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多尔衮很强,实际上豪格是在当时仅次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的存在,从职务上面来看的话,豪格担任的职务在当时和多尔衮类似,都是皇太极封的第一批亲王,多尔衮负责管吏部,而豪格负责管户部,就连犯错误两个人都是一起从亲王被降级到郡王。
二人也因为长期合作,所以配合的非常默契,无论是戊寅之变,还是后来的松锦大战,俩人都是一起带兵的,再加上多尔衮和豪格年龄相仿,所以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可即便是关系再好,涉及到皇位的时候,那就什么都白给了。
从实力上来说,豪格和多尔衮相比,多尔衮是不占什么上风的,甚至还处于下风。
这一点并不是我信口开河,张口就来。
皇太极的亲信两黄旗是他的基本盘,在皇太极去世最开始开会的时候,两黄旗的将领就很明确的表示了,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而当时皇太极的儿子里面只有豪格一个人是成年的。
换句话说,两黄旗最开始支持的就是豪格,并且还是事先商量好的,而且多尔衮也想到了这一点,曾经在开会之前找到了两黄旗的代表索尼,想让他支持自已,结果被索尼拒绝了。
当时最有话语权的重臣基本都是两黄旗的人,包括了索尼、鳌拜等人,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重臣,和皇太极的关系很大,毕竟谁上台都是提拔自已亲信。
这些人都对豪格表示支持,这么一看,两黄旗自然就支持了豪格,又加上豪格当时还是正蓝旗的旗主,那么三个旗就支持豪格当皇帝了。
八旗剩下的五个旗里面,镶蓝旗是舒尔哈郎,他在私底下和豪格的关系也很不错,而两红旗的代善则是在最开始就摆明了自已的立场,他也是支持豪格的。
所以豪格和多尔衮之间从最初就是6比2,也就是说豪格是占据着最大优势的。
会议在一开始,两黄旗就冲进来,表示一定要立皇太极的儿子,多尔衮就让他们先出去,说这是宗室商量的事情,不需要他们操心。
两黄旗的人离开了屋子却没有走,人就在外面等着,并且这一次开会负责安保工作的也是两黄旗的人。
所以豪格的开局本身就是占尽了优势,他自已就是坐拥两黄旗和正蓝旗,而两红旗和镶蓝旗也表示支持,基本上所有人都拥护,除了多尔衮之外,就连当时最有威望的代善在一开始就说要立豪格,所以豪格的优势在开局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哪怕豪格不说话,只是点个头,这个皇位就一定是他。
这个时候哪怕多尔衮再反对,但是问题在于多尔衮的势力也就是两白旗,而且皇太极暴亡的时候,多尔衮也是措手不及,根本就没有想到,而他的兄弟阿济格和多铎政治智慧又不高,关键时候连三兄弟都没有步调一致,所以多尔衮对自已能不能继位心里也没底。
只要豪格在这个时候,态度稍微强硬一些,那么这个皇位就是豪格本人的了,结果豪格说了一句话,彻底将自已的皇位给送走了。
大家等着豪格表态的时候,意外来了!
豪格要不就是之前书读的有点多,都有点读傻了,或者是看到了皇太极之前的表演,眼看着皇位都被人送到了自已面前的时候,豪格居然开始装了起来,当即就说自已德福浅薄,不适合担任。
这尼玛就有点搞笑了,皇太极谦虚是大家都没有意见,本身就是默契,都知道做个样子,你现在谦虚算个啥?
本来这是豪格一个谦虚的话,结果马上被多尔衮那边给抓住了把柄,既然你不愿意,那么咱们就换一个人立。
在这种情况下,年仅六岁的福临顺利上位。
这种捡漏方式比马未都牛多了,可谓是天底下最大的漏被福临给捡到了!
立了年幼的福临,对多尔衮来说,既是成全了两黄旗的忠诚,又让他们无话可说说,所以两黄旗只能立刻接受这个提议,再也不说啥了,随后多尔衮又拉着济尔哈朗一起摄政,济尔哈朗在得到了比支持豪格更大的回报以后,立刻也支持这个说法,镶蓝旗也从某种意义上和多尔衮站在了同一战壕里面。
最有权威的代善看到豪格这个表态,既然你都不想那我赢推你就显得多余了!
不得不说,多尔衮很是高明!
这是一场很典型的逆风局,结果让多尔衮打成了顺风局,豪格最后只能黯然离场。
至于豪格后来有没有哭,这个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豪格后来一直在抱怨。
在会议刚开始的时候,两黄旗的代表人物鳌拜和索尼等人就直接冲了进来,明确表示了自已的立场,那就是坚持立皇太极的儿子。
负责当时保卫工作的又是两黄旗手底下的禁军,如果一旦有冲突的话,等到多尔衮的两白旗过来,只怕多尔衮三兄弟都被剁成了肉酱了。
就这个到手的鸭子好端端的飞走了!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豪格都不说话了,为什么多尔衮不趁机登基呢?
其实多尔衮还真的没办法在那个时候上位,哪怕豪格已经离开了,可他的心里仍旧是不服气的,而已经到了外面两黄旗的人,看到豪格离开之后,已经开始在外面闹了起来
“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这种情况,说是逼宫那都不为过,如果多尔衮还非要坚持上位的话,估计两黄旗的人能马上冲进来给多尔衮上一课。
这一课的名字就叫做肉酱是怎么剁成的
最后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福临白白的捡漏,多尔衮成功逆风局翻盘,最惨的就是豪格本人,到手的皇位飞了。
如果究其根源的话,这个事情说到底还是豪格的能力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