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仓历史悠久,于1871年由英商渣打爵士在港创建,后落入英资四大行之一的怡和洋行手中。九龙仓是当时香港最大的码头,其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还拥有酒店、大厦、有轨电车等优质产业。
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曾有评论家断言:谁拥有了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绝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和过海轮渡。
当时九龙仓的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还拥有酒店、大厦、有轨电车等优质产业。九龙仓的大股东是怡和系,其另一大台柱企业是香港置地,也是李嘉诚长江实业的死对头。
而在之前的60年代,九龙仓将货仓码头转移至葵涌,在原货仓码头的土地上盖起了一座商场——海运大厦。到70年代,面对土地价格的暴涨,九龙仓开启海港城计划。
“海港城地盘面积广达43万方呎(1方呎等于 0.092903平方米,43万方呎等于 39948.29平方米。),计划兴建5幢豪华住宅、3幢高级写字楼、2座豪华酒店、3层庞大的购物商场和完善的康乐设施……所有楼宇均楼高17层……连成一体。”
到90年代,又扩建了港威一、二期,使海港城达到今天之规模。现在海港城由三家星级酒店、两座服务式公寓、五座商场及十座写字楼连接而成,是香港最大的商业综合体。游客来港必到达的购物圣地。今天的海港城已成为全球最赚钱的购物中心之一,长达530米的广东道临街店铺是香港最靓丽的购物长廊。
……………
李博经过一番精心的筛选,最终选定了一位职业经理人来全权负责九龙仓的业务。这位经理人是个美国人,名叫罗伯特·史密斯。
罗伯特·史密斯身材高大,足有一米九的个头,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他金发碧眼,高挺的鼻梁和深邃的眼窝凸显出典型的西方人脸孔特征。宽阔的肩膀和结实的身材,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平日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锻炼。
他身着一套剪裁精致的西装,搭配着一条色彩鲜艳的领带,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自信和专业的气质。
罗伯特·史密斯有着丰富的商业经历。他曾在美国多家知名企业任职,积累了深厚的管理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在 20世纪 70年代初期,他毅然决定来到亚洲,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香港的几年时间里,他深入了解了亚洲的商业文化和市场规律,成功地为几家企业解决了诸多难题,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1977年的香港,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这座城市犹如一个巨大的熔炉,各种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迸发出绚烂的火花。
罗伯特敏锐地察觉到了九龙仓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他坚信在自己的管理下,九龙仓能够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脱颖而出,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正在这时,香港商界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一位横空出世的华人李博成功收购了九龙仓。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商业圈激起了千层浪。
紧接着,李博向外发布了招聘计划,旨在为九龙仓招揽各方英才,共同开启新的篇章。
而罗伯特·史密斯,这位雄心勃勃的职业经理人,在看到招聘计划的瞬间,便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整理好自己的履历,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与期待,出现在了李博的面前。
罗伯特·史密斯西装笔挺,步伐坚定地走进李博的办公室。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自信和坚定,同时也带着一丝对未知的期待。
李博坐在办公桌后,抬起头审视着面前的罗伯特。罗伯特率先用中文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李先生,我对九龙仓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和十足的信心。”
李博微微一笑,说道:“史密斯先生,我很欣赏你的主动,但我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言语,还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罗伯特不慌不忙地从公文包中取出精心准备的资料,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李先生,我认为九龙仓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展业务领域,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加大投入。同时,优化内部管理结构,提高运营效率……”
具体上是这样的………
罗伯特认为,九龙仓应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国际贸易枢纽的地理优势,进一步拓展港口业务。此时,香港的港口贸易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可以投入资金对港口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货物装卸效率,吸引更多的国际航线停靠。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港口的合作,形成协同效应,提升九龙仓在港口业务领域的竞争力。
在地产方面,罗伯特瞄准了香港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他打算在九龙仓旗下的土地储备上开发中高端住宅项目,不仅注重房屋的品质和设计,还将配套完善的社区设施,如花园、商场、学校等,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此外,积极参与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建设现代化的写字楼和购物中心,为九龙仓创造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
对于九龙仓的内部管理,罗伯特决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他首先引入了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企业内部的沟通效率和决策速度。建立了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员工发挥最大的潜力,对于表现出色的员工给予丰厚的奖励,而对于不达标的员工则进行培训或调整岗位。
在财务管理方面,罗伯特加强了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严格审查各项开支,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时,优化了资金筹集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人才培养也是罗伯特关注的重点。他制定了完善的员工培训计划,定期邀请业内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积极从外部引进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罗伯特倡导开放、创新和合作的价值观。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打破部门壁垒,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
李博边听边微微点头,不时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罗伯特都能从容应对,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除了对地产方面,李博觉得这玩意虽然能赚钱,但也能制约其他发展方向,所以否决了建高端住宅出售,但可以出租。不但要建,而且还要扩大规模的建,买地皮,香港这地方平地太少,不早点买将来发展会受限。
一番交流过后,李博站起身来,伸出手说道:“史密斯先生,期待你的表现能如你所说的这般出色。”
罗伯特紧紧握住李博的手,郑重说道:“李先生,请放心,我定不辱使命。”
就这样,罗伯特·史密斯正式开启了他在九龙仓的职业生涯,而李博也期待着他能为九龙仓带来新的辉煌。
………
韦理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留下来,继续担任和记黄埔的经理一职。这个决定并非轻易做出,他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挣扎和权衡。
一方面,他对和记黄埔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承载了他多年的心血和付出;另一方面,他也想看看在李博的领导下,和记黄埔是否能够迎来新的转机。
李博对于韦理的决定表示欢迎,但同时也决定对他进行一番考察。
在一个安静的会议室里,李博与韦理相对而坐。李博目光沉稳而锐利,开口问道:“韦理,现在的香港,局势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和记黄埔未来的发展方向,你有何想法?”
