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历史直播,开局剧透王朝结局 > 第44章 汉武帝时期的政策(三)

第44章 汉武帝时期的政策(三)

【杨月:“第二点是算缗、告缗

元光六年(前129年),刘彻首次下达算缗令,但只是对有市籍的商人征收运输车税,十年后再次下达算缗令则是针对全体商人、手工业者,一律按资产征收财产税。经商及高利贷资本2000缗钱收一算(120钱一算),手工业者减半;商人一车收二算,普通人减半;船五丈以上收一算。采取财产自报,但很多商人、手工业者都隐瞒不报或少报,于是刘彻鼓励告缗,任命杨可主持,一旦被举报隐匿财产,就罚戍边一年,没收财产,并将其中一半赏给举报者,于是告缗之风盛行,官府又往往从严处置,导致“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朝廷收入随之大大增加。元鼎四年(前113年),刘彻对新秦中(河套地区)边防状况不满,杀了北地太守以下官员,并鼓励民众去新秦中畜牧,换取免于告缗的特权;元封元年(前110年),刘彻又命令能给甘泉仓捐献粟米者就可以终身免役并免于告缗,于是民众纷纷捐献粟米,使“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③盐铁酒官营

元狩四年(前119年),刘彻宣布盐铁官营,以盐官、铁官来管理,禁止民众私自铸铁煮盐,违者在左脚加釱(di,四声)。盐官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生产盐务并转运及收取盐的专卖税,铁器则从制造到销售都是官营,由此极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此外,铁器官营官销还延缓了铁兵器的外传,保证了汉军的武器优势。但另一方面,官方垄断的铸铁业产生出的很多铁器性价比很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力。

天汉三年(前98年),为了补充军费,刘彻听从少府的建议,榷酒酤,禁民酿酒,由官府专卖。】

秦始皇:“盐铁官营确实是一个好法子,这样无论是盐还是铁器,都归朝廷管理,民间如果有人私自铸铁、匿藏铁器,就能按造反处理了,反贼好找很多。”

汉武帝:“确实,但是我这么做的初衷是增加国库的收入。”

隋文帝:“不是能按,是后世就是这么处理的。”

【第四点是均输平准

元鼎二年(前115年),刘彻根据大农令孔仅和大农丞桑弘羊的建议,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朝廷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稳定物价。元封元年(前110年)又在京师长安设平准官 , 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朝廷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但由于用人不当,一些负责均输、平准的官吏与商人勾结,反而导致物价上涨。

第五点是卖官鬻爵

刘彻在位时,卖官现象已较为普遍,多次颁布“入物补官”、“入羊为郎”等诏令。

刘彻在位期间,主要是大规模对外战争、大兴土木工程和刘彻本人的挥霍无度,引发财政危机,前代主要以钱来计价,刘彻时期开始出现以黄金作为计量单位。刘彻在位时期的卖官鬻爵直接导致了吏治的破坏,是汉代卖官鬻爵史上的转折点。卖官鬻爵必将导致吏治腐败,刘彻实现了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过程。

由于刘彻在位期间的巨额财政支出,卖爵所得收入不足以维系开支,故刘彻开始卖官,多次颁布“入物补官”、“入羊为郎”的诏令。刘彻在位时期是整个两汉时期颁布卖官鬻爵诏令最多的一个时期。”】

秦始皇:“均输平准这么好一个政策,因为某些人被破坏了,可惜啊。”

汉高祖:“谁说不是呢,这用好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了,我大汉的江山也能更加稳固。”

【杨月:“再其次是在文化上的措施

第一项是尊崇儒术

刘彻刚继位就表现出崇儒的意向,他在建元元年十月(前141年)第一次举贤良文学时所进的学“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者都不录用,同时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召鲁诗学和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公,让申公师徒商议明堂等礼制,但不久就受挫于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

建元五年(前136年),刘彻设置五经博士,重申尊崇儒术。元光元年(前134年),刘彻第二次举贤良文学,丞相田蚡“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录取数百名儒者,后来儒生公孙弘又做了丞相,引领天下学子竞相习儒。在尊儒的过程中,刘彻又最为重视公孙弘、董仲舒等所代表的春秋公羊学,并让太子刘据学习《春秋公羊传》。

当时,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不过刘彻并未真正采纳,而是采取了“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的方针,也就是将儒学提升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同时,也保留了诸子百家之学。在治国实践过程中,法家思想受到重视,与儒家思想糅杂并用,从而形成了一套“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被后人归纳为“阳儒阴法”“外儒内法”,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

秦始皇:“外儒内法,也就是说,儒家可用,法家亦可用,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兼容并用。”

唐太宗:“对啊,后世都是这么用的。”

【第二项是征书藏书

刘彻在位时,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刘彻感慨书籍缺失,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广开献书之路,命令诸子百家之书都收入秘府,经过百年的努力,终于使“书积如丘山”,保存了大量古代宝贵文献。当时政府藏书处所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宫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国家图书馆。

第三项是设立学校

元朔五年(前124年),丞相公孙弘建议设置博士弟子50人,跟随五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他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太学。这些博士弟子毕业后往往入朝为官,从此朝廷百官“彬彬多文学之士”。此外,刘彻还命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一如文翁在蜀郡所立学官。

第四项是设立乐府

刘彻在位时,在掌管雅乐的大乐官之外,在上林苑创立乐府,掌管俗乐,负责收集民间的歌谣。主持乐府事务的“协律都尉”由著名音乐家李延年担任,司马相如等参与其中,同时制定了乐府收集民歌的“采诗夜诵”制度。为了记录民歌,乐府使用一种叫作“声曲折”的记谱法,可以把民歌的曲调记录下来。在《乐府诗集》中记录了吴、楚、燕、齐、郑等各地诗歌,使各地民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收集整理。乐府的设立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再其次是在军事上的措施

军制改革

刘彻在位时,为了强化京师长安的安保,在既有的南军、北军之外设立期门军、羽林军,专门募集强健勇武的子弟成为士兵,又设置八校尉(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胡骑),其中中垒校尉隶属于北军。”】

汉高祖:“好曾孙,收藏典籍、设立学校、设立乐府,这样我华夏的典籍、诗歌得以流传后世,我大汉也多了许多的饱学之士。”

隋文帝:“武帝是收藏典籍了,但架不住有人烧书啊。”

明太祖:“谁说不是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