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们说到了吴良辅,那就顺便说一下清朝的太监们吧,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何清朝的太监存在感这么低呢?
很多人在影视剧里面看到了很多太监,一般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而实际上太监在清朝混的是非常差劲的。
乾隆过生日的时候,曾经很骄傲的说过这么一段话
“且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
这个话大致意思就是,乾隆在位解决了大清所有的隐患,其中包括权臣,外戚,太监,强藩等等。
乾隆本人是有资格这样说的,但是从晚清历史来看的话,各种问题又死灰复燃了,最典型的就是后宫干政和地方势力太强。
可唯独太监这股势力,却始终都没有成气候,比如慈禧的红人安德海,被丁保祯杀了之后,丁宝桢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一直到清朝亡国,都没有出现像明朝那种权势滔天的太监。
清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太监乱政的情况,并不是因为清朝太监本身有自知之明,而是清朝的统治者为了防备太监干政,早就各种准备,避免了太监乱政的这种可能性。
早在清军在进关之后,就认真的学习了历史,清朝统治者发现历史上,很多次国家的灭亡,都和宦官干政有很大的关系,又因为清朝前面就是明朝,所以明朝太监干政的历史教训给了清朝统治者很大的震撼,所以从定都北京的那一刻,清朝统治者对太监这种男不男女不女的玩意儿,一直都是保持着着极高的警惕性,生怕也走上明朝的老路。
所以,清朝历代皇帝,都不止一次公开说过,严禁太监干预朝政,并采取了种种措施来限制太监的行为,将太监干政这个隐患直接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顺治年的时候,太监们还是按照明朝的惯例,每次朝会的时候,太监们依旧在文武大臣之前行礼。
对这种情况,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十分不满,直接剥夺了太监们参与朝会的权利。
顺治亲政以后,为了集权,顺治在吴良辅的建议之下设立了十三衙门,十三衙门的首领太监位高权重,地位能和当时的大学士相比,而十三衙门的其他太监首领,地位也很高,相当于各部的尚书和侍郎。
顺治也不是傻子,他在抬高太监地位的同时,又怕太监势力过大,顺治给太监权力的同时,又同样限制了太监的权力,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来约束这些太监。
权力这种东西,人一旦拥有就没那么容易放弃了,太监虽然从生理意义上面是不男不女,可对权力的渴望却依旧没有降低。
顺治十一年的时候,顺治请大臣们吃饭,这个时候十三衙门的太监们为了表现自已,争先恐后的入殿参拜,直接超越了亲王们,一个叫孟进禄的太监更过分,直接在顺治面前,自称老臣。
要知道这可是皇帝请吃饭,很多人在场,并不是什么私人宴会,一个太监都敢称臣,让其余通过读书上来的大臣怎么看?
太监们这么嚣张,自然是有人看不惯。
户科给事中郝杰当时也是被请的人员之一,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当场发飙,当着顺治的面就给大家讲起来了历史课,历数了各朝太监乱政带来的祸端。
顺治听了以后,对郝杰这种当面上课的行为也没有生气,估计也是觉得这帮太监们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当即下令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太监们不能行礼,又将带头的孟进禄直接交给了刑部处理。
而刑部的官员们自然也是不会客气,保证让孟公公体会一下下地狱是什么感觉。
到了顺治十二年的时候,顺治又让人打造了十三衙门的铁牌,放在门口用来震慑太监。
其实这一招,明太祖朱元璋当年也用过!
虽然顺治限制了太监的权力,但是大臣们还是不满意,可毕竟十三衙门是顺治一手弄出来的,即便再不满意也得憋着。
顺治死了之后,顺治留下来的四大辅臣第一次联手,第一件事就是立即解散了十三衙门,然后又让内务府来管理宫中的事务,把权力从太监手里夺了回来。
从此以后,清朝的太监们算是彻底废了,再也没有雄起。
康熙登基之后,又规定了,太监们只要敢用权力办私事,发现之后马上砍了,汇报都不用。
雍正上台之后,对太监的处理更狠,不仅限制了太监们的上升渠道,还禁止大臣们和太监有任何来往。
这么一搞,清朝历代的皇帝们都对太监嗤之以鼻。
乾隆时期有个首席军机大臣叫于敏中,本来乾隆觉得他立功了,准备赏赐他来着,结果因为太监提前通风报信,不仅没有被赏赐,反而被乾隆惦记上了,而那个提前告诉于敏中的太监直接被处死。
当然了,于敏中的事情比较复杂,是因为涉及到了王亶望贪污,这个事情被称为乾隆年第一大案,后面我们还会讲,这里先不提。
在打压太监这方面,清朝统治者在思想上一直保持警惕,历史的结果已经证明,光在思想上保持警惕,那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彻底防止太监乱政,就必须要将这种思想变成制度,然后落实到行动上面。
朱元璋本人就是吃了这个亏,朱元璋很警惕宦官干政,因此他还专门做了一块铁牌放在宫门口,谁进宫都能看到,上面写着八个字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结果,这个铁牌被太监王振看到了,最后直接给扔了。
朱元璋在的时候,他发狠大家都很听话,可朱元璋死了之后,他的话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毕竟王振将他的铁牌都扔了,也没见朱元璋从棺材里面爬出来算账。
