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群臣们见这件事情终于敲定了,不由得松了口气,纷纷对着李世民说道。
“诸位爱卿若是没什么事的话,便退朝吧!”
李世民开口说道,随后,不由自主的叹了口气,看来,确实是已经有些疲惫了。
“臣告退。”
“臣等告退。”
大臣们纷纷开口,随后,便陆陆续续的离开了朝堂。
这件事情之后,朝廷上面倒是安静了好一阵子,大臣们的奏章,也越发的少了起来。
看上去,倒是一副国泰民安的相貌。
只不过,李世民心里,却始终梗着一根刺。
那就是关于突厥。
他这一生,几乎可以说是光彩的一生,而且,自从行军打仗以来,便没什么败绩。
也正是因此,李世民才得到这么多大臣的青睐。
只不过,继承皇位以来,却有一件事情,仿佛把他钉在耻辱柱上,狠狠地嘲笑了一番。
这也是他人生之中,唯一的一场败绩,那就是渭水之战。
而渭水之战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便是遭受到了突厥的暗算。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李世民几乎一闲下来,便会想到突厥,他恨不得早日将突厥收复,然后看到可汗向自己俯首称臣,下跪投降的场景。
只不过,突厥生在草原,可以说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一个国家,借着先天的地理优势,他们的人,不仅精通骑射,而且苦,体格也十分的健壮。
大唐相比较而言,确实略显和善了一些。
所以,若不是有比较大的把握,李世民确实轻易不敢去动突厥。
而现在,前方传来战报,说是突厥遭遇了极大的雪灾,现在正是粮草供给不足的时段。
而这,对于李世民而言,确实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所以,他便想着和他们打上一仗。
朝堂之上,大臣们依旧没有什么事情上奏。
李世民看着比较闲散的朝堂,随后轻轻咳嗽了几声。
“诸位爱卿,朕有一事,需要同你们共同商议一下。”
底下的大臣们自然凝神屏息,都在等着李世民的下一句言语。
“诸位爱卿想必也都接受到了消息,突厥现在,正在面临雪灾,而粮草,也开始出现了供给不足的现象。
想必,现在正是他们孱弱的时候,朕打算趁着这个机会,亲自带兵,去攻打突厥。”
李世民开口说道,眼睛里带着难得一见的狠戾,一提到突厥,他便有些恨得牙痒痒。
可想而知,渭水那一战,定然是妥妥的给李世民留足了心里阴影。
大臣们互相看了一眼,眼睛里,却带着忧虑的深色。
现在唐朝逐渐开始鼎盛了起来,他们也习惯了这样的好日子,一听到打仗,他们本能的便从心底里面开始抗拒。
而且,突厥的强大,也是根深蒂固的印在了他们心里,最重要的是,朝中多为文臣,他们并不想去经历战争,更别说是制造战争。
“陛下,臣觉得此时不急于一时,突厥向来强悍,骑射能力更是我朝所力不能及的。
而且,突厥可汗生性勇猛,更是收服了周边许多的小部落,可想而知,现在他们的兵力有多么的强大,贸然出兵,恐怕会给我朝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陛下,臣也觉得不妥,咱们大唐也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无论是百姓们,还是士兵们,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休养生息,等咱们多囤积一些粮食,召集更多的兵马,到时候,再去攻打突厥,也好有更多的胜算。”
“陛下,臣也这样觉得,我朝现在确实安定了下来,但是,却还是需要征集更多的兵力,突厥一族,实在是太过强大了,我们若想要与之对抗的话,就必须拥有更多的兵马,否则,便很难有胜算。”
“……”
李世民听着他们清一色的反对之词,刚毅的眉头不由得越走越深。
突厥一事,好不容易有了能够与之抗衡的机会,他也好不容易有机会能够洗刷当年渭水之战的耻辱。
结果,不成想,这些大臣们,却齐声开始抗衡他。
李世民眉头不由自主的皱了起来。
“诸位爱卿,朕倒是觉得,其实,这一次是一个极好的机会,突厥难得遇到一场雪灾,粮草供给不足,这样一来,他们士兵的战斗力,必然便会下降许多。
而且,朕也吩咐尉迟将军训练了一支精通骑射的军队,现在已经一年有余,战斗力也可以称之为上上等。
另外,我朝现在量是十分富足,即便是支撑战士们一年,都还算有余粮,现在可以说是兵力,粮草,以及天时地利都极佳的状态,朕反倒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倘若是错过了。
最后等突厥恢复了战斗力,扛过了这次冰雪之战,到时候,我们想要在打赢他们,恐怕便会平白增添许多伤亡。”
李世民一字一句的和他们开口分析道,对于攻打突厥这一件事情,可以说是十分的执拗。
只不过,大臣们,却依旧还有自己的顾虑。
“陛下,臣觉得,您说的这些确实很有道理,只不过,突厥虽然遇到了雪灾,但是,却依旧不能掩饰他们十分强悍的事实,而且,由于突厥常年增收其他部落,兵力比起我朝,其实也可以算得上是旗鼓相当。
但是,突厥因为先天便在马背上的优势,战斗力确实略高于我朝一些的,出于谨慎起见,臣觉得,咱们还可以再观望一段时间。”
“陛下,臣也觉得,突厥本身就是极为强悍的战斗民族,现在,兵力依旧十分的富足,臣觉得,不妨再等一段时间,等到雪灾再严重一些,到时候,我们直接出击更好一些。”
“……”
李世民有些烦闷的看了他们一眼,随后,求救一般的将目光转向了秦业身上。
“秦爱卿,朕觉得,突厥一族,现在正式攻打的极好时期,不知道你是什么想法?”
秦业向前凑了两步,随后开口。
“陛下,臣觉得,您说的非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