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寿告别侯杰后回到家,一如既往,家里没人,冷冷清清的。
看着家中熟悉的点点滴滴,沈三寿思绪不禁回到了过去。
沈三寿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他从小到大是在母亲身边长大的。
沈三寿的母亲叫杨燕,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她和沈三寿父亲沈熙宾离婚的理由也是因为嫌弃他父亲自身不争气,每天和个二流子一样不干正事。
杨燕托关系找人给他介绍了一份工厂的工作,沈熙宾却干了几天就直接回家说浑身上下这疼那疼,就是干不了。
沈三寿父亲沈熙宾自身也说过,他这个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总之就是四肢不勤,当初追沈三寿母亲的时候,沈三寿他姥爷也就是杨燕的爸爸让他去山上放羊,他放了一会就感到累的不行,索性直接一屁股坐了下来,任由羊群到田里吃小麦苗。
这也不奇怪,他从小到大都没放过羊,沈熙宾自身家庭条件也好,在那时候家家户户还是矮平房的时候,他家里就有一栋二层小洋楼,在90年代那时候可了不得,而且人长得还很帅,可以当明星的那种。
不过沈三寿的姥爷对于这个女婿一直是有点瞧不上的,帅又怎么了?能当饭吃吗?而且自家女儿长得也漂亮,不怕没人要,从沈熙宾是主动追杨燕的情况就能看出来,但架不住自己女儿的要求便同意了这门婚事。
刚结婚那段时间还好,沈熙宾也很努力,找了个班上,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但时间一长就不行了,从小他就没受过什么苦,对于这工作也是坚持不下去了,便把班一辞就在家里混日子,让杨燕养他。
沈三寿母亲是个老师,那时候怀着沈三寿还要去上课教学生,带的班级还是毕业班,但是没办法,为了生活,她只能咬牙坚持。
生下沈三寿后本以为沈熙宾会承担起当父亲的责任,找一份工作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却没想到沈熙宾还是那个样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直过着那种得过且过的生活。
杨燕觉得不能这样下去,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可以接受自己丈夫的平庸,但接受不了他好吃懒做,不求上进,于是毅然决然的和沈熙宾离了婚,选择独自一个人抚养沈三寿长大。
为了抚养沈三寿,杨燕干过补习班老师、开饭店、去银行当业务员等。
时光荏苒,沈三寿8岁那一年,杨燕开始尝试做贸易,也就是中间商那种,从中赚点差价, 不过这种生意也挺累的,需要每天在外面跑到处去看货,要不货的质量好坏不好把握,所以经常不在家。
所以沈三寿从幼儿园就开始上那种寄宿制学校,对于母亲常年不在家也习惯了,也表示理解,因为他知道这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希望自己过得更好。
杨燕怕他一个人在家无聊,于是便买了一台电脑,她教沈三寿怎么用它来上网看电视,这样沈三寿一个人在家里就不会无聊了,而且还能通过电脑和沈三寿视频。
沈三寿甩了甩头,把思绪拉了回来,现在自己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吃饭问题。
走到厨房,拉开冰箱,除了几桶酸奶之后就啥也没有了。
一拍额头,沈三寿想起来了,自己母亲不在的那段时间他都是在外面的餐馆解决的。
回的自己的房间,拉开抽屉,抽屉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零钱,把这些钱整理好数了一下,差不多有200块,这都是杨燕给沈三寿留下来的,让沈三寿用作生活费用。
那时候吃面才3块,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了,至少对8岁的孩子来说是的。
沈三寿随手拿了20块钱揣进兜里,下了楼,他记得平时他都是在过了七一小学门口的一个街道拐角处吃饭的。
那里有一家饸烙面,从他搬到这里时候就在,伴随着他上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他长大去了四九城上学工作,依然在这里开着。
沈三寿无论什么时候从外面回家必须要吃一碗这里的饸烙面,那个味道他一辈子也忘不了。
面馆的门是敞开的,里面快坐满了人,已经到了饭点了。
沈三寿走进去,一直走到柜台,这家店的规矩是先付钱后点餐,因为有时候人太多了,防止有人逃单只能这样做了。
“阿姨,给我来一小碗饸饹面。”
“好嘞,三寿你又来了啊。”
“嗯,因为阿姨你家做的饸饹面好好吃,这是面钱。”
“哎呦,嘴真甜,为了奖励你阿姨给你加个鸡蛋。”
“谢谢阿姨!”
搬到这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老板娘也记住了这个一直光顾自家店的小男孩。
刚开始他也奇怪,为什么沈三寿基本上天天都来,后来一次杨燕带着沈三寿吃饭的时候,她们聊了一会,这才知道沈三寿一个人在家生活,她也理解这都是为了生活,此后沈三寿来了,她都会多看着点。
沈三寿坐到柜台一个靠角落的地方,其他地方都快坐满了,这个地方也算是专门给他留的,不一会儿面就来了。
“三寿,面来了,赶紧吃吧,不过要少放点辣椒。”
“好的阿姨。”
沈三寿一直来这家饸饹面店的原因也有一点就是这家的辣椒酱特别对他的胃口,和别的辣椒酱不一样,这家的辣椒酱说是酱还不如说是辣椒粉,但加在饸烙面里却是绝配。
挖了两勺,放到自己的饸饹面里,这家的饸饹面是带汤的那种,汤里有豆腐,小卤肉等,辣椒酱放进去很快就化开了,碗里的颜色呈现红彤彤的样子,看着就很辣那种。
沈三寿迫不及待挑起面条送进嘴里,熟悉的味道,重生之前他已经三年没有回去了,这口饸饹面也就想了三年。
很快吃完饭,沈三寿连汤也没留下,一口气喝个精光,擦了嘴和老板娘打了招呼就出了面馆。
这时街上的路灯也亮了起来,沈三寿踩在灯光上慢悠悠的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