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护士各抱了一个出来给大家看,俞翻看着两个孩子,精神力活泼泼的,一股血脉相连的感觉油然而生。
把两个食指放在两个娃的小手上,他们一把抓住,口中呜呜出声。
峡公跟赵刚笑着说,“你看看,这哪像一个将军啊!”
俞翻却回头说:“首长,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得,俩小子,将来有你受的,看那时候你还真豪杰还是大丈夫吧。”
峡公鄙夷的说,赵刚笑着连连点头。
“俞翻,两个娃怎么区分?哪个是老大?”峡公看着娃娃问道。
“我刚才仔细看了一下,老二额头有一条半公分长的细线纹。”
其实,老大是重瞳,俞翻没说,还有老二额上的细线纹,他也怀疑有道道。
“首长,我俩都没有长辈,就劳烦您给两个孩子起个名字吧。”
峡公也不客气,思忖半天:“老大叫俞新华,老二叫俞新夏,你看怎么样?”
怎么样?当然好!跟俞翻自已想的一样好!
冯楠耳提面命,嘱咐俞翻月子餐不能跟平时吃的那样,要淡盐、易消化、温补为主,俞翻自然是频频点头受命,心里却想,还有比灵米粥更好的东西吗?
但是大姐的好心自已必须要感恩。
在医院住了三天,段小楼就出院了,去时一对,回来四口,这时到了西跨院,俞翻对家的认识再上一层。
直到真正开始伺候月子,俞翻才明白赵刚两口子看自已的目光是什么意思,感情的确不容易。
幸亏他修炼有成,睡不睡觉都无所谓,要不然还真不好熬。
双胞胎奶娃娃,食量很大,小楼的奶水连一个都供不饱,幸亏提前准备了不少的奶粉。
俞翻一次就要冲六个奶瓶子,为了给孩子冲奶粉,光暖瓶就准备了四个。
通过几天的观察摸索,俩孩子基本上早晨六点钟左右,以后每隔大约三个多小时,就要喝一次,非常规律。
这样,俞翻每天把暖瓶都灌满烧开的灵泉水,伺候娘儿仨吃了饭再去上班。
上午和下午,段小楼在家自已就能冲。
俩孩子吃得多,拉尿也多,一天的尿戒子攒下来,得二十来块。
俞翻想着洗尿戒子很容易,但真正洗起来,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简单,刚开始的时候,洗完晾干见尿戒子变得很硬,得使劲儿揉搓半天才能用。
再就是尿了的还好办,拉了的,俞翻还得做好思想建设,虽说自已孩子的粑粑,总归是臭的不是。
最后没办法,拿到厕所用精神力一震,粑粑就从尿戒子上掉下去了,比洗的都干净,俞翻似乎找到了窍门儿。
两个孩子很省心,除了拉尿,基本上不哭不闹。
出了满月,段小楼重新恢复修炼,两口子在做晚课的时候,特意把新华新夏放在身边,让他们每天沐浴在父母的精神力里,两个孩子越发的灵气十足。
刚出了月科的奶娃娃,居然能有那么多表情。
旁边四合院里,也有一个刚刚满月的孩子,是何雨柱的第二个娃,也是男孩,叫何平,老大叫何晓,已经上幼儿园了。
何雨柱担任了食堂主任,也成了干部岗,工作作风越发雷厉风行,更新了出入库记录单,扼住了贪腐的源头,受到新任厂长的高度评价。
贾张氏和秦淮如被遣送回原籍后,何雨柱把贾家的两间房买了下来,跟聋老太太置换了。
聋老太太的房子与何雨水住的耳房相连,大小一共三间,将来给何雨水当婚房。
在何雨水的强烈建议下,何雨柱把她原来住的耳房改成了厨房,经易中海同意,把易家的柴房也腾出来改造成厕所和洗澡间,两家共用,至少比公厕干净多了。
易中海担任了一车间的主任,平时还带徒弟,几个徒弟全都晋级了,一个徒弟甚至到了七级,去接替了彭遐龄的位置。
抱养的儿子易平安五岁了,在上幼儿园,易大妈虽然很溺爱,倒是没把孩子娇惯得不像样子。
阎埠贵被判劳教后,老婆干脆把房子退给了街道办,重新在别的胡同申请了住房。
现在门口的倒座房住了一家三口,据说,男的在轧钢厂下属方管厂工作。
刘海中现在只要回家,就不再出门,也不再打孩子为乐。
街道办任命易中海、何雨柱为管事大爷,不再像过去那样,动辄开会,动辄挥舞道德大棒,四合院里的气氛越来越好。
时光荏苒,转眼已经是解放十周年。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庆活动,各个部门都越发忙碌起来,但再怎么忙,也比俞翻刚来都城的时候轻松,每天下班回家遛娃成了他的主要任务。
俞翻也偶尔把月亮门打开,带着两个小子到四合院来玩儿。
两个小家伙刚一周岁,个子已经接近七十公分,身体结实得不像话,力气也大得惊人。
六岁的易平安、四岁的何晓在俞新华、俞新夏面前,就像小弟。
易平安还想拿自已认字多的优势来比,结果被俞新华一句“你会背三字经吗”,给打败了,只好甘当小弟。
何晓在同龄的孩子中,就算是长得健壮结实的,每次想对俞家哥儿俩动用武力,都被人家一把镇压,嗷嗷哭着回家找爸爸,气得何雨柱也是干瞪眼。
大庆那一天,段小楼带俩小家伙到新修好的大广场跟俞翻汇合,让人拍了第一张全家福。
俞翻甚至说,以后有机会的话,每年都来拍一张,若干年后,可以当成一种特别的回忆。
段小楼却很惊讶他的说法,什么叫有机会?难道还会调去别的地方吗?俞翻笑而不答。
现在,只要是周末有时间,俞翻就带着段小楼娘儿仨到处逛,连京西张村良种开发区都去过了。
那里已经俨然是一片大农庄了,小麦的产量突破到每亩四百斤以上,玉米每亩五百斤以上,水稻和旱稻更是达到了七百斤每亩。
土豆品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不再是原来那种又小又涩的东西,而是又大又面,真正起到了丰年当菜、饥年当粮的作用。
红薯也是,由于储存的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解决,产量又大,只能将多余的红薯用来酿酒,或者喂猪。
养猪沟每年出栏肉猪两千头,这已经是饲养数量的天花板,实现了粮食、肉食生产的两促进、两提升。
伍首长亲自命令,将张村的稻种、麦种、玉米种、土豆种逐步向全国推广,他在工作报告中深情地展望,新华夏人将再无饥馑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