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突厥,得从南北朝末期说起。那时,北方游牧民族突厥逐渐强盛,续匈奴之后第二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幅员辽阔,“东至辽海,西至西海万里。南至沙漠之北,北起北海五、六千里。“军力强盛,士卒精锐。“重兵死而耻病终。““控弦之士百万。
隋朝立国之后,在隋文帝的离间之下,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相互攻杀,实力骤降。东突厥暂时向隋文帝称臣以积蓄国力,休养生息。
十几年后,隋炀帝当政,中原大乱。各方势力割据一方。始毕可汗利用中原的内乱,无暇北顾的机会。先后发兵征服了东部契丹、室韦等部,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极大的增强了东突厥的国力。
始毕可汗开始频频南侵,俘虏了人口劳力,掠夺金银财帛。并且支持或者扶持北方割据势力,扩大中原分裂局面,借以坐收渔人之利。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之初,兵力不足。进军关中之前由于担心马邑的刘武周勾结东突厥伺机偷袭太原。采用刘文静一时权宜之计向始毕可汗称臣纳贡,约定:打下长安,金银玉帛归突厥,子女土地归李渊。以换取突厥的支持和保证太原根据地的安全。始毕可汗派特勤康稍利带兵五百、军马二千匹相助。
要说呢,此计的确有些卖国而引狼入室。但李渊作为主事之人,岂有不明白其中利害关系的!
当唐王朝才定鼎关中的时候,突厥便要求履行旧议,“前后响遗。”“不可胜纪”。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无礼“。李渊父子深以为耻,刘文静也因此被杀。因为刘文静与李世民关系很好,李建成向李渊提议诛杀刘文静,这也使得李世民开始有些怨恨起李建成来。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刚刚登上皇位。突厥大军就借此机会闪击长安。颉利、突利两可汗亲率二十万骑兵,长驱直入,进至长安附近渭水桥边,京城震动。
颉利派大将执失思力为使者入城。执失思力气焰嚣张,对唐太宗说:“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
唐太宗不惧恐吓,驳斥了突厥的背信弃义,然后将执失思力扣押。自己则单刀赴会,只带六骑来到渭水桥边,与颉利可汗隔水相望,严厉的谴责突厥背信弃义,挑起战火。
颉利可汗见使者去而未回,李世民又轻骑独出。以为唐军早有准备,生怕中了请君入瓮之计,准备与李世民讲和。
突厥大小部落首领也钦佩唐太宗惊人的勇气,都“下马罗拜“。李世民乘机广施财物,分发各突厥首领。众首领得了好处皆无心恋战,第二天颉利与李世民在渭水桥重申盟约,在大唐付出了众多的财物后突厥退兵。
其时,李勣任并州行军总管,到并州去了。留在长安的尉迟恭、秦琼等诸将认为突厥大军远道而来,补给不足,必定会难以持久,应该坚守城池和突厥决一死战。
唐太宗则考虑到此时一旦与突厥主力开战,必有死伤,消耗国力。即使此战得胜,也不能一下彻底解决突厥问题。此时先休兵求和施以小惠,让突厥贵族得意忘形,放松战备,从而达到麻痹与分化敌人的效果。
为了雪耻,为了大唐北疆的安宁。唐太宗采取了几个积极的举措加强已方实力,做好反击准备。即兵法所说的“庙算”:
1、身先士卒,练兵备战
大唐军队虽然精锐,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所向披靡。但是比起彪悍凶猛,擅长骑射的突厥骑兵,还是稍有差距。为了提高军队的骑射本领,能与突厥骑兵一较长短。唐太宗每天都抽调几百名军士组织训练,在显德殿前亲自教导骑射,考察士兵们的武艺。
对于成绩优良的积极鼓励为鼓励士兵他说道:“无事的时候,我教导你们武艺弓箭,等到突厥入侵的时候,我就上前线当你们的统帅!“皇帝陛下亲自督导!还准备亲自带领他们出征!受训士兵谁不骄傲鼓舞?谁能不拼命训练骑射本领?
