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之战结束以后的努尔哈赤是真的开眼了,以前总觉得明朝有钱,没想到这么有钱,怪不得自已外公和舅舅当年铁了心的也要去当强盗了。
这个时候努尔哈赤的西边是蒙古人,蒙古人的领袖叫林丹汗,被称为蒙古最后一个大汗,至于什么原因,以后我会告诉大家的。
林丹汗既然是蒙古大汗,自然是有点东西的,号称手里有十万蒙古铁骑,看到努尔哈赤在辽东抢的这么开心,当即就表示自已也打算过来玩一下。
很多人不清楚的是,明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主要威胁并不是辽东,而是蒙古,这一点一直到了辽东情况很危险的时候才得以改变。
而杨镐到达辽东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么一个环境,不仅努尔哈赤闹腾,蒙古人也不消停,而杨镐最大的问题不是他的能力,是他的手里并没有多少人。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七月二十日,在夺取了抚顺之后,努尔哈赤来到了清河城下。
清河这个地方属于易守难攻,地势非常险要,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这是当时辽东的沈阳和辽阳的门户,如果清河丢了,那么沈阳和辽阳就相当危险了。
这一点,打了多年仗的杨镐也明白
在后金军队打清河之前,杨镐就开始派人往清河大量增兵,这个大量增兵并不是说说而已,根据记载来看,清河在之前人数不到五百,杨镐硬生生的往里又塞了八千明军。
可以说杨镐做了相当正确的决定,他也确实是尽力了,清河城很小,不像沈阳和辽阳,真是塞几万进去,估计也很挤,另外杨镐的手上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多少兵,当时在整个辽东的明军大约只有六万人左右。
所以杨镐很够意思了,他做了他能够做的一切,剩下的就是听天由命了。
不幸的则是努尔哈赤带了几万人过来!
总之一句话,就是打不死你,消耗也能耗死你,这就是人多的好处。
清河的守将叫邹储贤,很多人没有听过这个名字,这不重要,因为我们后面还会提到更多和邹储贤一样的人,也会提到更多和李永芳一样的人。
努尔哈赤以为所有人都会像他的孙女婿李永芳一样无耻,在开打之前就派了自已的孙女婿李永芳过去劝降邹储贤,结果李永芳还没有开口,就被邹储贤给骂了一顿。
在邹储贤看来,自已是堂堂天朝将领,岂能投降建奴?
被骂了一顿的李永芳表情应该会很难看,因为他知道邹储贤是值得尊敬的人,哪怕自已当了汉奸,他的心里也不可能佩服那些没有当汉奸的人。
看到邹储贤不打算投降之后,努尔哈赤也没有废话,直接攻城就行了,战斗打的很惨烈,邹储贤作为一名武将尽到了自已的职责,他没有贪生怕死,而是站在墙头上和他手底下的士兵们一起作战。
站在清河城下的后金将领看着那黑点大小的邹储贤,只觉得光芒万丈,而不远处的李永芳虽然看的很清楚,却在心里都很鄙视这个人。
投降这种东西在尚武的满人看来本身就是一种耻辱。
清河之战从凌晨一直打到了下午,后金军队一次又一次不要命的往城墙上面爬,邹储贤指挥着明军八次打退了后金军队的进攻,可见战斗进行的非常惨烈。
努尔哈赤看着眼前的一切,后金的尸体要是再堆一堆估计都能踩着尸体上墙了,再这么下去,即便打下清河,意义也不大了。
这种情况下,努尔哈赤拿出了自已的秘密武器,专门为攻城而准备的家伙,这种武器叫楯车。
这种武器其实就是专门为攻城而设计的,有些影视剧里面可以看到,借助这个东西为掩护,让士兵成功到达城墙之下。
有人可能会问了,后金军队到城墙底下做什么?
答案是挖墙脚!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后金军队真的开始在清河城下开始挖墙脚了,硬生生的将清河城的一角给挖塌陷了,然后后金军队就这样上了清河城。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豆腐渣工程是多么的不好,尤其是打仗的时候,影响更坏。
邹储贤看到后金军队上来之后立马就跑了,他不是逃兵,而是跑到了自已住的地方,先是见到了自已的妻子,告别之后上去就是一刀,然后一把火将自已居住的地方给烧了,紧接着又当着众人的面亲手杀死了自已的马来告诉众人,自已绝对不会丢下大家单独逃跑。
将领当到这个份上,邹储贤确实很够意思了,他的这一举动会让后面很多明军将领汗颜,哪怕有些人比他的官职要高得多。
在我眼中,邹储贤比那些人都厉害,哪怕他是一个败军之将。
在后金军队进城之后,邹储贤带领明军开始和后金军队进行巷战,最终以身殉国,值得一提的是清河之战中没有一个明军投降的。
这个故事我看过很多遍,每一次给我的震撼都是无比的强烈,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能带给他的部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后面明清又交战多次,像这种一场战役打下来,没有一个明军投降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清河之战打的时候,叆阳守将贺世贤听到了动静就带着人过来支援了,等到贺世贤带着人过来的时候才发现战斗已经结束了。
既然战斗结束了,贺世贤就回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贺世贤又玩起来了明军的老套路杀良冒功,在回去的途中路过了一个女真的村子,二话不说进去就杀,事后还报了功,从这点上来看的话,明朝亡国那是一点都不亏。
如果说贺世贤的这种行为是无耻的话,那么努尔哈赤的行为则比贺世贤还要无耻的多,贺世贤只是杀了150多个人,努尔哈赤打下了清河之后开始了血腥的屠杀,方圆五十里之内连个人影都看不到。
杀完人之后的努尔哈赤还不解气,找到了一名汉人,割掉了这个人的耳朵,让这个人给明朝带了一句话
“若以我为非理,可约定战期出边,或十日,或半月,攻战决战;若以我为合理,可纳金帛,以图息事。”
如果觉得我做的不对,咱们可以约定个时间打一仗,如果觉得我做得对,那就送点钱过来,这个事情就这么算了。
杀了人,还要挑衅,这是明朝绝对无法容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