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一再强调第一学历的重要性,文凭、专业是用人单位录用一个人的重要参考。其实,20多年前的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那个时候,乡镇录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时候还不那么看重学历和专业,但专业性较强的业务机关单位却非常看重这两点。所以,我仅因专业不合便无缘参加市建设局规划工作人员岗位的竞争。
被余局长拒绝后,我马上重新翻看当年的公务员招录计划表。找来找去,只有市(地级市)发改委的两个要求经济类专业的岗位适合自己。虽然工作地点离家很远,但毕竟不是乡镇岗,只要能让我干一些专业性强的工作,只要不在乡镇吃苦,我还是能接受这种岗位的。算了吧,反正是进城,进哪里不是进?我一不做二不休,到了报名第一天,邀上飞尘雾绕,第一时间赶到市人才市场,选择其中一个岗位,投放了报名材料。刚好,飞尘雾绕也只适合市发改委的岗位。我告诉他,两个岗位我们各选一个报名,没有必要两个好朋友在一个岗位上竞争,他同意了。
为了公务员考试,回到镇里的那几个月我真的拼了。小陈看我这么努力,说了一句奉承我的话:“看来,你在镇里是待不久了。”
我听了她的话,心里美滋滋的,那个时候的我需要鼓励。
奉承话仅仅是奉承话,听听也就算了,别当真。当时我可不这么想,也怪年轻时候的自己耳根子软,容易把人家礼节性的话当成真话。
开始努力备考,也开始进入镇计生站工作。
计生站是俗称,当时的正式称谓已改为“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所”。
我们那个镇是桂西北重点乡镇,也是大镇,足足有18个村和1个社区,5万多人口,因此乡镇机关的工作人员队伍也异常庞大,光计生站就有15个在职在编人员,加上我们这些从镇政府过去支援的,足足有将近20个人。就这,人手还是感觉十分紧张,因为我们那里是重点乡镇,受上级领导关注比较多,检查多,设点多,活动多,什么都拿我们来当典型,各级各地方的兄弟单位都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光是接待工作这一项就耗费我们平时大量的精力。
就拿我参加工作头几个月的经历来看,那时候在镇政府那边工作,感觉接待特别多,每个星期至少有两三回。每回有人来参观指导,镇政府食堂就要开足马力准备饭菜。食堂只有一位厨师,忙的时候只得让镇里的工作人员帮忙。去建设局工作前的那三个月,我堂堂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当了不知多少次火头军,烧火、切菜、搬运,什么杂活脏活都干过。
在计生站也一样,市(地级市)计生委、市(县级市)计生局领导有事没事都喜欢往这边凑,有时还有党委、政府的领导。一到那种时候我们就得跑上跑下忙个不停,领导需要喝个水我们就得赶紧倒上,领导需要看个什么材料我们就得赶紧递上,领导要去参观什么点我们就得跟上。
不过,所里的同事们对我还是很好的,副所长陈叔、廖哥、技术员小伍、财务小奎、统计员小甘、打字员小邓、政府计生助理亮哥、谋哥等等,他们都很欢迎我们到来,对我们工作上的帮助也很大,手把手地教我们做事,还亲自带我们下村熟悉情况。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所长。他姓蓝,瘦瘦高高的,年纪长我几岁,市(县级市)里某局一把手的公子,有一点官二代的范,不过为人很随和,性格很阳光。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我的影响很大。
在当时的我看来,在这里工作仅仅是短暂的过渡,却没曾想,自己将在这一行干上十年。
因此,当时的我对本职工作并不十分上心。交到自己手上的工作我都能完成,无外乎就是每月做报表,到了月底村计生员照例来到站里向我们这些包村的提供人口信息,我们将信息整理成报表上交完事。除此之外,我连村都懒得下,实在被所里催得紧或者有些情况必须亲自到村里了解清楚才去走一趟,其余时间干完表面的工作就去复习。
我虽然干起工作不上心,但是真的很辛苦。蓝所长也是刚调来的,他一来就拿走一个工作好做的村去包,把老所长原来包的那个刺头村留给了我。那个村离镇区10公里,不算远,但群众基础很不好,工作阻力很大。那时我不会开车,也没有车,去的时候只好借同事的自行车前往。没有自行车的时候我就坐班车到附近的村下车,然后步行半个小时到村里。有一次回来得晚,没有等到班车,我愣是从村里步行半小时 回到镇里。同事听说后都说我太老实,要是一个电话打回来,他们也会开车来接我。
工作再难我都可以忽略不计,旁人再怎么不理解我都可以置若罔闻,那时候的我一心备考,铁了心要尽快离开这里。
