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清朝不到三百年 > 第41章 政治智慧

第41章 政治智慧

南明的挂牌成立让多尔衮很是头痛!

前面我们过说了,在清军入关的时候,范文程让多尔衮打的旗号就是为崇祯复仇,现在明朝那边的公司又重新开了一家,人还是姓朱,名字都没有变的情况下,清朝出兵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就不存在了。

如果多尔衮不承认南明,人家连姓都没换,人还是那帮人,说是给崇祯报仇这个幌子立马就绷不住了。

如果多尔衮承认了南明的合法性的话,那么清军为啥还要占着北京不走?

有人说我直接用力不行吗?

还真的不行,至少在那个时候不行,如果直接武力过去,北方那么多前明官员和士绅们,你说他们会不会觉得害怕?

在近乎无解的试卷中,多尔衮用自已的政治智慧完美给出了一百分的答卷,谁看了都得夸奖一句漂亮。

多尔衮只用了一篇檄文就解决了问题。

这篇文章有点长,原文我就不放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已去看看,大致内容是

第一,清军出兵是来为你们的皇帝报仇的,大家别误会。

第二,现在主要还是不稳定,流寇们还在,而明朝皇太子也还没有找到,我们在这里就是负责大家的安全的。

第三,只要来投靠大清的,不管你原来干什么的,只要投靠那就重重有赏。

第四,我们和南边的明朝井水不犯河水,大家还可以交个朋友嘛。

如果只是单纯的看这篇文章,其实看不出来什么,你如果上下文连贯起来,就会发现这篇文章很有意思,不仅间接性的告诉了南明,还顺带着告诉所有人,清军是会继承崇祯遗志的,又是同情南明的。

说了这些的同时又故意将南明给模糊了提到自已的时候就是继承了崇祯遗志,提到南明压根就不说政权性。

这篇檄文的成果很好,南明压根就没有看出来,甚至还天真的以为清军打完农民军之后就会将所有的一切重新还给南明。

不得不说,南明实在是太天真了。

马士英有没有看出来这个真不好说,反正史可法是真没有看出来。

随后双方就准备议和了,南明还顺带着补了一份条约,里面不光割地还顺带着赔款,确实是丢人丢到家了。

这个条约史可法当时是不知道的,这个时候的史可法还在外面,后来听说之后气的肺都快炸了,直呼朝廷那帮人都是王八蛋。

负责过去谈判的人叫左懋第!

事实证明,老左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别人看不明白怎么回事,他是谈判队长,去之前就看的清清楚楚。

左懋第认为,想议和可以,但是你必须得有能打的兵必须在后面做支撑,没有军队的话还谈什么议和,南宋议和是因为人家有岳飞,咱们什么都没有拿什么议和?

所以议和这个事情出来之后,左懋第马上就将自已的想法给报了上去,结果上面压根就不搭理,而上面之所以不搭理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上面也没办法控制军队。

这种情况下,左懋第带着人就去找清朝谈判去了,在此之前左懋第先去联系了吴三桂,表示南明这边已经决定封吴三桂为国公了,而吴三桂表示老子已经当了清朝的平西王了,以后就再封我了!

看到吴三桂都这个态势,老左感觉自已就算去了北京,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就开始去山东沿途招抚原来明朝的官吏和士绅们。

这些人本身还有点犹豫,结果看到老左基本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也就不再搭理这些人了!

见到这种情况,左懋第只好带着人来到了北京,多尔衮见到这帮人以后直接笑了,原来以为你们是正统,没想到也没那么正!

左懋第在北京期间也是相当郁闷,想出去看看崇祯吧,多尔衮不同意,想见见以前的同事吧,多尔衮还不允许。

恰好吴三桂回到了北京,左懋第就让人告诉吴三桂说想要见他一面,结果吴三桂压根就不见。

眼看着没啥意思,左懋第就想要回去了

多尔衮一看也没说啥,就让人过去送,结果没走多远,左懋第带来的使团中就有一人叛变了,清军直接将左懋第给留在了北京。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左懋第的结局,清军在攻破南京之后,左懋第被清军杀害,至死没有投降。

从人臣的角度上来说,左懋第尽了自已作为人臣的责任,从这一点上来看,左懋第是一个绝对的忠臣。

很多人总喜欢拿多尔衮进关之后留头不留发为由说多尔衮不懂政治,实际上清朝如果没有多尔衮的话,可能还真的待不住。

南明又是党争又是军队内斗,而农民军则是一路败退,军心涣散,在北京的多尔衮摄政王当的那是相当过瘾,为了稳定成果,他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为清朝在关内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清军进入北京第四天,便开始宣布清朝沿用明朝的政治制度,所有以前明朝的官员从前当什么官,现在还当什么官。

从人口基数来看,汉人比满人要多的多,多尔衮明白管理还需要依靠官员,让这些人官复原职,起码就有能干活的人,不至于让机构瘫痪。

这种政策让当时很多还在观望的明朝官员开始大面积的投降。

这是对待官员,而在对待百姓上,多尔衮的政策也是相当厉害,严禁士兵们烧杀抢掠,并且这个命令还连续下了好几次。

每次我看到这点的时候,都会觉得明朝亡国那是真的不亏,但凡明朝能够不盘剥或者少盘剥老百姓一点,明朝就不会完蛋。

可惜,从来没有如果。

我举个例子,当时明朝投降的官员向多尔衮请求希望清朝开始征收火耗银子,本质上是收税,而官员们也能在火耗上面捞一点,按理说这个提议没啥问题,无论对哪方面来说都是赢家,就是苦了百姓。

结果这个建议报上去,多尔衮听了之后当时就发火了,将这个官员给骂了一顿。

作为一个外族人,多尔衮不仅知道火耗,还知道这个火耗怎么收,说明他对明朝的了解还不是一点半点,而是研究的相当透彻了。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让我想起来一个故事,说马斯克来中国的时候,在转了一圈之后,对管理人员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对自已人好一些。

多尔衮身为一个外族人都知道老百姓不容易,明朝这边还要加收火耗,真是有点意思。

做这些的同时,多尔衮又让人去祭祀了孔老二,并且封了孔家人为衍圣公,这都说明多尔衮把控汉人的心思已经到了一个特别高的高度。

而与此同时,顺治的继位诏书也颁布,仍旧定国号为大清,年号为顺治,并且详细解答了各种问题,老百姓关心的能不能吃饱饭,官员们担心的能不能继续当官,造反的什么政策,明朝皇室后裔怎么处理等等都在这个诏书里面说的清清楚楚。

同年,多尔衮被顺治封叔父摄政王。

多尔衮内政可以依靠洪承畴,范文程等人,外部打仗也有阿济格和多铎等人,连之前的三顺王和吴三桂也用了起来,顺带着将已经贬为了庶人的豪格也复了位。

此时的多尔衮权力和在关外那会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