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北边,有一个很普通的村子,村子的名字就叫做王庄。
过去,土地改革,土地重新分配,包产到户,王庄村响应号召,率先实行。
现在,土地新政策,小田变大田,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王庄村顺应形势,也不甘落后。
要说这个王庄村,那可是远近有名的富裕村,村子里面更是出了很多致富能手,比如西瓜种植大户张壮,粉条厂老板王银海,网络达人赵彩英等等。除了他们以外,从王庄村走出去的大老板,大学者更是数不胜数。
不过要真说村里面,最有名的那个人是谁,肯定是他王金海。
尤其是聚餐吃饭的时候,要是谈论的话题没了金海,那感觉就好比少吃了一个硬菜一样令人遗憾。
大家都说王金海有两把刷子,也就是他有两个拿的出手的本事,一个是毛笔字,一个是杯中酒。
毛笔字他写的特别好,那是一个龙飞凤舞,苍劲有力。
他酒量更是极大,据说白酒一斤半,啤酒能一直喝。
包产到户的那年春天,王金海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热血青年。拿着一卷皮尺,跟着村里的干部,田间地头欢快的来回跑……。
成立农村股份合作社的那年夏天,他已是一个垂暮的老人,三间摇摇欲坠土墙的老屋,一张晃晃悠悠的小桌子,一盘过期的五香花生米,两瓶洋河大曲。
他独自一人,左右开弓,一手拿一瓶,互相敬酒,互相碰杯,不对,是碰瓶。他边哭边喝,两瓶酒全喝进了肚子里……。
王金海出生在解放后,最苦的那几年,所以他的童年一点也不快乐。
王金海排行老大,下面有个弟弟叫银海,老三叫三海。兄弟三人一个比一个小两岁。
他们的父亲,早早就死了,家里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指望老娘。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的生活,那种日子自然不用多说了。
老娘省吃俭用,小心翼翼的把他们兄弟三人,勉勉强强的都拉扯成人。银海和三海因为赶上了特殊时期,所以没怎么上过学,老大王金海却是例外,他竟然一口气读完了中学。
后来也是因为特殊原因,便不得不离开学堂,重新回到了家里,参加生产队里的农业生产活动。
几年的艰苦岁月,每天的风吹日晒,和劳动锻炼,本来身高就一米八的王金海,现在显得更加强壮了。
大概是因为上过几年学,读过几本书,王金海身上带着一种很强的文人气息。他说起话来总是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就算在村民们眼里,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情 ,到金海嘴里,也总也能说出许多头头道道。
比如别人问太阳落山的原因,他们肯定会说,因为到了晚上,太阳自然就会落山。
这个问题如果问金海,那就不一样,他会解释着说,这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地球其实是不停的在转动着的,不光自己转,还围着太阳转……。
雨后,天边有时候就会出现了一条五颜六色的彩虹,其他人一看就会念叨,东绛风,西绛雨,南绛出来动刀枪,北绛出来卖儿女。
金海却说,彩虹其实就是光的折射,哪有这么多的说法,这都是封建迷信。
金海说这话的时候,大家听了,也只是呵呵一笑。
等他离开后,有人就会说,如果地球真像金海说的,不停的转,那是怎么一种转法?是这么转?还是这么转?那转到了下面,咱们岂不掉下去了~~
这种情况,在那个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和大家一比较,倒显得金海有些格格不入了。
也许,在那些人眼里,金海就是一个强壮农民,却偏偏喜欢卖弄些小聪明的人。
金海不光懂得多,还写的一手好字,尤其是毛笔字,不论篆书,隶书,楷书,或是草书,他都能写的有模有样。
平日里,生产队有什么需要写写画画的事,村里的老书记第一个找的人,肯定是王金海。
老书记姓李,从二十来岁就跟着共产党参加游击队,到后来成立村集体,他就当了村书记,直到现在。
那几年的年月一言难尽,他因为忙着工作,媳妇生孩子的时候,老书记照顾不周,结果,媳妇不小心就得了个产后疯。最后大人小孩都没有保住。
媳妇和孩子死后,老书记也没有再娶,孑然一身的过了大半辈子。他为人公正,说一不二,因此在村里,他的威望极高。
老书记自从认识了王金海,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有见识的青年,他觉得金海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好好培养一下,肯定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金海也喜欢和老书记聊天,他也觉得老书记,是村里唯一一个懂自己的人。和老书记说话有意思,他最起码不会像其他人一样笑话自己说胡话。
老书记欣赏王金海,因为他就不止一次的说,金海的字写的是真好。
尤其是当着上面来的,那些各个部门的大小领导,那个时候,他们还是经常到下面村里,过来视察工作,或看望困难户。
每到这种时候,老书记总是非常恰当的站在那些标语前说,这是我们村金海写的,怎么样?
