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开局盘点十大诗人 > 第二章 词中之龙-辛弃疾

第二章 词中之龙-辛弃疾

随着天幕的徐徐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穿越时空,在华夏各朝各代的上空浮现。紧接着,空中出现了一段简短的介绍,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他是一位南宋词人,被誉为“词中之龙”。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是文官之中最善战的,也是武官里面词写得最好的。他的名字叫辛弃疾。】

天幕上的文字像流星般划过,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娓娓道来。辛弃疾,一个名字,一个传奇,一个将文学与武勇完美结合的典范。

【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两位词坛巨匠,各领风骚,共同铸就了宋词的辉煌。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却都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怀。辛弃疾的词作,更是以豪放派著称,情感激昂,意境深远。】

宋-苏轼:???

宋-苏轼:弟弟,快来看,上面能够出现我的想法。

宋-苏辙:哥哥,继续看盘点吧。

【同时,他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两人都是济南籍的词人,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国家的忧虑。辛弃疾虽然身为文人,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命运,他的词作中,也常常流露出对国事的关切和忧虑。】

然而,天幕上的介绍并没有就此结束。它继续写道:【不过我想他并不想以词传世,而是想以一位将军的身份流传千古。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从小就目睹了民族的苦难和国家的屈辱。因此,他立志要成为一名抗金英雄,为国家收复失地,为百姓带来安宁。

然而,命运却并不总是如人所愿。辛弃疾虽然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但他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压和排挤。他的抗金主张和坚定立场,让他在官场上屡遭挫折。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是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的忧虑,都倾注在了自己的词作之中。】

朱元璋:他确实是一位词龙,但他的一生却并不顺畅。

嬴政:你是谁?我的大秦怎么了?

天启:你的大秦二世而亡了。

嬴政:什么?怎么就二世而亡了,扶苏虽然仁善,但也不会导致秦二世而亡。

日月摘星辰:扶苏不是秦二世,秦二世是胡亥。

嬴政:怎么回事,胡亥呢?

得知秦二世是胡亥的时候,嬴政立即沉默下来,“将扶苏和胡亥叫过来“。

嬴政对胡亥还算了解,虽然比较宠爱胡亥,但就算扶苏没有继位,也不会让胡亥继位。

汉高祖时期,刘邦对张良说道“子房,我大汉约莫是亡了,只是不知这宋朝是多少年后了。“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祖上为陇西狄道西乡(今甘肃康乐)人,北宋年间,五世祖辛维叶始自狄道迁居济南历城。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辛赞对辛弃疾寄以殷切的期望,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宋-赵匡胤:靖康之变是什么?

明-朱棣: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

宋-赵匡胤:我大宋亡了?

日月摘星辰:没忘,你们看说的是北宋灭亡了吗,后面赵构有建立了南宋。

明-朱棣:辛弃疾若生在我大明,必不会走到后来那般结局。我大明正值盛世,国力强盛,军事强大,文化繁荣,辛弃疾的才华和抱负必然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1162年正月,是一个对于南宋来说意义非凡的时节。那时,北方仍被金朝所占据,而南宋朝廷则努力维持着半壁江山的稳定。耿京,这位在山东起义的将领,派出了辛弃疾和贾瑞等人前往南宋朝廷,呈上归顺的表章。

在江南繁华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宋高宗接见了这些归附者,并为他们加官进爵。耿京被封为天平军节度使,而辛弃疾则被授予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的要职,他们肩负着传递朝廷旨意回山东的重要任务。

然而,就在辛弃疾等人即将返回军中,准备执行朝廷命令的时候,一个震惊的消息传来——义军内部发生了剧变。叛徒张安国、邵进等人为了个人的利益,竟然谋害了耿京,并带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这一消息对于辛弃疾等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辛弃疾没有选择退缩。他迅速与海州统制王世隆等人商议,决定采取行动。他率领五十名人,疾驰至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作乐,毫无防备。辛弃疾等人出其不意地冲进金营,一举抓获了张安国。

在五万金兵的围追堵截中,辛弃疾等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带着张安国,巧妙地摆脱了追敌的追捕,急驰而归。最终,张安国在临安被斩首示众,这一事件在南宋朝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正如洪迈所言:“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辛弃疾后来回忆起这段少年时的经历,也感慨万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唐-程咬金:哈哈,辛弃疾那五十人冲击五万金兵营帐,还全身而退的壮举,当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这等智勇双全的人物,在战场上绝对是个难得的将才。

明-于谦:确实如此,辛弃疾的文采飞扬,词中流露出的情感与抱负,足以“提笔安天下”;而他的勇敢和果决,又让他能够“上马定乾坤”。但可惜的是,南宋朝廷内部腐败,外患重重,即使有这样的英雄人物,也难以扭转乾坤啊。

唐-程咬金:哎,你说的也是。但我想,若是辛弃疾能遇到一位像咱们唐太宗这样的明君,那收复失地、振兴国运,肯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明-朱棣:程将军,这你就想错了。纵然辛弃疾有千般才能,万般武艺,但若是皇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那即便是再强大的英雄也难以扭转乾坤。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更在于整个朝廷的清明和团结。

唐-李世民:……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杰出词人和将领,以一场英勇的突袭震惊了历史。他以五十人的兵力,深入五万敌军的营地,竟能擒拿敌军首领张安国,这无疑是他作为将军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刻。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崛起,以为将能够一展宏图,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的复兴。

