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囚救 > 第35章 两个生人

第35章 两个生人

慈禧太后也十分高兴,传旨赏了左宗棠黄马褂。又因开拓疆土有功,封他为二等侯爵。

来庆趁机进宫递了纸条,慈禧一见载湉要封翁同和为户部侍郎,心中不快。从来朝廷人事调动,只由她一人做主。虽然她心里忌怕载湉培植自己的势力,可终究也不好直面反驳。

于是便准了载湉的条子,授翁同和为户部右侍郎。

来庆赶回毓庆宫汇报了此事,载湉和翁同和个个大喜。

当日授课已毕,翁同和出宫回府,他喜不自胜。自从进仕为官二十多年以来,他一直都做的是学官,不过是个上书言事提调学政的差事。

这一次直接放了户部侍郎,主管钱粮田亩,他觉得大显身手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翁同和的府邸在南城,大门上有同治皇帝亲笔题写的“状元第”三字。

他在府门口下了官轿,抖擞精神往府里走去。

刚进府门,忽觉有一只手在肩膀上搭了一下。

翁同和惊一回头,看见身后站着一个男子,此人中等身材,身穿粗布长褂。体型匀称,满面红光,笑呵呵的说道:“恭喜翁师傅荣升少司农!”

少司农是户部侍郎的别称,此人能够知道这一别称。必是官场中人无疑。

更令翁同和吃惊的是,自己获封侍郎不到半个时辰,朝廷还没发布明谕,此人便如何抢先知道了?

翁同和仔细的打量了一下他,却是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当下抱拳道:“阁下是?”

那人说:“我是谁不打紧。我今日来是想告诉翁师傅你是谁?”

翁同和摸不着头脑,道:“我是谁?”

那人说:“是啊!翁师傅是两代帝师,名满天下。以博闻强记著称。我问你,六年以前的事情你记不记得?”

翁同和说:“六年前先帝驾崩,当今天子承继了大位。这世上有谁不知道了。”

那人说:“翁师傅每日写日记一篇,当日所遇之事,必定详细记录在案。我问你,六年前同治爷的龙体如何?”

翁同和心中一惊,此人竟然对自己了如指掌,但不知他的底细如何。只能以实相告说:“皇上当时年富力强,龙体无恙。”

那人说:“同治十三年五六月以后,你可觉得皇上有什么异常?”

翁同和猛地记起旧事,说:“不错,皇上向来勤奋理政,精于学业。那年夏天开始,不知怎的,皇上忽然荒怠起来。有时十天半月不开馆讲学。”

那人说:“后来又怎么样了?”

翁同和道:“皇上是我从小教授的,向来和我感情最深。那时我若有了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即便是深夜,一递牌子皇上必然召见。

可那时候我竟然足足一个多月,没有见他一面。后来见了皇上,他也无心学习,我当时只想,他是操劳政务累了罢了。”

那人说:“这就是了。你之所以见不到皇上,那是因为他当时不在宫里。”

翁同和喝道:“胡说八道!皇上怎么会随便出宫?”

那人说:“翁师傅好好回忆一下,你最后一次见皇上的时候,皇上是什么样子?”

翁同和想了想说:“当时圣上面色苍白,身上好像起了疹子。”

那人背过身去,哈哈大笑了几声:“这就是了。你翁师傅学富五车,可对世事却是全然不懂。寒冬腊月又不是夏天,皇上怎么会好端端的起了疹子?那是花柳!”

翁同和听罢倒吸了一口凉气,他想要开口反驳,问那人个大不敬之罪。可定神一想,同治下世以前,身体所现症状果然就是花柳。

再联想到太后用棉被包裹同治遗体,急于把同治装棺种种旧事。果然觉得同治之死另有蹊跷。

又听那人说:“翁师傅,皇上当时虽然已患了花柳病,但还不至于仓促间就御龙归天。当时皇上叫皇后去养心殿商议秘事,无意中却被西太后知道了。

那西太后闯进了养心殿寝宫里,对着皇上和皇后又打又骂。皇上急气攻心,这才驾崩了。”

翁同和厉声骂道:“我把你这胆大犯上无法无天的狂徒。我来问你,西太后是先帝的亲娘,先帝有何事情要瞒着她?

西太后与皇上母慈子孝,又怎么会打骂皇上?你受了何人指示,敢来这里拨弄是非?说这些大逆不道的话。”

那人道:“翁同和!你白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亏你在上书房当值一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你竟然半点都没觉察到?不是你一心只为做宰相,两眼不见宫中事吧。”

翁同和道:“什么意思?”

那人说:“皇上本来勤劳理政,为什么忽然就自暴自弃了起来?他和西太后本来母慈子孝,为什么西太后要置皇上于死地?全因为当时皇上无意中发现一桩大秘密。”

翁同和问道:“什么大秘密?”

那人说:“有一次……”

他刚刚说了三个字,忽然房梁上刷的一下,猱身跳下一个黑影来,这人一身青衣,脸上蒙着黑布。手操匕首,便向布衣人刺去。

翁同和是文人出身,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他暴喊道:“来人!有刺客!”

话音刚落,就见布衣人已和刺客打在一起。这布衣人看似样貌文弱,谁知身上竟有武功。

他同刺客拆过几招,人影向后一闪,伸脚扫向刺客双腿。刺客猛刺一刀,正中了布衣人右肩。

那布衣人忍痛,捂着肩头回身便跑。刺客也是一个箭步的追了上去。

这场打斗,快如闪电。一眨眼的功夫就画上了句号。

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在当朝大员门口竟然出了这种事情。可以说是百年难得一见。

翁同和眼见二人消失在视线里,才愣愣的回过神来。家仆们手执棍棒,问道:“在哪里?别走了刺客!”

任凭众人喊叫追赶,再也看不清刚刚二人的踪迹。

翁同和此时惊魂初定,他仔细的回忆了前前后后。料定这两个人必定一前一后来到翁府门内。

那布衣人为的是透露真情,道出同治死亡真相的。那么黑衣人就是阻止他说出那个秘密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