第一次参加这种考试,我的心里是真没底,《申论》和《行测》都是第一次接触,不知道自己什么水平,不知道竞争对手什么水准,只是拿起书来就看,拿起题来就刷。那时候学起来,好像这两科也没那么难,申论不过就是根据材料写材料,行测不过就是考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全都是高中以下的知识,对于我这种记性很好的人来说,重新捡起几年前的知识还是很轻松的。
考生资格审核的时候,我接到市发改委的电话,说我原来报考的岗位人数有点多,希望我能改报他们单位另一个岗位。他们看到我的报名表上“特长”一栏写着“计算机”,于是建议我改报他们的一个二层机构计算机管理岗位。那是个事业编的岗位,听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比公务员的待遇还好,我想了想,同意了。
其实,我的计算机水平也没那么高啦,只是曾经在挂职期间当过一帮菜鸟的师傅,也只是比一般人多会了那么一点点,要说很专业还谈不上。不过我当时有那个自信啊,还以为自己在计算机领域有多么了不起呢!现在看起来,那时的我实在太自负了。
报名一个多月以后我终于走进笔试的考场,心情有点紧张却满怀信心。
当我惴惴不安地打开试卷,发现上面的题目和平时的差不多,于是放心了,把平时修炼的成果全都拿了出来,从容地一道道题答下去。
申论是给定一大堆材料,考生从里面归纳出主要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选定角度对该主要问题和自己提出的对策进行论述。这种科目平时刷题也不知道怎么刷,因为那时市面上的申论练习题非常少。即便刷出来也没人打分,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无法判别自己的水平是高是低,我只能不停地读范文,尽可能从中总结出考试的规律。到了考试的时候,我把从书上学到的解题办法搬上来,现在看起来是机械似的照搬,但是我已经顾不得那么多,解题的时候就事论事就是了。
行测是各科的集合,平时能找到的练习题非常多,我都尽可能地刷,平时感觉还不错。到了考试的时候,我就当它是中学时代各门科目混杂在一起考试,几乎都是选择题,解一道算一道咯,反正难度不是很大!做完全卷的时候还有时间,我并没急着交卷,而是仔细检查,直到考试结束铃声敲响。
经过一天的奋战,最后一科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交了卷子,一身轻松地从考场里出来。我感觉自己考得不错,只是不知道自己在报考同一岗位的这么多考生里算老几。不过我是奔着第一名去的,因为对于这种考试来说,只录用一名考生的岗位,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没有任何区别。我只得祈祷自己在笔试中占得先机,好在之后的面试中获得主动。
说真的,那个时代信息通讯手段还真的很落后。网吧遍地都是,然而却只能用电话线拨号上网,程序很麻烦,速度还很慢,在城里和乡镇都如此。闷的时候我也会去逛逛网吧,那时有网可上已经算不错,我不会计较它的程序和速度。手机就更不用说了,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难堪大用。有些所谓的手机还是中国电信的小灵通,只能在特定区域内通话。报纸、电视和广播是公众获取官方信息的有效渠道,但苦于版面和播出时间有限,很多信息量大的消息并不适合以这些方式发布。
我实在记不清自己是如何获得2003年公务员考试笔试的成绩和排名结果的,最有可能的渠道是报纸,因为那时候网络、电视和广播我都无法接触到。
当年我公务员考试笔试的结果是:两科都是70多分,原始分共计140多,加上照顾加分10分,总共150多,岗位排名第二,比第一名少几分。
申论这个成绩还可以理解,但行测这分数我就难以理解了。感觉题目不难,做完题自己也检查了一遍,不至于被扣那么多分吧?但事已至此,想核实都没办法,只得认命。
不过最令人沮丧的是这个排名。我对笔试的期待是:没拿到第一就是失败,所以所感觉考上的希望少了一分。得知这条消息的时候,我打了个踉跄,心里凉了半截,天哪,被动了。
好在和第一名那位差的分数不多,区区5点几分,在面试的时候拼一拼还是有望扳回来的。尽管知道逆袭的希望不大,但我还是决定亮剑面试,下面便着手好好准备。
反正是结构化面试,好在自己曾经经历过,虽然次数不多,但至少能从经历中汲取一些东西。从笔试成绩公布,我便开始研究面试的题目,不仅找来学习资料刷题,还一个人模拟面试的场景,想像面前就坐着一排考官,相关工作人员各就各位,而我正站在面试席上,在主持人的提示下,一道一道地答题。
结构化面试就是那样,全是主观题。考试前,我一直在叮嘱自己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临场不能紧张,至少站在面试席上的时候要显得从容。二是答题的内容不能偏离党的方针、政策,其余可以自由发挥。三是说话要有条理,从上到下,由浅入深,从先到后,从狭到广,按这些顺序组织语言准没错。四是一定要充分利用时间,每道题给三分钟的答题时间,不能一两句话就完成,答题要尽可能接近三分钟,不超时就好。