然而,辛弃疾生不逢时,他出生在了南宋这个腐败而无能的朝代。南宋朝廷内忧外患,官宦腐败,对外则畏惧金朝,只求偏安一隅,无意收复失地。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在这样的环境下,无疑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和压抑。

更为不幸的是,辛弃疾还有着“归正人”的身份。这是南宋对从金朝投奔而来的人的一种称谓,带有一定的歧视和偏见。尽管宋高宗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标志着他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也为他未来的仕途埋下了隐患。】

汉-刘彻:国家受到外敌侵略,必有反抗之心,为何南宋朝廷不愿一搏,恢复故土?这确实令人难以理解。

宋-岳飞:会打回去的。

岳飞站在天幕下,看着满天的繁星,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他知道,现在有了这天幕的启示,有了大宋百姓的支持,他的北伐之路将会更加顺畅。同时,他也期待着那位皇宫中的皇帝能够改变主意,支持他的北伐大业。

明-朱元璋:南宋朝廷的确什么都不缺,有着富饶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强大的经济实力。然而,正如你们所说,他们最缺的就是一个靠谱的皇帝。一个明智而有决心的皇帝,才能带领国家走向强盛,驱逐外敌,恢复故土。南宋若是能有一位这样的皇帝,想必北伐之事早已成功。

朱元璋看着天幕,心中也不禁为南宋的命运感到惋惜。他知道,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将领的才能和士兵的勇猛,更取决于皇帝的智慧和决心。

【不久,宋孝宗即位,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重用主战派人士张浚,进行宋室南渡以来的第一次主动北伐,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由于主将之间的嫉功害能,导致符离大败,随后金宋签订“隆兴和议”。在此情况下,主和派势力又占了上风,但二十六岁的辛弃疾不为所动,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客观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以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辛弃疾希望以此唤起宋廷君臣的抗金热情,坚定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念。但是,在逐渐偏安成风的情况下,他的满腔热忱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经过深思熟虑的恢复中原大计如石沉大海,这使辛弃疾陷入极度的悲愤和苦闷中。】

唐-程咬金:这大宋啊,真是让我这粗人都气得直冒火。他们明明有能力打回去,却偏偏选择求和,这不是将祖宗的基业拱手相让吗?

汉-刘秀:确实,这宋朝的情况令人费解。从介绍能看出来宋朝的国力并不弱,为何面对外敌却显得如此软弱呢?

唐-李世民:打赢了就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而不是选择和议。宋朝为何要打赢了还要和议?这是我一直无法理解的事情。

明-朱棣: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因为自己是武将出身,怕后世武将效仿他夺权,便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削弱了武将的权力,让文官集团得以壮大。这一策略虽然短期内巩固了皇权,但也为宋朝的软弱埋下了伏笔。因为武官没有地位,军队战斗力下降,朝廷在面对外敌时自然就显得力不从心。

【朝廷虽对北伐反应冷淡,但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颇有感兴趣。从1168年年始,辛弃疾先后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在平定了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之后,又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成为封疆大吏,后历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频频的调动与升迁并没有使辛弃疾感到满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驰骋沙场,收复失地。但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后来,辛弃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阔斧地整顿、创置“飞虎军”等事,妨碍了权贵们的利益,1181年11月被交章弹劾,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罢去所有职务。】

【在被罢官时,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1204年)差知镇江府。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

1204年,他晋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出知镇江府,获赐金带。

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o,胄:zho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1205年3月,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之后,他还被进拜为宝文阁待制,又进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弃疾赶赴行在奏事,试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再次辞免,回到铅山。

一连串的打击使辛弃疾心力交瘁。

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逝世,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身故之后,家无余财,仅留下生平诗词、奏议、杂著、书集。

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天空中辛弃疾老年的影像出现,他挥剑向天,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杀贼!杀贼!”这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观看天幕的观众,对于这位忠诚而又爱国的英雄的结局,所有人都感到无比的遗憾和惋惜。

汉-刘彻感叹道:“辛弃疾这种忠君爱国之辈,若是在我们大汉朝,定能一展宏图,绝不会受到这种困累。”他的声音充满了对辛弃疾的钦佩和对时代背景的无奈。

宋-朱熹则对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和境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稼轩兄(辛弃疾)的心愿是北伐收复中原,但遗憾的是他至死都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明-朱棣也对辛弃疾的遭遇表达了惋惜之情:“南宋朝廷何其有幸,能拥有岳飞和辛弃疾这样的忠君爱国之人。然而,他们却未能充分利用这些人才。如果当时朝廷能听取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并付诸实施,那么宋朝的历史说不定真的会被改写。”

唐-程咬金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大宋朝廷的不满:“辛弃疾明明有着成为一代名将的志向和才能,但却被生生地逼成了一个词人。这大宋朝廷,真是名副其实地‘大送’啊!”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辛弃疾的同情和对大宋朝廷的讽刺。

辛弃疾坐在静谧的院子里,眼中闪烁着深深的忧虑和不舍。他明知北伐无望,但却难以释怀。他抬头望向天空,仿佛能从那无尽的苍穹中寻找到一丝慰藉。

他不知道当今的天子是否看到了天幕上他挥剑高呼、奋力抗争的影像,是否能够从中感受到他对于收复失地的执着和渴望。他期盼着天子能够因此有所触动,改变朝廷的政策,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做出更大的努力。

然而,辛弃疾也明白,希望总是伴随着失望。他也清楚,现实往往比理想更为残酷,他可能再也无法实现这个愿望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