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初恋那点红 > 第41章 沐楠家喜迎霜昔客 昔随楠漫程家居事

第41章 沐楠家喜迎霜昔客 昔随楠漫程家居事

沐楠家是个独立院落,院中建筑以木结构和砖墙混建,主体是一座三间两层的木质楼房,楼房的窗户都是木制的,上面镶着格子窗框,屋顶覆盖着青瓦。

院子里南向角落种植着花草,西向院落是家禽家畜的窝棚,有鸡有鸭,还有一条中华田园犬,对着霜昔直吠。除了主体建筑外,院子里还有厨房、茅房等辅助设施。

沐楠家是江省比较普通的乡间农家。

一楼是堂屋,堂屋里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张有些年头的画报,左偏房是吃饭的地方,一张圆桌和几把椅子,桌上摆放着一些简单的餐具和零食。右偏房是爷爷的房间。

全家人待霜昔都很亲切。

沐南爷爷70多了,头发已经花白,白色背心下能隐约可见嶙峋的排排山脉。银白胡子把下巴抬高延长了几许。

沐楠妈约莫50岁,身材略圆,齐耳短发显出其干练,眼睛不大却就像探照灯能射进人的心里,显出其精明。不太笑,显出了其严肃,难怪是教数学的老师,但对霜昔倒是颇为客气。

比起妈妈,沐楠爸爸瘦削很多,看起来比沐楠爸要年轻些,黝黑的臂膀还是可见其不经意鼓起的蹭亮的肌肉,步伐长而急,利落稳重的把两人的大包小包接了过去。

姐姐小惠比沐楠大3岁,一直在广东打工,听到了弟弟要带女朋友回家的消息,就请了探亲假回来。

小惠身材窈窕,大眼黛眉,鼻挺唇红,极具江南女子的灵秀和温柔,见了霜昔亲切热情的说: “你太像我们厂的那个女干事了!”

霜昔笑说:“莫非是我失散的姐姐。要不就是我太大众了。”

“不,你很好看啊,才让我印象深刻。”脸看着霜昔,笑嘻嘻向她的家人说。

妹妹小椿刚上初中,沐楠以前对霜昔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妹妹了,所以小椿早就在霜昔的无影画布上有了比较清晰的面容,精灵可爱、双眼皮、瓜子脸,两只眼睛像极了哥哥。刚开始有些见了还不太好意思,躲在姐姐身后。

简单寒暄几句,妈妈就让沐楠把霜昔带去房间放东西。

拾级而上,嘎吱响的模板楼上,有多间房。沐楠领着霜昔边走边说,“二楼有四间卧房,爸妈一间卧室,姐妹俩一间,我一间,还有一间是客房。”“你住我的房间,我去住客房。”

沐楠房里很简单,一张大大的木床,床上的被单褥应该是菜换上的,散发着太阳晾晒后的微醺味。床头柜上摆放着一摞书,靠窗有张写字桌,应该是沐楠曾经埋头苦读的地方。

饭桌上,有青蟹、大黄鱼、小黄鱼等海鲜。

沐楠妈一个劲儿示意沐楠给霜昔夹菜,沐楠指着其中一盘菜,自豪的说道:“这是金蟳、还曾经是贡品,要每年冬至前1个月才有,家里都是珍藏着舍不得吃的,这次全拿出来了。”

看沐楠夹菜不够多,沐楠妈开始往霜昔碗里夹菜,“农村的菜简单了些,比不得城里的好,不嫌弃的话就多吃点儿,别客气啊。”

“很好很好啊,阿姨太客气了。这些我都没吃过呢。”霜昔话很中听,也的确是实话。

小惠和小椿偷笑,霜昔爷爷怜爱的看了眼霜昔,满脸的满意。沐楠爸正襟危坐,随着沐楠妈的言和行示意附和。

“放心哈,碗筷都是煮过了的,怕你们城里人不习惯。”沐楠妈看着霜昔,眉眼都洋溢着笑意,以她的面相看,这样的笑意是很少出现的,也是难为她的。

“没事没事,不用那么讲究,什么都行,不用介意的。”

霜昔既感动,又意外,想减少因被重视而带来的彼此的压力。

在沐南家的几天,霜昔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全家人待霜昔都很亲切,没把霜昔当外人。霜昔眼里有活儿,脚勤手快,把在北方学会的包饺子技术显露了一番,就获得了沐楠一家人的赞赏。

饭后霜昔准备洗碗,沐楠妈妈急切的冲过来一把夺过霜昔手中的筷子,把人往外推,“怎么能让你做呢。不需要,不需要。”坚持不让霜昔做。

小惠和小椿都和霜昔相处很好,都喜欢霜昔的随和和易亲近,三人很快就熟络起来。

沐楠拉着霜昔,“爷爷和爸爸要去田地。走,带你去稻田间体验下江南农家的日作辛劳。”

“莳秧一日迟,十日追不到。”“爷爷每天都要坚持去田间,哪怕只是转悠,看着自己半辈子经营的土地上在不同的四季收下不同的作物。”走在田间,沐楠指着前面走着的爷爷对霜昔说。

田间正逢稻米收割,平整稻田一望无垠,黄澄澄的令人陶醉!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田上,一阵风吹过,稻穗轻轻摇曳,田里泛起层层波涛,稻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

站在稻田边,仿佛可以听到稻谷在悄悄地生长。

一路的田鳍上散漫了嵌在泥土里的稻米,很多地方还是一小撮,一小撮的。

“这些都不要了吗?”霜昔有些可惜的问。

“捡起来太费时间了,看情况。”沐楠爸答道。

“富裕就看时间了。要在云南,这些洒落的谷粒估计都得全捡了。”霜昔嘴唇掀了掀,羡慕道。

“这些地里都是种稻米吗?”霜昔看着粗壮的,举着沉甸甸稻谷的稻杆问。

“不一定。一般一块地,每年要种好几种农作物,要根据农时来决定种什么。”沐楠爸边用手抚了抚旁边的一颗因谷粒太多而压弯了谷杆,边应道。

“农家主要是依靠什么来掌握农时、以保证农事顺利进行的呢?”霜昔有些疑惑的问。

沐南爸爸低沉的声音高杨了些,说:“当然是节气。”

“农民用传统的节气来记忆、预计和安排各项农活。节气是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早稻清明浸种,立夏插秧、中稻立夏种,芒种栽、晚稻则是小满种,夏至栽。

俗话说,“过伏不栽稻,栽了收不到、谷雨立夏正当时”,“芒种夏至麦上场,家家户户一齐忙。”沐楠爸滔滔不绝的为对农事毫不知情的霜昔介绍。

“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在土地上劳作的祖先们总结出的金规玉律呀。 ”沐楠也感叹道。

霜昔是第一次到农间。食为民之天,而大多数人虽然不一定四体不勤,但多还是五谷不分。很多生长在城里的人,连自己的命之所系的食之源和食之得都不通晓。

霜昔一路也听得惭愧。

“不同的作物播种各有讲究,比如大麦种过年,小麦冬至前、水稻清明浸谷种 。 一种作物一年不同的节气中又分早、中、晚。看,这些就是清明播种的,现在已经可以收割了。”沐楠爷爷指黄澄澄的稻田,满满的成就感,就像看着孙儿般的灌满爱意。

回去的路上,河边湿地把脚下缓缓流过的河水给遮住了。河对面的白房青瓦在周围的茂密的槐树林和杨树林中渐渐隐去,点点灯火下的民房依稀可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