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刘邦的选择 > 第14章. 张良劝谏取关中,沛公决策攻南阳

第14章. 张良劝谏取关中,沛公决策攻南阳

张良被称为汉初第一谋士,千年来没有争议。

想成为战略规划师,就要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洞悉历史、熟知当下,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要装在脑子里。张良出自韩国名门望族,在战国大争之世,家庭的政治基因代代传承,周边的人日日研究天下形势、政策取向,兵家、儒家、纵横家、法家、道家、阴阳家,你来我往、献计出谋,张良耳濡目染,用心研习,脑子里琢磨的都是逐鹿中原、夺取天下的各类思路举措办法。

就拿做生意打个比方。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在寻找发家致富的机会,但成功的大多是祖上有过生意经验的家庭。外部条件不成熟时,豆腐坊老板的子孙和大家一样扛起农具在生产队干活,俯身田地耕种,脑子却装着生意。哪里能买到黄豆,哪个集市豆子便宜,哪个地方豆腐好卖,用什么去磨豆子,用哪口锅去煮豆浆,每日能做几斤能赚多少钱,等等,都在时时关注留意。闲时经常向老一辈请教做豆腐的火候、技术,实施尚不知何日,但心中方案早已成形,只等一股春风。

他和别人讲,等政策允许了,看看能不能做点买卖。

别人也跟着讲,是啊,等政策放宽了,找机会赚一点钱。

一夜间,改革春风吹遍大地。豆腐坊老板的后人早已起早贪黑做豆腐生意了。别人两眼一摸黑、一事无成,尚在叹息:唉,没好机会呀,人家运气好,赶上了。

刘邦从沛县带出来的骨干们,大多底层出身,日常为生计奔波,很难有争天下的大思路大谋划。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此时此刻张良有了用武之地。

张良一肚子高屋建瓴、纵横捭阖的战略奇谋,需要有懂行的才能碰撞出火花,变成具体的战略实践。而刘邦正是这样的高人。张良这一套谋略,给别人听,都听不懂、不能理解;给刘邦讲,两人立即能在同一认知面上沟通,智慧火花四处迸发,酣畅淋漓、痛快无比。

张良感慨万千,说沛公真是天赐啊。

要论政治谋略水平,刘邦绝不亚于张良,特别是对秦帝国政治军事形势的了解,他要远超张良。刘邦的前期履历张良是欠缺的。

刘邦曾经是泗水亭长,职务虽低、岗位极其特殊。有人将亭长看作村长,太小看亭长这个重要岗位了。实际亭并不是村。

战国时期,诸侯在各自边境及重要战略区域修筑了各类守备基地,按照山川地形及形制规模,分别称这些基地为徼、亭、障、塞,亭是妥妥的军事基地。秦一统天下,大修驰道,列国曾经的徼、亭、障、塞大多废弃,或改作其他用途。部分亭塞地处大道要冲或郡治边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保留下来。除国防战备功能外,秦国为其增加了行政及治安功能。

刘邦做亭长时,泗水亭的功能主要有:跨境捕盗、训练材官、驿路保障、设卡检查等等,用现在话讲,负责社会治安,捉拿全国通缉的要犯;训练郡县的民兵预备役,战时应召上一线;为秦国大小官员提供往来食宿服务,保障秦中央通信畅通;对过往人员车辆实施通行检查,扣押违禁人员及物资。这是一个类似集武装警察、民兵武装部、邮政局、招待所、联防检查站于一体的综合机构,受秦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郡县行政部门都得高看三分。

泗水亭地处中原大通道,每日人员来来往往,官方的、民间的,从哪来、到哪去,刘邦都一清二楚。对于有心人来说,这是秦国中央、地方政治经济生活的鲜活信息。信息在信息化时代很重要,在信息封闭的秦汉时期更为重要。各类信息在检查、询问、沟通中不断向刘邦这里汇集,刘邦经过认真汇总分析、演绎推断,天下大势动态情况尽在掌握之中。

