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自登基以来,与吕后的关系就变得很是微妙起来。他们一帝一后,明面上是夫妻关系,也共同一心地经营着他们家的汉室江山。但他们的夫妻感情,却因患难已过,互相不再羁绊,已经淡如白开水一般了。
特别是刘邦在见识到吕雉铲除韩信、彭越的狠毒后,心里也感到有些发毛。他似乎预料到了,太子刘盈性情太过温和,一旦登基后,肯定会被吕后架空,那么他刘家这江山可要大权旁落了。但他又拿吕雉本人没有办法。于是,他就想通过改立太子来抑制吕后。
当然,在他心中,齐王刘肥是私生子,已不合适立为太子了。赵王刘如意是戚夫人所生,又甚是聪慧,还常伴在刘邦左右。兼之戚夫人自刘邦率军西进入关时起,就一直随侍身旁。刘邦实际意义上是把戚夫人当作真正的伴侣的。
或者,刘邦甚至有废除吕后之意。只是自他起兵以来,吕家居功甚伟。除吕太公送银子让他成家外,吕雉也是尽力在家里照顾好老人子孩子。他那大舅哥吕释之更是带着人马、钱粮来支持他。当他在荥阳与项羽对垒时,也是吕释之时常从关内带着兵源和粮草来给予他及时的补充。兼之吕后无过,刘邦实在找不到理由来废后。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刘邦欲改立太子是戚夫人在吹枕头风造成的。但以刘邦的心性来看,又岂是戚夫人能说动的?况且,戚夫人一向十分顺从刘邦,也绝无任何关于她在这方面只言片语的记载。
刘邦欲改立太子,也肯定向张良透露过这方面的意思。张良深知疏不间亲之理,说这是刘邦的家事,他不便于说些啥子。
既然张良不表态,刘邦觉得他那通过改立太子来限制吕后之计就可行,所以他在其他大臣面前就一直是执意要改立太子的。
其他重臣几乎都是觉得刘邦要废嫡长而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这一做法不符合古制,多持反对意见。
吕释之对此肯定是高度重视的。吕后心里也甚是紧张。但刘邦执意如此,她也只能暗中想办法来保持住自己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
九江王英布造反时,刘邦正在生病。由于众臣反对刘邦改立太子,刘邦便生气地对大家说:“现在英布造反了!你们觉得太子足堪继承大统,那这次就让他领兵去平定英布之叛,让他证明自己的能力给大家看看!”
刘邦这话,一方面是在堵众臣的嘴,另一方面呢,也算是他为太子刘盈留的一次机会。
若刘盈统兵能胜英布,则他必能在军中树立威信,得到众将的支持。那么,以后吕后要架空他就不那么容易了。
若刘盈不能胜任,则刘邦要改立太子就名正言顺了!
吕产知道了这一消息,连忙就去告知了吕后。吕后就急忙叫人连夜找来樊哙,叫樊哙去军中联系众将,一起去劝刘邦收回成命。
他们的理由是,英布乃能征善战之人,在项羽手下时就勇冠三军。就算朝廷中的老将军们,对上英布心里也要万分慎重。太子太年轻了,又从来没在军中历练过。军中的将军们恐怕都不会服从太子的指挥。如此,与英布作战,就根本没啥胜算了!
刘邦叫太子刘盈领兵去抗击英布,也只能算作一时之气话而已!自己那儿子有几斤几两,他还是清楚的。况且,消灭英布,乃国之大事,刘邦也是相当重视的。韩信、彭越相继被他消灭后,陈豨也基本上算是被解决了,英布就成他心头最后根硬刺了。所以,刘邦也非真的就要逼着刘盈去平叛英布。
但刘邦却借此来敲打了下众将。他对着众将就是一通乱骂,大概意思就是他们这帮骄兵悍将,除了他刘邦可以统率外,连太子的账都不买,以后哪里还能指望得上他们!
刘邦把众将骂得尽都默不作声的。的确,若真让他们跟着菜鸟样的太子刘盈去攻打英布,他们谁都不情愿!但刘邦把他们骂成骄兵悍将,似乎又有些冤枉他们了!不过呢,他们早就习惯了被刘邦冤枉着骂。所以,他们只会以集体沉默来表示都在听刘邦训话!
刘邦骂完众将后,就又玩儿起哀兵必胜的兵法来,说自己没得办法啊,只能抱着病体带着大家御驾亲征了!
众将想的也是这么回事儿。但大家看到刘邦的确正在生病,就纷纷表示一定要为皇上尽忠尽力,誓必消灭英布不可!
众将的态度刘邦还是满意的。但他也看出来了,要想让文武众臣都支持服从太子刘盈,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更是加重了他对身后事的担忧。
不过,樊哙如此热心地串联众将进谏,倒是引起了刘邦的注意。对于这位昔日的兄弟伙,而今的连襟和重臣,刘邦必须要重新审视他的站队问题了!
