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六年的秋天到来了。
那一年的秋天,对于我的家乡广西贵县石卡乡(今广西贵港市石卡镇)来说,是一个多事的秋天。那一年的秋天,广西大部分地区发生旱灾,蝗虫成片成片地吃掉了那些租种地主田地的农民的庄稼。许多农民收成大减,有些农民甚至颗粒无收。农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社会散如盘沙,国内军阀战争连续不断。战争,让那些在大自然灾难中的灾民们,带来了更大的不幸,地主老爷们又不停地向租种他们田地的农民们加租加息。农民们的生活已经到了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我家乡的一些学者们看不惯这个社会的黑暗,并且对于那些贫困不堪的农民们充满了同情。他们纷纷成立报刊,发表文章,文章中无情地揭穿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势力。学者们还号召了广大人民群众勇敢地站起来,跟着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反对旧军阀战争,反对地主剥削阶级,推翻腐朽的旧势力……。我家乡广西贵县的那些爱国学者们成立的各种报刊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后来著书《太平天国》一书的爱国进步学生罗尔纲与他的好友杨瀚桥等人成立的“微嘉青年社”以及梁玉凤和赖济才等人成立的“丙寅学会”。
“微嘉青年社”以及“丙寅学会”等报刊的宣传,引起了当时的贵县国民政府的不满。于是,贵县国民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大量抓捕了这些爱国进步学生。
贵县国民政府的这些举动,更加引起了社会各层人民的愤恨。于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社会各层爱国人士纷纷汇集起来,强烈要求贵县国民党政府释放那些被关押的学生。一时间,贵县这座县城沸腾起来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农民举行示威游行事件此起彼落。
在我的家乡广西贵县石卡乡,爱国教师姜祖成和石卡乡农工会主席李福田等人,也率领着全乡一千多名学生在石卡圩,举行示威游行,强烈要求贵县国民政府释放那些被国民政府关押的进步学生。
在这部小说中的前四章中,作为本书作者的我,曾经向读者朋友们介绍过,我的四爷周奇兴在一九二六年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这一年的他,在石卡乡的一间学校里念书,并且寄宿在学校里。他的其中一个老师,正是这一次率领全乡学生在石卡圩举行示威游行,并强烈要求贵县国民政府释放被关押学生的爱国教师姜祖成。当姜祖成老师以及石卡乡农工会主席李福田等人率领着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活动的时候,我的四爷周奇兴和他的同学们,跟随着示威游行队伍,高举着旗帜,高声喊着:“反对军阀战争,反对黑暗势力,反对地主剥削阶级,强烈要求贵县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不久之后,又一声势更加浩荡的示威游行活动在我的家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着,这一次示威游行活动最主要的发起人是一个二十五、六岁左右的名叫黄彰的年轻人。
这黄彰是何许人也?亲爱的读者们,让我先给大家介一下关于黄彰的一些故事吧!
在我的家乡广西贵县石卡乡,有一个美丽的村子,这个村子的名字叫西山村。在这个美丽的村子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湖泊,湖泊上,有七座神奇耸立的山峰,坐落于宁静如镜的湖泊之中,远远望去,这七座山峰犹如七个仙人般耸立于云雾之中,给人一种神秘般的感觉,正因为如此,当地人便给这片湖泊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叫七仙湖。
据说,在很远很远的古时候,歌仙刘三姐曾经在这片美丽如画的地方生活过,并留下了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黄彰于一九0一年在这个美丽的村子里出生,他的父亲黄河青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医生,很受乡里人民敬重,他拥有许许多多的田产,生活相当富足。正是由于出生在这种富足的家庭之中,黄彰自小便有机会进入到学堂里念书,黄彰逐渐长大之后,他的父亲黄河清又将他送到那些重点中学里念书。黄河清没有想到的是,长大之后的黄彰却参加了革命……。
黄彰走上革命道路并非偶然,还在他念书的那个年代里,正是中国军阀混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年代。黄彰对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苦不堪言的生活充满了同情,并对国民党统治下的散如盘沙的腐朽的黑暗的人剥削人的社会极为不满,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国家能走上和平富强的民主社会。一九一九年,“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引到我的家乡广西贵县时,当时还是学生的他积极投身于斗中,并参加了贵县中小学生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示威游行和抵制日货的活动中。不久之后的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黄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推翻旧社会腐败势力,推翻帝国主义国家压迫,为了国家和平,为了人民生活变得美好而成立的一个政权。黄彰那颗充满了正义的心,犹如海水般波涌澎湃起来。他决定,跟着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
于是,他不顾慈父的阻劝,毅然加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之中。一九二六年,这个已经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的热血青年,从南宁回到了家乡贵县并与中共贵县县委书记陈培仁取得了联系,秘密组织了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印发革命传单,召集更多的人民群众起来参加革命,反对地主剥削阶级的斗争。
一九二七年春天,黄彰又在贵县县委书记陈培仁的支持下,在贵县石卡乡成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参加了反封建剥削的斗争。黄彰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这期间,黄彰又结识了许多同乡的爱国人士。这些人中,曾经率领一千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活动的爱国教师姜祖成,以及石卡农会主席李福田都与彰结成了深厚的之谊。除此之外,黄彰还结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个人,便是出生于广西贵县石卡乡新旺村的李金安。这个李金安,是我家乡最早的共产党革联络人之一。他与黄彰一样,有一颗正义的革命的心。他为了革命事业的壮大,不顾自身身安危到处宣传着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人士。
在这部小说的前些篇章中,作为本书作者的我,曾经说过,一九二六秋天之后,我们广西大部分地区发生大旱灾,蝗虫成片成片地吃掉了那些租种地主田地的庄稼,农民们的收成大旱,甚至颗粒无收。
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地主老爷们又不停地向租种他们田地的农民们逼交田地税。有些农民,特别是那些在大自然灾害中颗粒无收的农民苦苦地向地主求饶,希望地主们能看在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免去一部分税。然而地主们并不讲情,他们说:“你们租种了我们的田地,就得向我们交租交税,至于你们减收或者失收,我们可管不了那么多,更何况我们也得向政府交税。我们不做亏本的生意,更不能白白替你们向政府交税。
有些颗粒无收的农民实在交不出税来,地主们便派出了打手,逼着那些农民签下欠条,欠条上规定,欠租之人必须在一定时期之内将租金交完,如果欠租的农民超出这些交租的日期,地主们便向这些欠租的农民不断地加租加税,于是这些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里,我的家乡广西贵县石卡乡,有两个最恶霸的地主,一个是万塘村的林柱臣,另一个是石卡村的黄继庭。他们为了收租,不知害得多少个家庭家破人亡。已经参加了革命的共产党员黄彰,而南宁回到家乡贵县石卡乡之后,见到了苦不堪言的农民,他对农民们的苦难充满了同情,同时对地主们的无情充满了疾恶,对当时的国民党统治下的腐败的黑暗社会更是愤恨,当他想起那些苦难的生活时,黄彭的心,如被利刀撞击般难受。他时常悲伤的泪流满面。他希望他能为这些可怜的灾民们做些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