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咱刚刚说到了东汉王朝的建立,那咱就来说说东汉的建立者以及他在位时期的政策。
刘秀,出生于前5年1月13日,去世于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一种说法是今湖北省枣阳市,另一种说法是今河南省南阳县瓦店南 )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我国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
刘秀早年进入太学学习。王莽末年,赤眉、绿林起义先后爆发。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在宛城起兵反莽。次年二月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以后,刘縯任大司徒,刘秀任太常、偏将军。23年六月,新莽大军将绿林军围困于昆阳。刘秀突围调集援兵,与留守城内的义军合击,重创莽军。在昆阳之战中立了大功之后,逐渐与农民军分庭抗礼。后被封为萧王,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先后归附,刘秀羽翼已丰,所以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同年秋,打败和收编河北地区的铜马等地的农民起义军,扩充实力,故有“铜马帝”之称。25年六月,正式称帝于鄗,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7年,农民起义军全被刘秀消灭。35年,先后削平青州张步、渔阳彭宠、天水隗嚣、益州公孙述等豪强割据武装,恢复了中国的统一。57年二月,刘秀驾崩,享年六十三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安葬于原陵。
刘秀在位期间,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革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的权限和地位。刘秀还采取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推行度田令,并且罢郡国都尉官,停止地方兵的都试,一度废除更役制度。刘秀居安思危,勤于政务,自奉节俭,与开创“光武中兴”的局面有着直接关系。”】
汉文帝:“这小后生不错,刚刚立国就能实现我大汉中兴。”
汉光武帝:“老祖宗过奖了,我只是做到我该做的。”
秦始皇:“可很多人连该做的都做不到,比如胡亥,再比如汉哀帝和汉平帝。”
【杨月:“接下来的是汉光武帝时期的政策。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以及外交六个方面。
最先讲到的是在政治上的政策。
第一项是中央集权
刘秀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而摘除其军政大权。刘秀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但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
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百石,分掌各项政务。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报给皇帝,由皇帝裁决。从此,“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但是到了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多加“录尚书事”的职衔,从而权柄再度下移,尚书台又蜕变为权臣专政的工具。
第二项是整顿吏治
刘秀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刘秀对吏治的要求以严苛著称,史载当时“天子勤吏治,俗颇苛刻”“光武承王莽之余,颇以严猛为政”。这也导致了一些高官以微罪或无罪而受严惩,例如大司徒伏湛因为没有报告河南尹和司隶校尉在高庙争执而被罢官;大司徒韩歆因为多次直言进谏而被罢官,终至受责自杀;大司徒戴涉因所举荐的太仓令犯罪而死于狱中;大司空宋弘因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弹劾上党太守而被罢官;大司空朱浮因“卖弄国恩”而被罢官,等等。这种过于严苛的做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第三项是精简地方
建武六年(30年),刘秀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刘秀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第四项是善待功臣
刘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并且招揽大批文吏入朝。刘秀于建武六年(30年)让功臣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当时刘秀对三公要求严格,如果功臣们在朝担任官职的话难免犯错,这样会失去爵位和土地,刘秀为了保全他们的爵位和土地才让他们回到封地,远离朝廷。”】
汉昭帝:“整顿吏治可以让百姓休养生息,但是也不要过于苛责。精简地方可以减少来自官员的开支,如此确实是良策。”
秦始皇:“刘季小儿,看看,看看你后世子孙的做法,怎么人家就能不杀功臣。”
汉高祖:“时代不一样嘛,他的臣子啥样?我的臣子啥样?没有可比性。”
【第二个是在军事上的政策
第一项是统一战争
建武元年(25年)十月,刘秀称帝,采纳来歙联陇制蜀、西和东攻的建议,确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建武二年(26年)至建武五年(29年),刘秀一方面命来歙出使陇西,完成联陇制蜀的战略,解除了西顾之扰;一方面集中主力以洛阳、河内(郡治怀来,今河南武陟西南)为中心,对关东各割据势力展开攻势。
建武二年(26年)春,破睢阳,刘永战败退往谯县(今安徽亳县)。
建武三年(27年)六月,刘永被杀。并且在宜阳消灭赤眉军,夺取长安,取得东西二京。
建武四年(28年)五月,大将军朱祐、建威大将军耿弇北讨彭宠,建武五年(29年)二月,彭宠被奴仆杀死,刘秀攻占燕蓟及其以北地区。
建武六年(30年)二月,杀董宪于朐县,夺占东海之地。关东各割据势力相继被刘秀击破。
建武十二年(36年)灭蜀。
第二项是军制改革
刘秀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州牧刺史逐渐权重,兼有军政财大权,地方兵力又逐渐兴起。”】
汉光武帝:“谁能告诉朕都发生了什么?怎么地方有拥兵自重了?怎么尚书台也成了权臣的地盘了?”
隋文帝:“光武帝啊,之前这个小后生都说了东汉是东汉幼儿园了,当然是因为国君年幼、外戚掌权了。”
汉光武帝:“外戚?我们东汉后期外戚的势力很大吗?”
隋文帝:“当时的外戚势力确实不小。”
【第三项是边防政策
刘秀以“柔道”治国,致力于稳定统治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实行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的军制改革,针对周边少数族的威胁,制定了以保守为主的边防政策。刘秀的边防政策基本上维护了东汉政权边境安全与社会稳定,成为"光武中兴"的重要原因,但其保守性,也对东汉边防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第三个是在经济上的政策
第一项是与民休息
东汉初年,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刘秀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薄赋敛。
建武六年(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其次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刘秀“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不会轻易发动边功。】
秦始皇:“前后两个政策正好连着,正因为要与民休息,所以才在边防上偏向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