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认为清朝的那些铠甲军服太笨重了,全军换成迷彩服和钢盔,防弹甲,打起仗便捷。
防弹甲的制作很简单,做一个马甲,前后插两块钢板就行,而且钢板不需要太厚,因为清朝时期的火力还远达不到穿甲弹的水平。
这些时日,光绪沉溺在画画中,他每画出一幅图,就会让李狗儿送到工部制作。
其次就是他绘画出两面旗帜,一面国旗,一面是军旗。
国旗是一条正龙的形态,金色底面。军旗则是龙头的形象。
清朝的旗都是三角形的,光绪也把国旗改成长方形的。
这日,乾清宫大朝会。
光绪就把这两面旗帜给百官们展示出来。
“以后,我大清国要改换国旗,这个金色底面的正龙旗帜就是大清国的国旗,这个赤色底面的龙头旗则是大清的军旗,传旨全国!”
李狗儿宣读圣旨,再有其他太监到皇宫城楼上宣读一遍,圣旨拿去复印,礼部堂官送往全国各省,再有各省巡抚送达州府,道,县。
一些迂腐顽固的老臣就站出来反对。
“皇上,轻易换国旗,恐动摇国本啊。”
“皇上,太后是什么意见?”
“请皇上三思啊。”
光绪厉声道:“国家需要改变,大清历经鸦片战争,各地又匪患不断,再坚守那老一套,大清国没救了,朕己然决定,你们无需再多言。”
“皇上,这军服为何要改?这是历代先皇们经过八旗商定后做出的决定,皇上为何要违背祖宗啊。”
说这话的是一个旗人,而且身居要职,在这些旗人眼里,更换军服,那无疑是动摇八旗的设定。
“朕没有违背祖宗,该是哪旗的就是哪个旗的,朕只是让士兵们脱去多余的铠甲,换上更轻便的军服去打仗。”
台下百官有一大半不赞成光绪换国旗,换军服。
光绪猛地一拍桌子,怒斥众人:“你们想眼睁睁的看着我大清国的腐烂吗?朕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强大国家,如果谁敢再聒噪,全部赶出去!”
呼啦。
一群御前侍卫蜂拥而入,严阵以待。
其他官员都闭嘴了,唯独一个旗人的老臣还在叭叭个没完,说什么更换国旗就是更换国本,如此伤筋动骨,大清危矣。
光绪怒指老头:“给朕拖出去!”
御前侍卫将其拖出宫殿。
光绪神情威严地环视台下百官:“朕要做的是千秋大业,而你们做我朕的臣子,要支持朕,而不是反对朕。”
“皇上做的决定不对,做臣子的自当谏言改正。”
如此冒犯的话也是一个旗人说的。
光绪更加气愤,挥手道:“把他也拖出去,打十大板。”
“嗻!”
光绪今天是跟百官们杠上了,他甚至想要改革,就必须要和这些顽固派们抗争。
以前有慈禧,光绪还有些忌惮这些顽固派的大臣,现在慈禧痴呆了,光绪完全不惧。
“谁还要谏言?”
百官们无一人敢再谏言。
“退朝!”
退朝后,伍正真带着两名洋人来求见光绪。
这两名洋人代表丹麦电报公司来见光绪。
伍正真跪拜在地:“臣带来电报公司的两位负责人,皮特,尼尔斯。”
两个洋人只是向光绪行弯腰鞠躬礼。
伍正真沉喝道:“见了大清皇帝就要下跪。”
光绪摆手笑道:“朕是尊重各国礼节的,伍正真你也起来吧,说重点。”
尼尔斯说了一堆外语,伍正真竟然能听懂他们的话,翻译给光绪听。
“他们在报价,需要从上海引线到京城,沿途所过的省是否都要架线?”
光绪说道:“全国各省州府都要架线,问他们需要多少钱?”
伍正真传达了光绪的意思。
尼尔斯报价出一千万两银子。
光绪吓了一跳,他现在虽说有点银子,却也不是冤大头,对伍正真说:“问问他们,五百万两银子做不做?不做的话,朕会联系别的国家来做。”
“嗻。”
伍正真把光绪的话翻译给尼尔斯,皮特二人。
二人眼神交流片刻,便提出八百万两的费用。
光绪让伍正真问清楚:“八百万两是不是所有的费用,期间不再追加任何费用,你问清楚。”
伍正真将光绪的话翻译给这俩洋人。
他俩则是点点头。
光绪不放心,因为这个时期清朝民穷国弱,洋人反复无常经常欺压清朝。
光绪对伍正真说:“拟定合同,与他们签署正规的合同手续。”
“嗻!”
作为一个从21世纪魂穿过来的人,他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先支付一百万两银子,在上海,苏州等周围几座城市先架出来一些,让他看到成果。
八百万两银子分八个阶段支付。
在光绪的叮嘱下,伍正真将这些全都写进合同条约中。
光绪深知铺设架线是一项重大的事情,它能改变整个清朝的走向,提前进入工业时期。
所以,光绪必须要在全国架线。
“伍正真,办完此事,朕让你返回广东创办招商分局,担任招商分局的总办,加封你为两广布政使,朕希望你能好好的建设两广的经济。”
伍正真激动地说:“臣谢主隆恩。”
光绪借助伍氏家族在商界的地位尽可能的去发展南方经济。
北方有盛宣怀就足够了。
二十日后,盛宣怀返京。
第一件事就是进宫面圣。
“臣,盛宣怀拜见皇上。”
光绪心切的扶起盛宣怀:“一路辛苦了,赐座,赐茶。”
盛宣怀诚惶诚恐的接过茶杯。
“说说,这一次去倭国有什么收获?”
盛宣怀放下茶杯,将银票双手呈给光绪:“这一次收益的银子己经存入皇家银行,这是银票,请皇上过目。”
光绪查了一遍,足有五十多万两银子,他感慨道:“鸦片就是赚钱,全都卖完了?”
“是的,此次卖入倭国西千斤,扶南国一千斤。”
“辛苦,这一条灰色产业打通后,朕希望持续的做下去。”
盛宣怀站起身说:“皇上,臣在此次去倭国的路上遇到两个留洋的青年才俊,他们有新思想,臣斗胆把他们带来引荐给皇上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