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华夏文道传承,开蒙首要便是认字、习字,只不过后来出于工作需要、生活所迫、又或者是科技带来的便捷,总之,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了。
能让人捡回书写之道,书圣的降临就没有白费!
文运战场!书圣降临!
天下第一行书,字字珠玑!
此刻的宁远,什么都不想。
全身心被那三百二十四个字给包裹着,他好像成了永和九年,那个在兰亭执笔写序的人。
充溢韵致的书风,与良辰美景珠联璧合。
仿佛人与大自然互融一体!
从“永”字开始,这片序文便有如天机入神,走笔行云流水!
文而不华,质而不野!
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我好像抓住了一点什么,又好像没有抓住。”
“这篇行文,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
“有一种中和之美。”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做到的。”
“书圣书迹,神韵超逸,历久弥珍!”
也不知过了多久,或许半个小时,或许一个小时。
宁远终于从文字的海洋中抽身而出。
他的目的是将书道传达回华夏,所以不能只贪图自己。
而且就刚刚那一会,就让宁远受益良多。
清醒过来后,宁远鞠躬作揖:
“晚辈拜谢书圣大人!”
“你自己天资聪颖,无需谢我。”
王羲之刚刚不过是举手之劳,将宁远带入到当时誊写兰亭集序的心境中。
至于能领悟几分,就全看宁远自己的天赋了。
目前来看,这个后辈小子,天资不俗啊!
能够在自己的书道之下,坚持这么久,甚至还能揣摩其中深意,这等悟性,比当年的自己还要强出不少。
宁远问道:
“书圣大人,晚辈听闻您兼采众家所长,尤擅隶、草、楷、行各体。”
“且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备精诸体,冶于一炉!”
“但不知书圣大人以为,汉字与文道之间的关系如何?”
写字讲究重形重意。
但是说白了,字仍旧是字。
大部分人理解的文道,仍然在于内容的传达。
比如上古的经籍!
不同的字,组成不同的词、成语、句子,才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四书五经、所以四大名著、所以诗词歌赋,这些的影响力,都要远远在汉字之上。
王羲之笑了笑。
他指着半空中的字,道:
“宁小友,你觉得,这算是文道吗?”
宁远沉吟片刻,立即回道:
“算。”
王羲之点点头。
华夏汉字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是文道传承的载体,更在于,这本身就是文道。
古今中外,只有汉字有书法一道。
也只有汉字,传承最为古老,从无断绝。
只听王羲之道:
“六千年汉字历史,近十万字,七种变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各有擅场,他们镌刻的,又岂止是某一时代的文明?”
“我自幼习字,所学名家不知凡几。”
“书之道,本就是文道!”
“字为文道骨,横竖撇捺弯折勾,这就是华夏的骨气所在!”
宁远听见这话,心神一震。
他还是第一次听见这般说法。
字为文道骨!
汉字所在,便是华夏的骨气所在!
前世只听说过,做人要向方块字一样,堂堂正正!
不曾想,这一刻,书圣王羲之把书道提升到如此高度!
宁远再看兰亭集序时,
仿佛每一个字,都有一层神圣的文华之光!
汉字七体!造字六法!
字形!
注音!
偏旁!
简简单单一个巴掌大的字,里面乾坤之大,仿若一方小世界。
宁远再度弯腰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