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丫头是飘了,我看她没粮食吃什么”
众人不理解,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一番就离开了。
而李春花则是坚定的要种红灯笼。
平时和她交好的及家人也都在纠结,要不要跟着她种。
赵婶乐滋滋的做着咸菜,上个月,李春花牵线,赵婶的咸菜以一个很好的价格卖给了仙客来,并且还收到了后续的订单。
拿到银子的那一刻,赵婶真正的直起了腰。
她也是能赚钱的了,以后家里再也不是男人说了算。
现在她回娘家也是腰杆笔直,再没有之前的小心翼翼。
地里的事情,她不做评价,一概交给家里的男人。
而赵叔则是李春花忠实的信众,她种什么他就跟着,留下一两亩地种粮食就行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赵叔早就抛弃了一开始的偏见,对于李春华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家里有了钱,日子好过了不少,两个小的还能去隔壁村里读书。
就连家里的长女,也能给她备上厚厚的嫁妆,以后在婆家不受欺负。
现在大的日子,赵大田觉得真是舒爽极了。
刘嫂子和张寡妇家里的地不多,种子太贵了种地不划算,干脆也学着李春花一样,全部种了红灯笼。
村子里还有一些人本着试试看的态度,也跟着种了一些。
县令大人那边派人来小河村收购红灯笼,家家户户现在天天都泡在山上采摘。
也有别的村的人来走亲戚,得到消息之后,回去号召亲朋好友采摘,然后送到小河村。
忙碌了整整一个月,县衙的仓库里堆满了红灯笼。
而小河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家家户户都有了余钱过年。
李春花最近忙的脚不沾地,每天往返于县衙和小河村。
县衙那边已经谈好了合作商,要开始出货了。
她忙着培训县衙的工人和监督凉粉的制作,还要抽空去粮官那边报道。
就连马师爷也佩服的紧,说她一个小姑娘能有如此毅力和耐力,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回到家中,看到只顾着玩耍的儿孙,马师爷气的大发雷霆。
第二天就把自己的小儿子赶过来跟着李春花打杂,务必让他收收性子。
李春花知道这是一种变相的偷师,但是她无所谓,她原本就不是为了吃独食。
马师爷的小儿子叫马小跳,是个跳脱的小子,跟在李春花身后忙成了陀螺。
一开始他觉得自家老爹放自己进来就是玩儿,结果进来了才知道,根本没时间玩儿。
搬东西,看火,还要算账。
看着李春花对这些工序游刃有余,底下那些上了年纪的工匠们也对她服服帖帖的,马小跳就知道这个看起来瘦瘦小小的小姑娘不是好惹的。
某天,她当众打了一个偷懒耍滑的老油子10板子,而县令大人只派人来说这里一切都听李姑娘的时候,马小跳老实了。
为了方便管理,李春花和马师爷商量了一番,写出了一个叫规章制度的东西。
规定了每天几时几刻上工,什么时辰吃饭、休息,做不到就要罚钱。
如果需要请假,要提前打招呼,不许中途消失等等。
相应的,有奖就有罚,做得好的直接奖钱,还可以推荐亲属进来。
制定完了之后,师爷用写了大字报,直接贴在作坊的墙上,还派人仔细宣讲研读,确保每个人都能清楚明白。
有了这个之后,作坊的效率明显提升,出货量也开始稳定。
陆陆续续,各个商家开始来拉货,李春花又化作技术指导,开始每家去调研指点。
很快,各式各样的水晶玉露开始出现在小河县普通民众的餐桌上。
价格也下降了很多,但是利润空间依然可观。
每天都有商家来找马师爷,要求加入合作。
柳县令看着源源不断运出去的马车,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第 16 章
这些天,李春花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
县衙的凉粉作坊是离不开她的,工人们每天都能有无数的问题。
那些订凉粉的掌柜们,也都排着队想请她去做技术指导,主要是教厨子们怎么调味道。
仙客来推出了甜咸两种口味的水晶玉露,他们也想要不一样的。
李春花一边回忆着上一世的各种小料配方,一边和自己的粮官师傅鼓捣辣椒种子。
很多配方里面,辣椒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大梁目前还没有这个作物,只有一种叫廖草的植物,磨碎了之后有一点点辣味。
对这个新收的徒弟,周粮官一开始很不喜欢。
他家的长辈做出过杰出贡献,被皇帝亲自接见并嘉奖,家里的祠堂现在都还供奉着圣旨。
他对李春花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农学不是儿戏,你一个小姑娘,在家绣花安心嫁人就行了”
李春花也不恼,自己一头扎进去翻看那些落了灰的农书。
好在这里的书本上的文字和她上一世差不多,偶尔有些生僻字,问一问两位板着脸的粮官就行。
看她不像是个不安分的,周粮官就让她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