有大臣担心安全问题,唐太宗也不以为意说:“王者视四海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唐太宗的话也极大的鼓励了军队的情绪。经过数年的训练,唐军的战斗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2、并州屯田,重视马政。
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地理位置重要,是防备突厥南侵的战略要地。唐太宗任命李勣为并州都督,除了与李勣讨论了如何对付突厥的战略战术外,还让他在并州进行屯田,史称“岁收谷数千斜”,几年下积蓄了大批军粮,免去了大军出征之时长途调粮的困难。
李勣在任职期间,也积极的开展对突厥的刺探工作,对于其山川、部落人口等都掌握了第一手的详细情报。
突厥骑兵的强大,促使唐太宗决心建立更为强大的骑兵队伍。在建国过程中,唐太宗就善用骑兵,奇袭追击。但是因为国内战争频繁,良马大批战死。
正因如此,唐太宗对马政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唐太宗以太仆卿张万岁为长官,在陇左地区广开牧马监,来保证军马的繁殖增长。唐太宗还多方向周边少数民族购买良马,来保证军马的品种和数量。陇右的牧马地自太宗贞观年间开始马匹繁殖极快,大量的良马为后来唐军大规模的组建骑兵提供了条件。
3、远交近攻,合众连横。
东突厥虽然统一了大漠草原,但是这是靠着强大的武力征服的,内部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而颉利可汗频频南侵,最后获利的大都是突厥贵族。其它部落所获甚少。
于是,突厥也“兵革岁动,国人患之,诸部多苦。”又兼之自灞桥退兵之后,连续几年草原大雪。诸部牛羊大批死亡。在草原牛羊就是基本生活物质,大批死亡会影响到草原民族的生存。
颉利可汗此时又志骄意满,对于各个部落收取重税。直接引起其它各部落的不满。“六畜多死,国中大馁,颌利用度不给,复重敛诸部,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
由于李勣情报工作做得很好,唐太宗对于突厥内部的矛盾了如指掌。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开始扶持突厥内部心怀不满的部落。用其人之道还于其人之身!
东面的契丹、奚等部落在唐太宗的大力招揽之下,先后转而归附于唐。太宗皇帝对其赏赐甚厚。
北面的回纥、薛延陀等部落一直是突厥“以制北荒“的依靠力量。因为不堪颉利可汗的横征暴敛,也先后脱离突厥的统治,为对抗强大的突厥他们还与唐王朝结成同盟。
这些举措,使得突厥面临三面夹击的不利局面,逐渐改善了双方的战略态势。
4、攻取朔方,招降恒州
朔方粱师都,恒州苑君璋是突厥颉利可汗一手扶持的割据政权,两地地理位置重要,一直是突厥进攻中原的桥头堡。李世民一登基,就派人前去,对苑君璋进行了封赏。苑君璋也没有拒绝。毕竟他也希望能脚踏两只船,以图暂时的存留。
后来,苑君璋“见颉利政乱,知其将亡。”而唐朝越发安定繁荣起来,就放弃了以前割据一方的想法,在唐太宗的感召下率部投降大唐。大唐就打通了可以直捣突厥可汗龙庭定襄的通道。
唐太宗又趁回纥、薛延陀反叛,突厥暂时无暇南顾的时机,派华州刺史柴绍(李世民姐夫)领军攻取了割据朔方的梁师都,封住了突厥进攻关中的必经之路。
从此突厥大军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直接进攻关中地区了。
经过这么一系列精心的准备,大唐已是兵精粮足,上下一心。已经具备先为不可胜的条件,现在只待敌之可胜。
贞观三年,战机及时地显现了。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发生巨大矛盾。起因是突利可汗被反叛的回纥军击败,只身逃回后颉利将他重重的责罚了一番。
突利可汗因此怀恨在心,从此不听颉利的号令。并暗中与唐军联系,表示愿意归附大唐。
代州都督张公瑾得知消息,马上向唐太宗报告,并列举了出兵的六大条件:“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宠奸臣,一也。薛延陀等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得罪,无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旱,粮草乏绝,四也。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复,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华人入北,其众甚多,比闻所在啸聚,保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
高明的统帅往往能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唐太宗马上抓住这一战机。贞观三年十一月,他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帅、并州都督李世绩为副帅,率领华州刺史柴绍、大将薛万彻等统兵十余万,准备兵分四路出击塞北,大军开始在边境集结。
两人为正副主帅。一个善用奇兵,出奇制胜。一个中正平和,堂堂正正。兵法曰“以正合以奇胜。“两人奇正配合,相彰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