前期,国家也是治理的井井有条。
但是当他继位之后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士族门阀的势力过于强大,皇帝有时候做事情都需要受到这些门阀势力的掣肘。
这是任何一个有野心有作为的皇帝都不能容忍的事情,于是他发明了科举举士这种制度。
这给了天下寒门一个机会,同时也严重的打击了士族集团,动摇了他们的根本。
门阀士族之所以能够屹立几百年不倒,就是因为他们垄断了读书的权力,他们垄断了知识,而让天下百姓愚昧。
治理国家,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的人。而这些人都出自于士族门阀,那么皇帝也不得不依靠这些家族。
这就使得他们垄断了夏国自汉朝一直到唐朝近千年的政治权利。
皇族都有灭亡的时候,但是那些世家却可以保持长盛不衰,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他们在隋炀帝后期就开始不断的给隋炀帝下绊子。
作为一个皇帝,为国家开疆扩土有什么不对?
隋炀帝打高丽,本就是一个明君应做的事情。
而且以当时隋朝的国力征讨小小的高丽,那5.8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是让人惊讶的是,随军却接二连三的打败仗,三征高丽全部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什么?
就是这些世家家族在后面不断的使阴招,将隋朝的兵力部署、军事机密都出卖给高丽。
又在后勤方面不断的耍阴谋,前方的战士们常常得不到粮草供给,甚至连武器装备损坏了之后都没人修。
在这种情况下,哪有不败的道理!
就连隋唐大运河这种造福后世千秋万代的事情,也被他们抹黑成劳民伤财。
更是以隋炀帝下过扬州为名,把建造大运河说成是隋炀帝为了穷奢极欲,为了下扬州嫖鸡方便开凿而成.
第七十二章 你觉得我儿子还有抢救的必要吗?
如果下扬州就叫穷奢极欲的话,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又该怎么说?
隋朝末年百姓们民不聊生,其根本原因其实是士族门阀在背后搞鬼。
他们在自己的领地横征暴敛,然后却把一切的罪名全部推给了隋炀帝。
反正百姓们都没读过书,什么也不知道,而这五望七姓为首的士族代表了读书人,代表了天下口舌,掌握了舆论导向。
所以隋王朝二世而亡。
李世民正是看清了这一点,前期的时候希望通过联姻拉拢五姓七望,获得政治平衡,可惜的是对方狂到连皇族都看不上。
所以李世民利用陇右勋贵集团这个新的世家门阀集团对抗五姓七望。
同时又利用这五姓七望自己内部的矛盾,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分化。
在这种情况下又重开科举制度,为朝廷注入第三股势力。
这样的政治博弈,以长01孙皇后的智慧,自然也是看得非常清楚。
所以未来自己儿子要是继承了大统,如果够聪明的话,应该按照李世民的思路继续进行下去。
深耕细作几十年,等寒门势力,陇右集团和五望七姓三股政治势力达到平衡,则可以彻底的掌握时局。
而显然自己儿子很笨,在立后这件事情上五望七姓给利用了,成为了打击陇右集团的机会。
而随着长孙无忌的流放,陇右勋贵集团也彻底的在大唐王朝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后世的很多影视剧将李治和武则天美化成替寒门子弟出头,为天下谋取人人如龙的代表。
狗屁!
武则天时期人人如龙了吗?
在某种方面来说,他们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
因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
而三角形当中,五望七姓是最强大的,唐高宗李治时期,陇右集团看似强大,但是实则底蕴不够。
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让陇右集团和寒门子弟联合起来,抗衡五望七姓。
等到寒门彻底崛起,才能形成真正的平衡的政治生态。
但是李治是操之过急了。
等到陇右集团彻底没落之后,五望七姓的恐怖又开始慢慢爆发,剩下寒门已经独木不可支。
武则天后期也只是在苦苦的支撑。
她为什么任用酷吏?就是因为这时候,正常的政治手段已经无法抑制五望七姓为首的士族集团。
后来武则天晚年也是被五望七姓为首的世家重新推翻。
从此以后,直到整个大唐王朝结束,整个唐王朝的政治其实就是一直垄断在以五望七姓为首的士族门阀手中。
虽然隔着时空,长孙皇后也能够想象得到,当时废立王皇后是怎样一番波谲云诡。
而自己这个傻儿子显然是根本看不到这背后所代表的深层次的博弈。
美色让他冲昏了头脑。
就自己长兄长孙无忌被陷害这种事情,难道他看不出来吗?
李治当然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