以樊哙那种直肠子和大老粗,肯定想不到要联络众将一起来进谏这么回事!就算当年刘邦在秦宫中呆着享受温柔乡时,樊哙也是只身闯进来把他吼了一通而已。现在他这么做,必然是有人授意的!而这人,肯定就是吕后嘛!
所以,刘邦临死前暗中命令陈平,若有机会,要除掉樊哙。只是陈平一直没有机会。待到陈平他们除去诸吕时,樊哙已经寿终正寝了!
樊哙被吕后指使串联诸将进谏,这使得刘邦开始怀疑吕后在朝廷中应该拉笼了不少大臣。特别是他那些一起从沛县里出来的弟兄伙些,因为敬重刘邦而把吕雉视作嫂子般看待,大家又素来相熟。这些人被吕后拉笼过去的可能性很大。
于是刘邦就准备开始如他在听了张良所讲《太公兵法》后所想的那样测试下这些人了!
首当其冲的是萧何。
刘邦出征攻打英布前,萧何自然也来送行。
刘邦故意怠慢冷落萧何,还特地对他冷哼了声后说道:“这回我去九江打英布去了,你萧大人在京城里可得好好干好各方面的工作!”
本来刘邦这话说得没啥毛病。但配搭上他那种冷漠表情,这与他平素的风格就大相径庭,显得有些阴阳怪气起来了!
萧何不明刘邦何意。但他心里有些发毛,总觉得刘邦对他有看法。于是,他便找了个机会偷偷问张良这是咋回事儿。
张良笑道:“皇上不是对你的工作不满意,而是太满意了!萧大人若继续如此下去,恐怕皇上就要对不起你啰!”
萧何还是大惑不解。
张良就向他指出有功高盖主的可能性。
萧何一听,顿时明白过来,忙向张良求教该怎么办。
张良笑笑说道:“你趁他不在京城,偷懒回你的封地去趟,尽量做些坏事儿,再找人上京来告下自己的状,这回事就过去了!”
张良给萧何出这主意是要让他用“自污”来以示清白,表明自己没有追逐权力的欲望。
而刘邦敲打萧何呢,主要是怕萧何太“配合”吕后工作了。毕竟他们曾经密切配合,使计逮捕并除去过韩信。
张良给萧何出这主意,却又恰巧符合了刘邦想考察萧何的地方。萧何一“偷懒”回封地去“做坏事”,必然就不会那么频繁地向吕后汇报工作或找吕后商量工作方面的事了。这就算符合与吕后交往并不算密切的了。
其次呢,萧何既然表明自己志不在权位上,那就说明他没有必要去迎逢吕后,另找靠山。
果然,在刘邦出征期间,萧何依着张良的计策,回到自己的封地,去霸占了一些田产,制造出一些“劣迹”出来。还指派一些人在本地官府及上京城来告自己的状。
刘邦打败英布回来,一听说萧何在他离京后弄出这么多坏事来,并听指派的秘探汇报说萧何经常不在岗,也根本没与吕后联系过,他才放心地开怀大笑道:“萧何这老小子也有今天啊!”
当大家听刘邦这样笑话萧何,都以为刘邦要惩罚萧何了。谁晓得萧何主动前来请罪时,刘邦却很是亲密地把他扶了起来,并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道:“萧何,你我是好弟兄。天下都是弟兄们一起打下来的!你谋取的那点儿私利算不了啥子!是我给你的封赏太少了!”于是,他又对萧何加了一些封赏,并正式任命萧何为相国。位在樊哙之上。
曹参因在齐国为齐国相辅佐刘肥,不大可能与吕后有多少接触,因而也深得刘邦信任。故而,在后来张良与刘邦论及萧何死后,哪些人可以为相时,刘邦说:“曹参可以。然后是陈平。陈平过后是周勃!”
即使刘邦死后多年,汉朝初期的历任宰相果然依此次序而来。可见,刘邦在“知人善任”方面,还是很有独到之处。
萧何也倍感刘邦对自己的信任,更加勤奋地工作。他还抱病之中也制定了《九章律》,成为汉朝的奠基性律法,为汉朝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此,后来才有了“萧规曹随”之说。即是说萧何制定了一整套的规矩,曹参接替他为相后,点儿都没有改变那些规矩!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张良、萧何、曹参这些重臣,是刘邦与吕后之间进行政治博弈的重要筹码。
但是,在刘邦要改立太子这回事儿上,萧何与曹参并没有张良那么懂刘邦心思,把话说得模棱两可的。所以他们是直接对刘邦说那样不妥。这使得刘邦也暗自动摇起其决心来了。
不过,只要张良还没有明确表态,刘邦就还是要坚持这么做的。毕竟他也真的更喜欢赵王刘如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