韦理微微挺直脊背,神色郑重地回答:“李先生,我认为和记黄埔应当紧跟香港经济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我们可以加大在贸易领域的投入,利用香港的地理优势和自由港政策,拓展与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贸易往来。另一方面,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崛起,我们可以考虑涉足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比如原材料供应和成品销售渠道的整合。”
李博微微点头,接着问道:“那在地产方面呢?香港的地产业可是一片繁荣。”
韦理思索片刻后说道:“地产自然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可以在市区的黄金地段开发高端商业地产,吸引国际企业入驻,提升品牌形象。同时,在新兴区域开发住宅项目,满足市民的住房需求。但要注重规划和品质,打造具有特色的项目。”
李博双手交叉,托着下巴,继续追问:“金融领域呢?香港可是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
韦理眼中闪过一丝兴奋:“金融领域潜力巨大。我们可以尝试参股一些有潜力的金融机构,或者开展金融服务业务,为公司的资金运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李博身体前倾,目光紧盯着韦理:“那对于公司内部的管理和团队建设,你又有怎样的打算?”
韦理深吸一口气,从容说道:“我觉得首先要优化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加强员工培训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还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李博听着韦理的回答,脸上没有过多的表情,但心中却在不断地思考和评估。
李博沉默片刻后,再次开口问道:“韦理,香港如今与内地的经济联系虽然还不是特别频繁,但以后正常并愈发紧密,在这方面,和记黄埔又该如何把握机遇?”
韦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李先生,我认为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与内地企业的合作机会。内地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对于和记黄埔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在制造业、资源开发等领域与内地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关注内地的政策导向,适时在内地投资设厂或开展业务。”
李博微微眯起眼睛,说道:“不错,想法还算周全。但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和记黄埔要想脱颖而出,你觉得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哪里?”
韦理皱起眉头,认真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李先生,我认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和高效的运营管理。在产品和服务上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通过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此外,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客户口碑也是我们的重要资产。”
李博轻轻敲打着桌面,缓缓说道:“嗯,那在应对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方面,你又有什么策略?”
韦理神色严肃地回答:“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政策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同时,保持财务的稳健,确保公司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来应对突发情况。另外,多元化的业务布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一业务带来的风险。”
李博站起身来,走到窗前,背对着韦理说道:“韦理,你的想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密切关注你的行动和成果。”
韦理也站起身来,坚定地说道:“李先生,我定不会让您失望,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李博微微颔首,接着神色严肃地说道:“韦理,还有一点,我们和记黄埔的造船能力必须要大幅提高。之前我们能建造万吨船,未来我要看到我们具备建造 5万吨,乃至 10万吨船只的能力。”
听到这话,韦理直接惊呆了,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李博,说道:“李先生,这……这跨度太大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啊!”
李博目光坚定,解释道:“我认为未来汽车的需求会急剧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也会随之大增。大型油轮的需求必然会增加,我们要有提前布局的眼光。”
韦理皱起眉头,反驳道:“李先生,香港离东南亚很近,通过管道运输或者小型船只就能满足需求,没必要建造如此大型的油轮。”
李博心中冷笑,他自然不会告诉韦理真实的原因,只是淡淡地说道:“韦理,有些事情你现在不理解没关系,但记住,我们要有自己的能力,自己有才是真的有。”
接着,话题转向了地产方面。李博语气坚决地说道:“在地产这一块,我的原则是只出租,绝不售卖。”
韦理面露难色,急切地说道:“李先生,这样的话资金压力会非常大。我们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房产的运营和维护,而且资金回笼速度太慢,会影响公司的资金流转。”
李博自信地说道:“韦理,资金的问题你不用担心,我已经有了妥善的安排,不会有问题。”
韦理满心疑惑,但看到李博如此坚决,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李博继续阐述着他的想法:“出租房产虽然短期内资金回笼慢,但长期来看,能够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房产的价值会不断提升,我们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
韦理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李先生,您的想法很大胆,但也充满了风险。”
李博笑了笑,说道:“风险与机遇总是并存的。只要我们规划得当,执行有力,就能够化险为夷,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
随后,李博又详细地向韦理阐述了他对于未来市场的分析和判断,包括全球经济的走势、行业的发展趋势等等。韦理在一旁认真地听着,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也被李博的远见和魄力所折服。
半个小时后
李博转过身,看着韦理,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离开了。韦理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出了会议室,心中明白,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