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五泉山素以流泉、云树著称,位于皋兰山山阴,是皋兰山北麓西侧的一片山坡,面积约26.7万平方米,海拔1600多米,是都市中一块超凡脱俗的清幽之地。
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而得名。
是一处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闻名遐迩的陇上名胜。
董必武同志当年游览后曾写诗道:
“兰州名胜地,共说五泉山。近市尘嚣远,多龛香火怪。溪流随小径,岭色压雄关。清景难为状,看云独树间。"
此诗堪称全山的真实写照。
兰州五泉山有三多:
一是寺庙里的殿宇多。
据说在唐宋时期,五泉山建有寺庙,后因战乱等原因,原来的寺庙已荡然无存。
现在最早的佛寺崇庆寺为明洪武五年即1372年兴建,永乐年间重修,后经陆续增建,殿宇逐渐达到了30余座。
到了清代,经过乾隆和同治年间两次战乱,山上的殿宇再次遭到破坏。
1919年至1924年。
兰州邑绅即甘肃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书法家用捐资和劝募的办法,先后筹集白银四万两,对五泉山进建。
在赛楼前面又新建了牌楼,并亲自书写圆名。
现存五泉山殿宇,有明清以来的崇庆寺、千佛、中山堂等十余处,古建筑有一千多间,建筑面积代以来的数百件历史文和二年的泰和铁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二是殿宇门上的楹联多。
刘尔新重修五泉山之后,曾为这一名胜题写了130多副对联。
这些楹联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主题明确、富含哲理,惜"文革"中横遭破坏,现在已所剩无几。
三是山坡上的泉眼多。
五山地势南高北低,中间又有两道山谷,五泉山上的泉眼自西向东呈弧线布。
第一眼泉位于企桥旁边,
因此泉给附近农家提供了饮用浇灌之惠,故名惠泉。
用它泡茶,味甘气香;
用它浇灌而成的兰州水烟和大枣,曾经是清朝的贡品。
第二眼泉在甘露寺旁,
是五泉当中海拔最高的一眼,泉流虽细而逢早不竭,取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之意,叫作甘露泉。
光绪时,陕甘总督左宗棠曾经在此祭祀过泉神、雹神。
第三眼在文昌宫东侧,
每到中秋前后,由于方位的缘故,月光倒映泉底,仿佛伸手可掬,故叫掬月泉。
第四眼在旷观楼下的摸子洞内。
摸子洞深14米,两侧壁上凿有佛龛,到洞里面之后,再下五级台阶,就到了泉边。
泉底有寺内僧人在里面放置的石头和瓦砾。
据说欲求子女者,进入洞中。
摸到石子者得男;
摸到瓦砾者得女;
因此叫摸子泉。
洞口原来悬有刘尔忻新撰楹联:
"糊糊涂涂,把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
第五眼泉位于子午亭前,
出水量虽小而味极甘美,据传用此泉水来沏四川蒙山之茶,不仅味道纯正,而且茶色清亮,所以取名蒙泉。
明代李文曾在诗中记载山寺里的和尚请他喝用蒙泉水泡的茶:
"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波山中第五泉。"
五泉山上五眼泉的泉水,是来自七道梁的大气降水和裂缝水,沿途虽有蒸发和渗漏,但又补充了大量的大气降水,故而能涌动不息。
关于五眼泉的来历,当地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汉武帝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骡骑将军霍去病奉命西征匈奴,当大军日夜兼程从长安来到皋兰山下时,将士人困马乏,饥渴难耐。
于是,霍去病便命令大军在山下宿营,准备埋锅造饭。
可是,当时黄河河道离此地甚远,霍去病派出去寻找水源的人都无功而返。
看到大军饥渴难耐的情景,霍去病心急如焚,情急之下,将军飞马执鞭,在山坡上连戳五下,只见鞭到之处,泉水当即涌出,将军五鞭戳过的地方,变成了五个泉眼。
有了水,大军绝处逢生,欢声雷动。
吃饱喝足之后,霍去病率领大军继续踏上了征讨匈奴的征程,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霍去病用马鞭戳出五眼泉水的山坡叫成了五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