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缯”又名“扳罾”或是“扳筝”,是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一般是在涨水的时候采用,因为河水里的那些小鱼(鲫鱼、棒棒鱼、鲤鱼等),平常它们都是生活在山沟里,山洪爆发后就被冲到小河里,再被小河汇聚于大河中。大河里水浑浪大,它们就要往岸边坪水处游,加上被洪水的泥沙呛得晕头转向,游到岸边回窝荡处就已经筋疲力竭了......
这时候撒杆钓鱼是没有用的,因为水流太急鱼又晕浪,根本不会去贪吃咬钩的。但“扳缯”就不同了,几乎可以一网一大盆鱼虾!
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但在七八十年代的“文家场”却很常见,特别是在“猪市坝”的那条河里,那条水流缓慢的漂浮了猪大肠的小河......
“猪市坝”的那条小河蜿蜒如一条蜈蚣,最宽处也不过十来米。两岸绿草如茵长满了“官司草”、“车前草”、“马丝杏”,以及无数说不出名字的野花。河道转弯处有种一人多高,像宝剑一样的“剑菖蒲”草。男孩子们会齐根处把它折断,然后架在肩头,猛扯草径的叶边来产生动力,把草径当作“箭”一样射出去。
老人们就更是会制造工具了。他们用四根竹竿交叉,分别在下端四角固定好一张大网。上方的竹竿交叉后用绳子捆牢,形成一个巨大的“漏瓢”。“漏瓢”上方再固定两根稍长的竹竿,竿尾成八字形掰开撑在河岸边。“漏瓢”顶上的竿头用一根缆绳牵引,一放绳子,网就下水、一收绳子就可以起网收鱼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扳缯”!
“猪市坝”的那条河不像山洪暴发的激流,可以让鱼虾坐过山车。但“屠宰场”下水道每天流出的猪血、碎肉、碎骨头渣渣还有猪板油等美食,像是让这河里的鱼虾一个个被猪油蒙了心。“筝网”一下去,倒上一盆猪血,或是撒一把干饭。河里的鱼虾马上就会来“挤热豁”,这河里盛产泥鳅和黄鳝这些重口味家伙,起网后起码是好几斤的收成!
这天几个小学逃学的娃娃正看供销社张大爷“扳缯”扳得起劲,后来又有几个文家中学的男生跑过来丢下书包,挽起裤脚就下河开始摸鱼。他们选了一处回水弯,用砖头瓦块和田埂边的泥巴围出了一片水池,有点像现在海边的网箱养鱼。然后一起捧着水往河里泼,不一哈哈儿水就浅了一半,泥鳅、鲫鱼开始乱跳。有的干脆脱得只穿一条“火炮儿”,他们一边嬉笑戏水一边捉鱼好不快活......
张大爷一见鱼都被吓跑了,网网上来都是空。气得张口就骂!中学生些也不“拆火”,站在水中和张大爷对骂开了!这边张大爷毕竟老辣,他悄悄怂恿身边的几个小娃娃去抱跑了他们几个的裤儿......
这下几个泥鳅一样的中学生几乎是裸奔去追赶,其中一个小娃娃跑不快摔了一跤,不幸被截。免不了被他们修理一顿,有两个跑脱了的赶紧去搬救兵。这边哥哥忙带人过来扎起,中学生的援兵也来了,双方马上就剑拔弩张......
文家场通街也不是很长,上场下场一声吼叫多远都可以听到。于是男女老幼都来看热闹,唯恐他们打不起来!在这种状况下,公社的干部来得更快。双方还没有动手就被请去了治安办公室,写完检讨才被各自的家长领回家。
走出大门时候双方都吐出了两个字“甩点”。“甩点”就是欧洲中世纪相约“决斗”的意思,只不过可以单挑也可以采取“群殴”的方式!
决斗地点还是“猪市坝”,这片被鲜血染红了的土地上,看哪个虾子不敢来!
那天摔倒后被擒获的娃娃,脸上还有淤青一块。这回有他外号“卷毛”的幺舅在,他心头踏实得很,他一边去追逐青蛙和丁丁猫一边观察着对面的“敌情”......
“莽娃,你去问一哈,看他们今天想咋个弄?是一起来,还是一个一个的上!”
卷毛明显没有丝毫的惧怕,哪怕对方的人数足足多了他们一倍!
“咋个还有两个女的?那个后头的是132子弟校的黑娃儿哦!我、我、遭他打过,他娃屁儿黑得很!我们多半不得行哦!”身后的胖娃一脸懊丧,他身边拿擀面杖的瘦高个子手也抖得厉害......
“那你们都爬球开,老子一个人上!”卷毛挥了挥手上沉重的军挎包,一个人朝他们走了过去,嘴里还吹着口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