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李靖出征才过去三天,李世民又要召开朝会,这次不知道要干什么,很烦,想睡懒觉。”
写完这一篇日记,李恪在侍女的侍奉下穿好衣服,直奔皇宫而去。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但李恪就不是正经人,他是一条咸鱼。
上了朝,李恪来到他的位子,然后朝龙椅上看去。
只见李世民神神秘秘的拿着几个袋子,一脸得意的看着群臣。
原来是土豆红薯和水稻,我当时什么呢。
李恪打了个哈欠,瞬间没了兴趣。
这种东西,一旦出现,李世民是肯定会拿出来的。
毕竟,只要能让大唐全国换上这种粮种,大唐的亩产将翻上好几倍!
这意味着即使不进行扩张,以大唐现有的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也将提升好几倍!
这是,比对外战争扩张土地来增加人口,更有效的方法!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看着满朝文武都到齐了。
于是,正了正嗓子,开始今天的上朝。
“诸位卿家!河东大旱,尔等可有计策应对?”
一听见李世民提到河东大旱,文臣武将们纷纷沉默不语。
尽管大唐已经在李世民的带领下,一步步迈入盛世。
但天意不可违,每年各地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灾情。
如旱灾,水灾,蝗灾等等,数不胜数。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是李世民,也只能下令从其他各地调拨粮食,支援灾区。
但是,人员伤亡和地方经济受到严重损失,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河东,本来是膏腴之地,但是自去年冬天到今年夏天的连续干旱,让这片晋地江南不再风光。
又因为河东距离关中颇近,所以从河东逃难的灾民有很多都进了关中长安讨生活。
这让李世民很是不满,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责备管理河东旱灾的官员办事不力了。
现在,听见李世民又提起河东,谁都不愿触李世民的霉头。
扫了一圈,见没人愿意站出来,李世民神色有些愠怒。
“哼!都不说是吧?”
接着,他站起来。
“那朕说!”
“河东大旱,百姓流离失所,皆是因为粮食不够耐旱!”
文武百官被李世民的脑回路惊到了,但是仔细想想,也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
不过粮食不够耐旱能怎么办?目前种的粟米和小麦是最适合大唐北方种植的粮食了啊!
“???”
看着满朝文武脑门上的问号,李世民笑了。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诺,把东西分发下去,小心点!”
转头,吩咐太监把土豆红薯和水稻种子拿到群臣面前,李世民便舒舒服服的躺在龙椅上了。
房玄龄眼疾手快,第一个观察起太监拿来的种子。
他盯着一颗拳头大的土豆凝视许久。
不认识。
接着,又拿起一个同样大小的红薯眼里满是疑惑之色。
也不认识。
最后,他把目光投向杂交水稻种子上。
嘿!
这个他认识,这不是南方人吃的大米吗?
这有什么稀奇...
房玄龄刚想说这有什么稀奇的,就察觉到了这大米和大唐稻米的差异。
“为什么这稻米,比我大唐稻米看起来,要饱满圆润很多?”
房玄龄喃喃着,他正想继续研究研究。
忽然,有人站出来上奏。
“陛下!这黄皮果子和红皮果子臣不认识就不说了。”
“但这稻米有甚好看的?南方遍地种的都是!”
这人说完,他的观点还受到不少人的认同。
土豆和红薯他们不认识,不好喷。
但是大米他们总认识,管理河东灾情的官员是长孙无忌一派的重要人物。
为了保护他,这些人根本不在乎李世民会不会生气。
李世民听到有人反驳自己从仙人洞府带出来的仙种,脸色刹时难看起来。
“放肆!睁大你的狗眼给朕看清楚!”
“这是普通的稻米吗?这是仙人赏赐的杂交水稻!”
被李世民这么一吼,大臣们有些怕了,有人开始仔细查看杂交水稻的不同之处。
很快,朝中出身南方的官员就惊呼起来。
“陛下!这稻米如此饱满圆润,根本和南方稻米是一个天一个地啊!”
“对啊!臣出身江南,自幼虽然没耕过田,但是这米却是常吃的,这稻米的口感,比臣吃的江南上等米还要好!”
“这米不仅口感好,光看外表一粒就堪比普通稻米两三粒还多!”
房玄龄最后站了出来。
“陛下!这,果真是仙人赐下?要是如此,我大唐兴盛只需五年!”
李世民这会儿脸色重新转好,哈哈大笑。
“这水稻不过尔尔,一亩地也才一千斤而已。”
“最厉害的反而是那不起眼的黄红果子,这叫土豆和红薯,两者,皆是亩产两千斤以上的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