虽然第一次公务员考试我没有成功,但后来的几年时间里参加过多次公务员考试中我一直沿用自己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时的注意事项,并且自认为这些经验是非常正确的,这些经验一直用到我参加市纪委的选调干部考试当中。当然,考前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积累并关注时事政治是非常必要的。
面试一天天临近,我开始考虑最后的准备工作,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考虑到时候穿什么衣服站在面试席上。我首先想到了西装、领带和皮鞋。
关于领带,在市建设局挂职的时候,局里就发了两根给我,这不是问题。皮鞋我自己原来就有,这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上哪里弄一套西装,我从来没穿过这玩意儿,马上买一套吗?舍不得,因为平时穿的机会不多,买了浪费。于是,我目光投向所里的同事。
当所里的同事知道我参加公务员面试后,都很支持,当得知我需要借一套西装,其中一个姓龙的小伙子便主动提出来借我一套,把我感动得连连向他道谢。
小龙的身材与我相仿,他的西装穿在我身上显得非常合身,虽然是旧的,裤腿上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洞,但这无伤大雅,能借到这套衣服已经让我对他十分感激。
到了面试那天,我穿上西装,脚蹬皮鞋,挂上领带,往镜子前一照,当即吃了一惊。果然是人靠衣裳马靠鞍,我实在没想到自己西装革履的时候显得那么一表人才,本来人就帅气,再这么装扮,都快认不出自己了。
早上,我按时乘车前往面试的地方。那时的面试并不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安排,各用人单位自行组织面试,自行安排时间、地点,市发改委的考试时间设在早上9点,地点就设在该单位的会议室里。
我鼓足了勇气走进市发改委,这个时候却发现,参加面试的男性考生全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穿西装,个个显得精神焕发,帅气十足,女性全都选择穿着深色的正装,显得英姿飒爽,庄严干练。
当考生全部到齐的时候,市发改委的同志也来了。来的不是考官或其他工作人员,只是一位普通工作人员。我们被告知,由于委领导临时有事,面试改在下午进行,地点不变。
好吧,刚卯足的干劲被这条消息泄了一半!没办法,撤吧,下午再来!
我在那座城市没有住处,也懒得去开钟点房,于是只得在街上闲逛。一边逛一边在脑子里将面试的过程一遍又一遍地过,实际上还是有点小紧张。
中午找了个小饭馆胡乱吃了一点,然后来到河边散散步,累了的时候找张石凳眯一会儿。
这种日子怎么可能睡得着?依然忍不住往面试上想。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我早早便来到市发改委。工作人员将我引到一间接待室,里面早已坐满了人,想必其他考生也是忐忑了一个中午。
候考的时候,说不紧张那是假的,几乎每个考生的神情都不正常,他们或呆呆地坐着,或痴痴地看向窗外,或踱来踱去,或为了平和心情而找其他考生用一些无聊的话题搭讪。
我们按抽签的顺序一个个进场,当工作人员叫到我的号数时,我的紧张心情达到了极点。引导员将我引向考场,一路上我还是有些不安。
奇怪的是,当进入考场的那一瞬间,我的心情顿时平复下来。有些人就是这样,准备阶段很紧张,真正进入角色的时候反而变自然。原因大概是,已经上场,再紧张也没用,干脆豁出去。
坐在我面前的考官一个个衣冠楚楚、庄严肃穆,确实给人一定的压力。事后得知,他们全是委里的领导,谁的文凭也不比我低,拥有博士、硕士水准的大有人在。可我没那闲工夫去紧张,从容自如地面对着他们。
主考官大概是委里的一把手, 他微笑着请我坐下,然后按程序宣读题目。他问一道题,我答一道。
面试题一共五道,结构化面试无外乎就是考应变能力,比如你在工作中遇到某些事情如何处理呀,你如何看待某种现象呀之类的。但我只记得当年的其中两道,那就是第一道题和最后一道题。第一道题是作一个自我介绍,这个很简单,自己什么情况就答什么好了。最后一道题是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最大的优点是在乡镇干过农村工作,最大的缺点是在梦想面前过于执着,往往忽略了一些本该注意的东西。
我答题确实是发自肺腑,在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时常因这个缺点吃了不少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