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生而大明第一卷 > 第15章 朱熹何以封圣

第15章 朱熹何以封圣

静诚道人接下来演示枪法基本动作,说练扎实基本功,以后使枪自能随心所欲。

最核心三个基本枪势,外拦、内拿、中扎。前两个防守,扎枪进攻。外加两个基本步法,一个跳步,一个弓步。这三招两步衔接,衍生出八个常用的动作,再细变,可以衍生无穷。

人枪合一,步法为二,枪势为三。简单类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大有道理。

平地上适合弓步、跳步,马战只能骑马类似马步,讲究人马合一,枪法要另有变化。

先练步战,扎枪要求平正迅速,力达枪尖,做到枪扎一线,出枪似潜龙出水,入枪入猛虎入洞。扎枪又细分上平、中平、下平,以中平为要。

谚曰:“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防。”

李四有观道长演示。

其枪出如龙,时快时慢,动静转换,干净利落,枪尖破风不时发出尖啸。又见他停住,脚下扎稳马步,长枪扫、砸、劈,刺,看着没甚章法,就是乱抡乱打。

有所顿悟,赞道:“道长马上马下枪法纯熟,莫非从过军?”

道长左手负后,右手枪尖指地,长身而立,平气定神。

说道:“观主要我等练枪,可惜我辈未曾有机会......四有,据传成化皇帝要出兵塞外,驱赶瓦剌。眼下还是小动静,将来有机会,你可愿去?”

识海深处的少年轻哼歌谣,李四有热血沸腾,想起守拙老道痛惜土木堡四十万将士之殇,大声答:“若有战,召必至!”

由此李四有开始练枪。

又指挥那快两百个村里少年,从马步、弓步开始,在空地上整整齐齐排成队列先练基本功。

中间找个机会让女娃张招弟给他记录训练情况,每月给几百个大钱,其实可有可无,图个心安。

这日,李四有晚饭后独自练枪。

静诚道长到来,待他收枪,笑言道:“四有,你的机会来了。”

原来,县里有个老秀才中风没救过来,死了。两人对视,齐声笑出口。不怪别人死了他们这么开心,那可是腾出来一个秀才名额!

道长给他讲,县里明年本来只给一个秀才名额,现在额外多出一个。明年开春李四有可以去考秀才,

院里事先打点到位,必抢一个名额,再留一个给其他童生,以免引起众怒。

李四有完全没读过四书五经,算算时间还有三个月,去找守拙道长讨教。

道长搬出一摞书,指着最上边的道:“这些书先背完,四书要读这个朱子集注的,其它版本大明朝不认。这朱子可是被儒家捧为新圣。”

李四有对背书不以为意,心想给半个月肯定拿下,听说这朱熹也是圣人,心有疑问。

道长让他别管这些,先把书背完,只需要大概了解意思,不可深入思索。等他全背完了,再教他怎么考秀才。

十几天后,李四有背诵如流,道长开讲考秀才秘笈。

“童生考秀才,一在背书,考官随意抽书里的句子出题,不知道这句出自何处,后边做不了文章;二在做八股文章,文章分八段,按照固定套路写完几百个字。”

说完递给他一篇八股范文。

李四有简单一扫,略微思索说:“这文章观来口气极大,仿佛极厉害的前辈在教育学生,辞藻过得去,有些气势。”

道长笑道:“你果然是个有灵性的。要点就在于学着圣人语气说话!”

“想像你就是儒教圣人,弟子拿一句话请教你,你给他结合原文出入解释几句,告诉他这句话上下文合起来想表达的观念,而后再适当推演发挥。”

“最后再摆出一副自己要做帝王师的姿态,给弟子讲讲忠君爱国,讲讲拿这几句道理做事一定能强国,吹吹圣天子在上肯定听你的道理做事。”

“这几套一下来,八股齐活。”

“假如文辞再好一点儿,语气气势足一点儿,开头破题的两句话精辟一点,以你的悟性,一个秀才跑不了。”

随后细讲八股具体怎么承接,高屋建瓴,点透彻以后学起来其实简单。

李四有揣摩片刻,问道:“这些童生、秀才、举人,天天学八股,时间长久岂不是把自己当做圣人,陷进去出不来?问题是,他们有那水平?”

老道哈哈大笑。

“所以说君子后边多要加个伪字。”

“这些人,人人都想做官,进士瞧不起举人,举人瞧不起秀才,秀才瞧不起童生,童生只好瞧不起没读过四书五经的泥腿子。儒家学说有天然缺陷,天生残疾,弄成这样也是必然。”

又道:“儒家自汉以降,一千五百余年,天天研究经义,书出了一本接一本,大量抄袭我道家思想,但其核心思想一直是散的,自身有许多不能圆满之处,直到传出来所谓: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气魄大,震慑人心,语气狂到没边。

李四有被这四句震住。

道长解释:这四句出名,能被儒家公认,不是因为它狂,而是它解决了之前儒家思想散乱的问题,是集大成的总结,明确给儒家提出了具体的终极目标。

此目标堪称假、大、空。

怎么实现,儒家内部各有分歧,这时候朱熹出现了。

朱熹的老师二程,为实现所谓“横渠四句”提出具体办法。要“存天理,灭人欲”。

其实又在抄袭道家,说人只有排除杂乱有害处的想法,才能静心追求天地大道。坚持这个方法,就有希望实现横渠四句理想。

二程实力不够,弟子朱熹承接他们思想,在五十几岁完成《四书集注》,把前人四书按照他们学派的思想统一注解,自圆其说,获得巨大声望。

“横渠四句”提出目标,“存天理灭人欲”解决了实现道路。

朱熹上接二程,由此封圣。

道长总结道:“我道家,‘道无穷一线生机’为目标,‘上善若水’为基本实现原理,‘道法自然’为具体方法。”

“他儒家,‘横渠四句’为目标,‘存天理灭人欲’为原理,这原理过于空泛,朱熹发觉其中缺陷,抄袭我道家‘道法自然’,改头换面,从古书里翻出一句‘格物致知’,随他自己心意解释字面意思,加入到修齐治平那套里,企图解决具体实现手段的问题。”

道长叹道:“后世或许有儒生,能从‘格物致知’四个字里推演出真正可行的思路。若如此,彼人必可封圣!”

又道:“儒家把自己放在高处,横渠四句,听到就想扇它一巴掌。特么的谁啊?道爷我还没说话,别人就替我立命?就被人代表了?”

“狗东西,根子长歪,没得好果子!”

他急着给李四有灌输儒家坏话,发觉说得太多有些失言,挥袖把李四有赶出书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