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四年腊月十三(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
睡了一觉的李开远,仿佛感觉一切又回到了正轨。
早起打了一套黑龙十八手,活动了下筋骨,随后带着皮猴子去了镇上办公室。
虽说早就知道李开远的规划,还看过详细计划书,他仍然还是有些感慨。
“小余。”
“镇长,有什么要事?尽管吩咐。”
李东拿着一份手写的宣传公告,道:“你再次组织人手,分别去镇里的四十一个村庄。宣告下这些事宜,要尽快。”
余亮接过镇长手里的东西,看了一眼。
“镇长,这是真的?”
“呵呵,快去吧,一定要宣传到位。”
“保证完成任务。”余亮学着最近镇上的流行语,很是兴奋的说道。
“当!当!当!”
“镇里出新公告了啦,麻烦大家聚一聚,我宣传下。”
小余敲着啰,在村里管事老人的陪伴下,站在了一片空地里,等待着百姓的聚集。
听到镇里有新公告,百姓们都都很高兴,又有大米可以赚了,忙不迭的往出处赶。
看人聚的差不多了,清了清嗓子,念道。
“单山镇公告,单山镇民团李开远亲笔”。
“托乡亲们的福,横河岭水库水利工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在这里,先感谢大家的辛勤劳动,与辛苦付出。”
“但是,这还不是结束。只有水库而没有配套的灌溉沟渠,工程是不圆满的。”
“所以在此,我号召全镇百姓,配合镇机构,对各村的土地,良田进行统计。”
“镇里会对全镇的良田灌溉作出规划,修建修建沟渠。”
百姓们一片哗然,消息要是真的,不要钱也要干!
这是为了他们自己,多收一粒粮食,也许就能少饿死一个孩子。
“大家静一静,我还没说完,大家听我说。”
好一会,百姓们才静下来,继续听小余宣告。
“另外,由于各村道路过于狭窄,难行。”
“为了方便材料的进出,在规划沟渠的期间里,请大家踊跃报名,参与镇上联通各村道路、桥梁的修建。”
“参与修建的人,不仅可以按照工作量换取粮食。还可以得到镇上发的上下棉衣一套,棉足,两斤棉!”
现场原本的窃窃私语突然消失,把小余给吓着了。
一个汉子越出人群,“什么时候开始干?”
回过神来,“我出发时,民团的工兵们已经在准备了,指导大家道路修建的人马上就到。”
小余话刚说完,身边的百姓刷的一下,跑的干干净净。
这什么意思?
刚想扭头向身边的管事老人问问。
人呢?
只见一个老人拐杖杵的飞快,一颠一颠的向家中赶去,跟被狗撵了似的。
林国瑞一个立正,“工兵连随时等候团座的命令。”
拍了拍他的肩膀,“好!”
“我交个任务给你。”
“林国瑞上尉!”
“到!”
“我任命你为单山镇道路畅通工程、水利工程总工程师。带领全团所有工兵,在半月内,指挥全镇四十一个村庄百姓,修建好沟通全镇的道路、桥梁。”
“仓库里积攒的1000多吨洋灰,任你调用。全镇四十一村庄的百姓给你指挥,镇机构甚至是我也会配合你的工作。”
“有没有信心?”
“保证完成任务!”
“虽然我们前期已经做了很多准备,这个任务仍然很艰巨,有什么困难尽管提。”
林国瑞在思考了一下后,问道。
“道路有什么要求?我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镇上道路宽不低于8米,村庄间不低于6米,桥梁要能通行10吨以上重物。”
“水渠的可以在年后修建完毕,不超过正月即可。”
“我需要动用全团的工兵器械,而且因为高强度使用,磨损会很严重。”
李开远没有犹豫,“我给你一道手令,器械没了再买就是了,需要什么物资,直接向我报告。”
“是!”
林国瑞集结了全团工兵,凑足了两个连300余人。
每个村派了8个人,其余人员听从他的指挥,修建镇上的道路。
工兵连的士兵带着器械刚到小王庄村口,就看到小王庄的百姓们,扛着锄头,提着各种大小工具,已然等候多时了。
士兵们虽有些错愕,但也没多说什么。
很快,小王庄的百姓在士兵们的组织下,开始了修桥补路的工作。
民团团部小楼,林国瑞拿着一份表格,在和李开远说着什么。
“来修路的百姓人数不太理想,仅有一半劳动力参与,甚至有些村庄只来了一小半。”
“按现在的工程进度,半个月内是做不到的。”
李开远眉头皱了起来,“是什么原因你调查了吗?”
“百姓们冬衣不够。”
“他们把家里仅有的冬衣凑给了青壮。”
林国瑞很用心,甚至去了一些村庄走访。
“早上天还没亮,家家户户就开始做饭,将一天的干粮给准备好。”
“等天亮青壮们要上工了,再将冬衣交给青壮们穿上。他们就窝在被窝里,吃着干粮,等青壮们下工。”
办公室里一时间就沉默了。
李开远知道百姓们缺衣少粮,只是没想到会到这种程度。
去他娘的民国!
