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圣旨,蔡邕大吃一惊:圣旨赐婚,这如何是好?他想,辞官不准,如今再来赐婚,这不是明明要我抛弃骨肉?
此事万万不可。于是,忙分辩道:“谢皇恩浩荡。不过,我已有妻室,不能从命。”
两位媒人见蔡邕辞婚,只得告诉他,圣旨是不能违抗的,牛丞相也是不能顶撞的,这婚事不从也得从,不如落一个妻荣夫贵,加倍的显耀。
蔡邕只管哀求两位大人帮助辞婚,不料他二人传过圣旨,尽了媒妁之意,就告辞而去。蔡邕不知如何是好。
牛丞相听媒人说蔡邕辞婚,因为已有妻室,不敢委屈相府小姐。
牛丞相怒道:“朝中唯我独贵,奉旨招婿,哪个敢违?管他有无妻室,明日我要赶在他前面上表,皇上自然不准他的。”
次日清晨,早朝时分,小黄门站在殿前等候百官奏事,只见蔡邕到殿前跪拜。小黄门问道:“状元公有何奏章,代为转奏。”
蔡邕口称:“臣蔡邕前蒙圣恩,赐官又赐婚,只因父母年迈,无人侍奉,且家有妻室,不敢重婚,故今日拜还紫诰,请恩准还乡。”
小黄门倒是同情蔡邕,代他上殿转奏。蔡邕提心吊胆在殿外等候。
过了一会儿,小黄门才出来传话,说:“议郎进表,皇上已阅,皇上说,太师已先奏,乘龙快婿一定要招。孝道虽大,事君当先。当今王事多艰,用人之际,辞官不准。”蔡邕听罢,哭出声来。
他哭父母难以侍奉,哭五娘难以相抛。小黄门劝他:“大丈夫当万里封侯,怎能守着田园二老?家中虽有父母妻室,就全当你为国尽忠了吧!蔡邕知道辞官辞婚均无望了,只得怏怏而回。
他回到寓所,思亲心切,多方托人,才打听到一人去陈留郡的。于是,取了盘缠,写好书信,又托他带去养家的银两。不料此人是个无赖,拐骗了银两撕了书信,并未去陈留郡。
陈留郡这年遭了旱灾,饥民遍地。赵五娘为养活二老,把自己的首饰和值钱的衣服都典当卖光。如今又缺钱粮,婆婆盼子心切,只是抱怨儿子不回来。蔡公也十分后悔,老夫妻俩日渐衰弱。
赵五娘听街坊邻居们说:府上派来放粮官,开义仓赈济灾民。她禀过公婆,也赶去请粮。走到半途,见许多人已领好粮回来了,心中着急,便快步赶路。
谁知,等五娘赶到,义仓已空了。原来那管义仓的社长里正,自己缺粮就不断偷义仓的存粮养家,所以到了下午早就无粮了。
赵五娘没领到粮,哭了起来。放粮官问了她家中的情况,可怜她一个少妇瞻养两个老人,就命里正先将自己的粮食取一斗来赈济五娘。里正无奈,只得取来。五娘向放粮官千恩万谢,又谢了里正。
不料,行至中途无人处,那里正又突然追来,从她肩上抢走粮袋。赵五娘追又追不上,喊又喊不应,急得她双腿一软,坐倒在地上。
她想来想去,生活实在太艰难,拿不到粮回家,公婆饿得难挨,万一有个好歹,丈夫回来如何交代?她见路旁有一枯井,就想投井一死。
她正想投井,突然听到公公喊到:“媳妇,你站在井边作什么,还不赶快回去,我不放心,来接你了。”五娘哭着说了得了粮食又被抢去的事。公公听了也痛哭起来,他想饿死也是死,不必再拖累媳妇,就向井边扑去。
五娘好说歹说,才劝住公公。两人相互劝说,哭声凄惨。
正巧张太公背着粮袋走过,听到哭声寻来,问过情况,才知五娘的粮被抢,又心疼五娘,又责怪五娘不该不与他商量就自己去领粮。他把自己领来的粮食倒了一半给五娘。又说,本来就打算分一半与她的。
就在陈留郡闹灾荒时,牛丞相已选好吉日,抬蔡邕入赘。蔡邕被逼与牛小姐拜堂成亲。这天,丞相府热闹非凡,极尽豪华,王公大臣均来祝贺,蔡邕哪见过这种场面,只有任人摆布。
转眼过了三年,蔡邕的父母日夜盼望儿子,音讯全无。陈留郡连年闹灾荒,那蔡公蔡婆眼看性命难保,天天只想吃顿饱饭和菜肴。
赵五娘只能把好不容易弄到的粮食供养公婆三顿稀粥,还常受公婆抱怨。
这天,赵五娘又送来稀粥给二老。蔡婆见媳妇总是躲在厨房吃,怀疑她有饭菜背着二老吃。蔡公劝蔡婆不要错怪儿媳妇。
蔡婆要蔡公一块到厨房暗地里看看。他俩来到厨房后窗,朝里一望,正好看到媳妇一边流泪,一边在吃糠秕。
老夫妻俩相扶着进来,拉住五娘哭道:“媳妇呀,你真是我儿的糟糠之妻,我二老苦了你,错怪了你,心痛死我俩了。”
蔡婆经不起悲痛,顿时哭昏在地,蔡公与五娘急忙扶起蔡婆,连声呼唤,不料蔡婆竟无气了。
蔡公哭道:“怪我当初不该强逼儿子赴考,你竟等不到看见儿子就去了。”五娘更是悲哭婆母已死,哀痛丈夫不归。
张太公在隔壁听到哭声,过来看望,见状也是伤心。
他知道五娘无力埋葬婆婆,劝五娘道:“五娘呀,不必多忧,你婆婆殡葬之事,由我承担,你小心照顾好公公。”五娘连忙叩谢张太公。
蔡邕在牛府为婿也已三年,他哪里知道亲母已故,只是每日敬岳父、陪新妻,也不敢提回家之事。这日,心中烦闷,便到园亭操琴解忧。琴声悲切、寄托他与五娘重逢无望的悲伤。
一曲刚完,牛小姐到了,蔡邕起身相迎。牛小姐说:“早听说相公精于音乐,到相府后从没听你弹过琴,今天难得有耳福,请相公再弹一曲。”
蔡邕遵命又弹了一曲《孤鸾寡鹄》,小姐还要听,他又弹了《思旧引》、《别鹤怨》。牛小姐不高兴,问道:“我夫妻十分和美,为何你只弹哀怨之音?”
蔡邕说:“我弹惯旧弦,这是新弦,旧弦已断,新弦难撇,因此宫商错乱。”牛小姐嗔怪蔡邕未把她当做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