所以要想对太监约束,必须依靠制度才行。
既然说到这里了,我们再来介绍一下清朝太监的制度和官位,让大家有个更好的了解
康熙在的时候,设立了专门管理太监的机构,敬事房。
这个机构估计大家在影视剧里面也见过,只不过这个敬事房里面,全部都是由太监组成,而敬事房则隶属于内务府。
内务府的权力在整个清朝都是很大的,这个机构,我们以后会单独来介绍。
康熙除了重新设置太监机构以后,还规定了太监的官职和品级,比如我们前面说的敬事房,敬事房的首领太监为五品总管,下面是五品太监,下面还有六品太监。
由于顺治的时候,十三衙门闹出来的动静太大,所以大臣们肯定会反对,针对这些大臣们的问题,表面上是担忧太监借机来干政,实际上则还是权力的博弈。
康熙则是这么解释的
“今宫中使令,无太监不可,故使之耳,朕岂肯以权假此辈”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我就是用这些太监们来传个信,不可能将权力给太监。
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你们放心就好了,我心里有数。
顺治时候的十三衙门相当厉害,康熙设置的敬事房无论是在地位还是规模以及职权上面,都压根没有办法和十三衙门比较,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敬事房上面还有内务府,而十三衙门的作用是直接取代了内务府。
到了雍正的时候,太监们的品级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雍正限制了太监的上升渠道,直接将官位给定死了,再厉害的太监到四品也就到头了,到达这个品级之后就再也没办法升了。
而乾隆这个人和他爹不对付,他爹同意的乾隆基本都反对,所以在乾隆登基之后还是觉得老爹对太监们太好了,觉得这帮太监势力发展的过快,于是就让人将有关太监规定编成了一本叫《国朝官史》的书,这里面关于太监的一切乾隆都说的很清楚。
而乾隆这么费劲心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防止太监乱政,而我们前面也说过了,敬事房的上面是内务府,而内务府身为太监们的上级,自然就对太监的势力能够起到制约作用。
内务府因为负责承办宫内的一切事务,无所不管,这样一来就直接削弱和剥夺了太监的权力,绝大多数太监们只能做些杂活了,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皇家打工人,每天干活就行了,还想着权力,梦里可以想想,睡醒就继续干活!
乾隆年的时候,有个太监在背后讨论国家大事,并且直呼了当时官员梁国治的名字,而内务府大臣当时是和珅。
和珅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生气,先是让人打了这个太监几十大板,然后又让人拖着这个太监去向梁国治叩头认罪,这个事情才算完。
这样的例子还有,比如在光绪年间,当时的内阁学士溥顾因为开会的时候迟到,结果被太监贺进喜给臭骂了一顿,内务府大臣福锟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二话不说直接将贺进喜给抓起来,问都不问先打了一顿,然后革去了梁进喜的领导职务,分到下面去干杂活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内务府总管大臣基本都是皇帝非常信得过的人,这些人忠诚上面绝对可靠。
内务府的存在,对宫中的太监来说,那绝对是致命的存在,光是内务府给太监们制定的犯罪规矩都高达50条之多,在这种制约之下,清朝的太监们别说想权力了,能活着都是一种幸运了。
上面说的这些不止针对小太监,就连大太监来了也是白给,下面还得说一下安德海。
安德海曾经出去借着为同治采办龙袍的事情到地方上吃拿卡要,这个事情本来是一个肥差,结果途经山东的时候,安德海遇到了狠人,山东巡抚丁宝桢!
安德海直接被逮捕,丁宝桢马上以太监不能随便出宫(雍正规定了,太监的品级不能超过四品,没有命令的话,是不允许擅自出北京的,违反规定可以直接杀,而当时的安德海是一个六品太监,出来的时候,身上也没有带着任何能够证明自已身份的文件,所以丁宝桢就不承认安德海的身份)的祖制将安德海处死,并且将安德海的尸体暴尸三日。
最后,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慈禧也不能说啥,毕竟人家按照规矩办事,安德海就这么没了。
除了安德海这种狂的没边的太监之外,太监里面也有高人存在,李莲英因为非常受慈禧的宠爱,慈禧为了赏赐李莲英,不惜违反了祖制,赐给了李莲英二品顶戴。
这要是换成一般人,那肯定嚣张的不得了,但是李莲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明白一个人身居高位,做事情要谨言慎行,所以李莲英对待上面的王公大臣那是礼敬有加,对下面的人则是客客气气,混了几十年依然混的相当好。
有一次,李莲英跟着醇亲王奕環去检阅北洋水师,去的时候,李莲英为了避免太招摇,特意摘掉了自已的二品顶戴,还换上了老百姓的衣服,一路上从来不出头,就老老实实就呆着车里,谁来拜访都不见,到了晚上的时候,还亲自为奕環打洗脚水,让奕環本人都很震惊。
当然了,李莲英之所以如此卑微,那也不是没原因的,因为奕環虽然只是一个亲王,但是人家的儿子可是皇帝,也就是光绪,更关键的是奕環还娶了慈禧的妹妹。
人家这叫亲上加亲,所以李莲英客客气气也是应该的,这也说明李莲英这个人和人打交道的能力相当厉害。
知道什么人能够得罪,什么人得巴结。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清朝的太监不存在什么大的权力,不同于明朝,而历史上太监权力最大的也不是明朝,而是汉朝和唐朝,太监是可以废皇帝的存在。
所以,以后我们再说下去的时候,大家就不要再提哪个哪个太监了,因为太监在清朝压根就没有显眼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