“这样,你先回去指挥,我来想办法。”
等林国瑞走后,李开远起身去了镇办公室。
李东听着李开远的诉说,没有意外。
这时的农村全家都有冬衣的非常少,以往冬天他们都是谁出门谁穿,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
“准备奖励给百姓的棉衣做好多少了?”
李开远先后买了布两万匹,棉二十万斤,早在三个月前,就交待李东找人制作棉衣,只是不知道做好了多少。
“还差几百件,我已经让人去麻埠镇的制衣厂催了。其他的5万多件也都运回来了。”
“棉衣按照你说的,分为大、中、小三个模板,百姓们穿的时候虽然有些不合身,但农村妇女们针线活可是个好手,改改就行了。”
李开远竖起大拇指,不愧是红色的政工干部,充分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李东不知道他心里想的话,乐呵的接受李大团长的表扬。
一阵笑闹,转回正题。
“这样,待会你发个宣告,就说棉衣可以提前预支,但是在工期结束后,要扣掉3斤大米,算作利息。”
李东也觉得他的办法不错,虽然3斤大米不算少,可如果全家都参与的话,也就是一天白干而已。
干一天活,换几套棉衣,傻子才不干。
“行,我现在就让人去各个村子通知,棉衣麻烦你派士兵去分派,我人手不够。”
“没问题,我调一个营给你,把棉衣尽快发到百姓手上,把这两天缺少的工期赶上来。”
“不然,春种前给各村修小学的计划就得推迟了。”
小王村。
一队民团的士兵拉着板车,出现在正修路的百姓面前。
小余站到一个大石头上,喊了起来。
“民团的李团长,知道了大家缺少冬衣的事情,他让我告诉大家。”
百姓们停下了手中的活,静静听着。
“只要想来参加修路的,派一个人在我这登记,就可以先赊一套棉衣,每套棉衣3斤大米,工程结束后,在工钱里面扣除。”
“棉衣分大、中、小三个型号,分别对应青壮、女性和老人,以及小孩。”
“登记时要按年龄兑换,不许只拿大号,若是被发现作假,取消全家赊衣资格,听明白了吗?”
唰的一下,百姓又全跑了。
把跟车来的民团士兵们看的一愣一愣的。
“不用看了,马上他们就回来了。”
小余看着士兵们脸上的惊愕,原来当时我的表情是这样的吗?
随着棉衣的下发,百姓们卖力的干着,工程进度开始飙升起来。
终于,在年前第三天,各村通往镇上的路全部完工,反而是单山镇街道上的路,由于各种店前屋后的土地问题,还差几天。
年前的最后一天,单山镇街道的路也修好了。
百姓们领到了大米,看着穿着厚厚的棉衣,村前屋后追逐打闹的孩子们,幸福的笑着。
今年,定是个好年!
民国十四年二月九日除夕
这个新年,对单山镇很多人来说都是特别的。
皮猴子被他打发回家了,一个人坐在民团小楼的房间里,有些沉闷。
夏季到腊月,李开远来到民国已经半年时间了。
从小到大,他的人生轨迹都很平淡,小学、初中、高中。直到考上一个普通本科。
顺利的毕业,没有什么装逼打脸,也没撞见过豪门公子和灰姑娘的爱情故事,反之亦然。
从学校毕业两年,被亲戚带进当地一个有名的企业坐办公室。
因为亲戚是股东之一,所有人都很谦让他,让他的摸鱼生涯很是顺利。
“现在我应该是家乡的名人了吧,也不知道会不会写进族谱。”
“毕竟在宗祠里睡一觉,把自己给睡失踪的在全国应该都是个例。”
他想家了。
听着百姓们准备新年的欢闹声,他很想母亲做的红烧鱼,虽然有点咸。
他不抽烟,却想再闻闻父亲抽过的二手烟的味道。
民团的士兵们,也在李开远的命令下,开始休假了。
不过是分三批,从新年前一天开始,每批三天探亲假。
以营为单位抽签,时刻保证军营里留守一个营。
也不知道没抽中第一批假期的他们有没有被骂,李开远有些幸灾乐祸的想着。
想了想,他还是继承红色军队的老传统,转身去了西河口兵营。
黄齐正在执勤,他们营抽到了第一批假期的资格,他没地方去。
找长官讨了个新年执哨的差事,准备今年新年就在为战友站岗中度过了。
“团座,你怎么来了?”
看着站岗的黄齐,李开远本来想问他想不想家,突然记起来什么,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没事干,陪你站会岗。”
哨位的灯光,在风雪中摇曳,两个人影在爆竹声中迎来新年。
民国十五年了,我该算自己二十五岁,还是二十三岁?
爹,娘,你们安息,我为你们报仇雪恨了,土匪们一个也没有跑掉,儿子也很好,不用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