这时候总是见到领导们煞有介事的点着头儿说,不错不错,尤其是这个撇,嗯,不错不错哦。
金海也很满足这样的生活,他觉得他和这些大老粗不一样,他有知识,有文化,他一定会带着全家人,一起过上好日子的。
虽说母亲身体一直都不太好,可银海和三海确实也很能干,也都是干农活的好手。在金海的带领下,一家人的确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金海闲暇时间,就喜欢找老书记说话聊天,老书记更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个积极向上的小伙子,他心里头可早就把他王金海,作为了下一任村书记的接班人培养了。
……。
1985年,王金海已经28岁了。土地承包到户也已经快四年了,四年来金海带着全家辛苦劳作,在能填饱肚子的情况下,每逢中秋新年时候,还可以割上二斤猪肉改善伙食了。
金海娘,因为生活的辛苦,才刚刚五十多岁 ,身体就差的厉害,地里的农活几乎一点也不能做了,平日里也就是在家收拾收拾,捡柴做饭,缝补衣服。
虽说农村基本也都通了电。可电线却也仅仅架到村大队部。
村大队部有一棵大槐树,那是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槐树说不上枝繁叶茂,只能说半死不活的活着。
村里很多人都说,槐树上住着蝙蝠精,和他的子孙。蝙蝠精具体长什么样子,却没人知道。但蝙蝠精的子孙,却天天晚上在大队部的院子里,来来回回的游荡。
大槐树上绑了一根细长的竹竿,竹竿上有两个大喇叭。每天早上的六点半左右,喇叭总会准时的发出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时间,……”
村里人获取外面信息的来源,除了一些听说的,其他大部分都是靠村里那个大嗓门的喇叭。
那几年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突然流行起了晚婚晚育。
一天,金海正带着弟弟们在承包地里干活。突然村里的广播响了起来,里面传来老书记那浑厚的声音:
“喂~喂~喂,咱王庄村,所有二十岁以上未婚的男青年注意了。镇里曹书记来咱们村里了,来听听咱们村青年表态晚婚。现在所有青年都来村部,结过婚的就不要来了,现在就来,抓紧时间。”
作为党员,作为积极分子,王金海立马放下锄头,喊着俩弟弟,一路小跑向村部奔去。等他们到地方时,村部已经聚集了好多人了。
陈有田,陈有粮,陈有福。兄弟三人正围在一起小声的议论着。
老大有田,板着脸,认真的说道“听李家口村的刘四说,只要说了自己多大岁数讨老婆,就不能变了。咱妈刚才安排了,等会儿,咱仨个可不敢乱说话。万一说定了,可就麻烦了,尤其是老二,你太实诚。”
老二有粮摸了摸脏兮兮的头发说“我可不说,我还要结婚呢。老大,你三十多了,反正是晚了,等会你说吧”。
老三有福也跟着老二有粮,一起撺掇着他家大哥,说一会儿让他先带头表态。
银海喜欢捉弄人,他也听见了兄弟三人对话,他乐呵呵的走到他们兄弟三人跟前,把头伸进三人的脑袋中间,小声说说道,“哥几个,我可听说了,如果不表态的话,以后可都不让结婚了。表过态的人只要到了年龄,找不到媳妇的。上面就给免费说媳妇。”
不远处张电洋也听见银海说的话,他是一个快六十岁的老光棍,他接话问道,“银海,这话怎么说的?可靠吗?”
银海转身对张电洋说,“比如说你,电洋哥,你说你六十结婚,这不,今年你六十一了,公社一看,这不行啊。这人厚道,是个好同志啊,说话算数。咱公社也不能含糊,给他发个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