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侄子就是在漳郡城东五十里的凤鸣关外丢掉的性命。
这次王爷的准小舅子也在这儿丢了半条命。
这件事情可大可小。
往大里说,可能被灭门,往小里说,可能就没有后续了。
柴骏这一段时间一直在经营自己的园子。
比想象的好了不少,因为赵应心十分喜欢苏家那座宅院。
柴骏带着赵应心去找沈大娥,钱虽然付清了。
但柴飞当着柴骏和赵应心的面,把沈大娥打的她妈都不认识了。
这场面更加尴尬了,柴飞虽然不受欢迎那三万两银子。
可柴骏和赵应心看着一张猪脸的沈大娥,他们也不好意思伸手拿回去。
平时苏长寿只偏居一隅,每日里花的都是从柴骏那儿得来的银子。
这一阵子,他倒是不似以前那般大手大脚了。
可能是经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成熟了吧。
柴骏在几十个跳槽到他这里的人中挑选读书识字的人。
也就几个人勉强可以用。
但最令人意外的是,萧狗子竟然是个文盲。
本来想重用这厮,因为从平日里的行事作风来看,萧狗子该是个聪明的人。
可惜了,一篇文章只能认识三分之一的字。
这样还怎么当记者啊?这什么年代?又没有录音笔。
比不过办一家娱乐刊物是他的梦想。
当然,也是为了告诉自己,他比之前就职的那家杂志社的老板强多了。
敢说自己策划的新专栏ppt不行?
选好了人之后,就开始培训娱记的职业特点。
忽然想到,这个年代,朝廷似乎还没有插手新闻的想法。
舆论也是相对自由的,对啊,不只是娱记啊,新闻记者也没问题啊。
想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仿佛翻身了。
如果自己的杂志能够发表新闻,那简直不要太拽。
所以他又重新培训了新闻的知识,当然,如果说娱记一句话给他们说不明白。
那么新闻,简直看一遍就会了。
新闻六要素嘛,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的看图学说话基本和这个异曲同工。
虽然这么说,但做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实还是挺难的。
怎么才算优秀?中立客观?那只是一个有态度的新闻工作者。
真正的优秀,必须稿子一出,就让知县高兴。你就是县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如果让知府高兴,那就是郡里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你要是能让巡抚高兴,省先进个人啊。
你要是能让皇帝高兴……大周奖章……
想到这里柴骏很高兴,他忽然很感激自己曾经的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学过新闻专业之后,学以致用,绝不可能在这个年代触犯律法。
至于对接印刷厂,找投递员,找供稿人等,都交给了萧狗子。
所以这些天,其实柴骏的杂志的班底已经浮出水面了。
现在也没有什么重大新闻可以获取,他也有办法。
先从好人好事写起,脑子里面经典的见义勇为绘声绘色的写了一些。
这个叫做正能量,起到的作用是高台教化。
给杂志定一个基调,马屁不拍,官府能让你出版?
然后就是社会新闻,劲爆的题材太多了。
比如遗产继承破坏亲情,某地出了一个渣男,哪里出了个荡妇。
不管到了什么时代,这个都是大家爱看的。
但这些故事是在官府管辖之内的,所以要带着批判的视角去写。
最后还要写一段笔者的主观意见,仍然是高台教化。
后面再连载一些现代小说。
古代的不行,古代流传下来比较经典的书,里面都太反动了。
现代的书已经被各种有关部门优化的不能再优化了,任何违禁的可能都不会出现。
这就差不多了,暂时就这些。
柴骏觉得这就够了,先从免费开始。
毕竟这个时代的印刷比较粗糙,一张纸没多少内容。
最后是顶上“大周野刊“后面排版基本也是按照黄历写上年号,农历日期。
最后写上本期的期号。
现在这个内容其实在这种媒介不发达的年代,应该足够吸引人了。
如果按照正规的报纸,第一张头版国内新闻时政大主题,第二版要闻,第第三版漳郡时政,第四版民生,第五版社会,第六七版文体两开花……
这么丰富的内容,需要时间来累积,而且现在通讯是个问题啊。
不过以现在的班底,漳郡头条都难搞。
差不多又过了几个月,天气渐渐冷了下来。
经过柴骏恬不知耻的努力,以各种乱七八糟的社会新闻作诱饵,以胡编乱造的小说为引导。
这种新奇的玩意儿渐渐的被人熟知。
柴骏又签了个说书团队,每天早晨辰时中段在茶馆开读报会。
其实就是用说书人特有的方式把当天的报纸说一遍。
主管见解基本上杂志社这边的主编都会附上,不至于让先生们歪解了,政治暂时问题不能碰。
自从有了这个新鲜玩意儿,每天去茶馆儿听报的人络绎不绝。
渐渐的,柴骏发现,老百姓们其实还挺喜欢国家大事的。
虽然派去都城的人送回消息都已经是三五天后了,可老百姓还是十分有兴致。
这个妥妥的已经是野刊的头版头条固定位置了。
然后发现那些乱七八糟的社会百态版块着实不讨官府喜欢。
他们调整了很久,终于发现,这个问题解决不要太简单。
只需要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梁国,放在齐国,放在四方蛮夷之地,官府反而十分的喜欢。而老百姓也更喜欢看。
正能量的好人好事渐渐的也已经有了真实的案例,这个只能发生在大周。
所以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整,这个刊物已经完全被官府接纳。
而且知府已经把这件事上奏到了省里。
省里的大行使,转运使审查的时候,大周野刊已经趋于成熟。
所以他们除了上瘾,没别的概念了。
所以知府衙门每天还需要有专门的差役快马向省里各个部门送报纸。
附近的襄城知府极其眼红,这等于漳郡衙门天天都和大行衙门有交集。
而自己这边却找不到什么噱头拜访上司。
所以也曾经透露过想要给些政策扶持,让大周野刊办到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