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有道稚嫩的声音在喊:“姐,你在吗?我是薛泉。”
听到久违的熟悉声音,薛宛儿连扒了几口饭,便赶紧迎出来,就见十岁的小男孩,风尘仆仆的站在门口。
薛宛儿十分纳闷,这么晚了,弟弟怎么过来了,她道:“进来吧。”
薛泉摆摆手,语气急促:“姐,我是给你送信的,香儿姐找你,让你明个去衙门一趟。”
“她找我做什么?我跟她没什么好说的。”薛宛儿敛了敛神色,一口拒绝。
码头工头的那件事还没有翻案呢,这个关键时刻,跟他们接触一点好处都没有。
说来说去,薛香儿就怕她相公丢脸,想让她妥协乖乖交出银子,好将这件事了结吗?
“姐,为什么你们嫁人后,都变了。”薛泉开始眼泪汪汪,他明显感觉到一直疼他的薛宛儿,变得不怎么搭理他。
以前这个姐姐,可是最护着他的,有什么好吃的,都是想着他。
而现在姐弟俩那么生分,就跟陌生人一般,薛泉很不习惯,哪怕薛香儿现在有钱了,给他买了不少吃的穿的,但在他心里,还是跟这个二姐亲近。
薛宛儿有几分动容,她也不想这样的,这个偏心娘家,她实在喜欢不起来。
她摸了摸薛泉的脑袋,声音沉闷中带了几分惆怅:“我没变,他们根本没把我当一家人。”
以原主善良懦弱的性格,就算被欺负了,也会念着血缘关系而忍气吞声,可她不会。
她跟这些所谓的亲人又不亲近,遇到事也不会考虑太多,这样才能放开手脚的大干一场。
试问哪有这样的偏心娘,把不好的亲事推给二女儿,纵容大女儿去抢婚事,虽然这件事她们没有张扬,但她就不信以姚氏的精明,会看不出这其中的猫腻?
“姐,我知道你心里不痛快,是不是大姐抢了你的夫君,所以你生气了。”薛泉一语惊人。
薛宛儿怔了怔,看不出这个小鬼头还挺精的,她纳闷的问:“你怎么知道?”
薛泉嘴角一撇,卖了卖关子:“姐你之前有个玉佩天天戴着,我可是看见过的,后来就到了大姐的手里。”
薛宛儿苦笑,连个小孩子都看出来了,那姚氏就是明知故犯了。
“你知道就好,这信你就当是送到了,去不去是我的事。”薛宛儿将信封当场就撕掉了,将手里的碎片往空中一样,纷纷扬扬如飘落的雪花。
这个薛香儿这么惹她,还真当她是病猫不发威。
呵,她是怎么坐上县衙夫人的,她就会将她拉下马。
次日,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如一抹蓝色的窗帘,空气清新自然。
天气渐渐的热起来了,时不时的能听见知了的叫声。
由于她买了这么多的编绳,陶家人也开始忙碌起来。
隔壁的小媳妇李碧兰一大清早就过来找她:“宛儿,你托我找人的事,已经有人选了。我带你过去看看。”
薛宛儿惊讶她的办事效率,喜滋滋道:“这么快,挺好的,你做决定就好,我相信你的眼光。”
李碧兰攥了一下她的胳膊:“这怎么行呢?你可是要当东家的人,就得从现在开始练手。”
“行吧。”薛宛儿拗不过她,被她那认真的劲儿给感动了,和她一起在村里走动。
“江大娘,你在家吗?”李碧兰走到村中央的一户人家,敲门问道。
“是碧兰吧,我在家呢,赶紧进来吧。”江大娘从屋里出来,她这边是七间茅草屋,她有三个儿媳,还有两个未出嫁的闺女,家里的人手多,能挣点手工,再好不过。
“江大娘,昨个我跟你说的事儿,你还记得吧。”李碧兰问。
“记得,自然是记得的。”江大娘呵呵笑道,赶紧将家里的女眷全都喊了出来,一屋子的女人一下就站满了堂屋。
她们家之前也是帮王富户家打络子的,有一回将络子的结给打错了,后面就没了资格,一家人都靠男丁生活,女人家几乎都是没有半文钱收入的。
这不机会来了,她们格外的珍惜,定要好好表现一番。
再说这薛宛儿之前是名声臭,但这阵子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
她们就算不信薛宛儿,对李碧兰那是绝对的信任。
薛宛儿点点头,这李碧兰挺能耐的,直接找这样一家子省了多少麻烦,她还没有开口,李碧兰就侃侃而谈。
“江大娘,我昨个可是交过你们的,你们照着这些样式选一个打给宛儿看看。”
“行。”江大娘信心十足,就等着表现了。
她将手里的线绳分给儿媳们跟两个闺女:“大家可要好好干,这可是难得的好活儿,难得碧兰能想到我们。”
“知道了,婆婆。”
“知道了,娘。”女声们异口同声道。
江家的女眷们个个都是勤快的,只见她们各自找位置坐下来后,就开始手脚麻利的编绳。
薛宛儿瞧着,她们的手法还挺快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老手呢。
这些有女红基础的,领悟能力就是快。
差不多一炷香的时候,五个人交出了五条手链,薛宛儿认真的看了看,编的很均匀,很扎实,挺好的。
“成,江大娘,一会你去我家提一袋线绳去,这个手工费的话,红色编绳手链是一条一文,吊坠的话是一个三文。你看你们家这么多女眷,手脚又快,一天下来百来文钱不是问题。”薛宛儿很快就算出了这个数,这在村里已经是一笔不少的手工费了。
“成,陶家媳妇,我们一定会好好干的。”江大娘十分激动的道,这样的好事去哪里找呢?
说完,见薛宛儿要走,她赶紧去灶房里拿出几个土鸡蛋,硬是要塞给她:“陶家媳妇,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好的活儿,这几个鸡蛋就当是我的一点心意。”
她给薛宛儿塞了五个鸡蛋,给李碧兰也塞了两个,这股热情的劲,还真让人无法拒绝。
“这,江大娘,你的心意我们领了,这鸡蛋您还是拿回去吧。”鸡蛋在村里人的眼里可是大补之物,平时都是舍不得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