刘邦负责提供驿马、车辆,承担过往驿员、官员的生活保障,哪里有山、哪里是河,路有多远、桥有多长,马跑几天、水行几日,去咸阳多少里,到邯郸要多久,经过什么关卡、路过哪些要塞,这些都是刘邦的日常业务,且亲自走过一些路,所以山川地形全装在脑子里。

刘邦有多次咸阳服役经历,受过秦军系统的军事培训,论军事素养和能力,在沛县乃至泗水郡都是佼佼者,是少有的优秀军事教官。每年郡县训练更卒、材官,任务安排到亭中,刘邦带着人手把手教,刀、剑、盾、戟,骑术、车战,刘邦必须是全能的。周勃、灌婴等在汉初战功赫赫、威震一方,跟着刘邦干之时,也才是个中涓、材官一类,是预备役出身,在刘邦面前是学生辈分。想想当年黄埔学生中出了多少名将,但无论什么时候,这些将军们见了常凯申都得规规矩矩叫一声“校长”。道理是一样的,刘邦对周勃等人,气场上绝对拿捏。

所以刘邦在沛县自带流量、气场强大,有不少迷弟。

沛县夏侯婴负责县府车驾事务,对老刘推崇至备、尊重至深。每次出公差结束,返回时都要路过一下泗水亭,到刘邦这里请教学习交流,一聊就是大半天,乐不思返。内部消息领导的司机往往知道的比班子其他成员还多,刘邦从夏侯婴口中了解到沛县政局的大小事务。

而夏候婴也不甘心一辈子只驾车,梦想有一日身披战甲,指挥千乘纵横疆场。他从刘邦这里讨教车战技法,车战学的差不多了,又要学剑术。越学越深入,光说不练假把式,便央求刘邦实操示范。

刘邦倒是爱才,夏侯婴虚心好学,他就用心真教,真刀实枪比活。结果一次教学失误,一剑刺伤夏侯婴。秦国鼓励公战、严禁私斗,按照秦律,私斗伤人者违法。夏侯婴重伤不能上班,沛县自然要严查被谁所伤。夏侯婴倒是个硬汉,咬定自己不小心摔倒自伤,挨了几百鞭子始终不改口。

刘邦逃过一劫。

在沛县方圆百里的地面,想找一个军事领导,除了刘邦你还能找谁?萧何、曹参等人是有眼光的,沛县起事,刘邦被推举为牵头人。实践证明,沛县上下没选错。

张良也没看错人。张良和刘邦谈事,高度旗鼓相当,张良说的话,立即能得到刘邦的回应,这才是真理解。

刘邦与诸将一起讨论下一步的发展策略。张良说:秦国灭亡时日不多,正是英雄大显身手之时。大风已起,大鹏高飞,可据地立国,可灭秦争天下,均在沛公一念权衡间。崤关以东,都是六国诸侯故地,若据地称王,缺乏政治根基,没有道义制高点,必为诸侯所围攻。不如应怀王之约,西进灭秦而据关中,待机东出以图天下。

刘邦说:善。

诸将都认为:可。

刘邦若立为诸侯,诸将封功不过卿大夫,分得田宅食邑;刘邦如果取得天下,诸将可望得封诸侯、分土建国,这诱惑实在太大了。这一年多来东征西讨,打下的地盘不是楚国的就是魏国的,要么还是韩国的。努力了一大圈,刘邦还是沛公,大家还得回到以前状态基层为吏,谁也不甘心就此收手。当下四万余人马,可以杀向关中拼他一番。

上下同欲者胜。看人心可用,刘邦便和大家商议具体实施策略。首先是进一步聚集人马,关中可不比其他郡县,那里天子所居、重兵把守,南、北二军精英荟萃、装备精良、能征善战。关中秦人耕战结合、晓知兵事、忠勇非常,凭这四万多人马不可能拿得下关中。大家商议后,决定调集各处兵卒合力西进。

刘邦发使各地,令吕泽、陈豨率主力到颖川汇合,令吕臣返回陈郡劝吕青出兵助战。张良在颖川招兵买兵全体出动,配合西进。

方向定了,走哪条路又需仔细琢磨。

进击关中,唯有崤函、武关两通路可行。这两条路均艰险难行,且无友军配合作战。综合各种方案,最终确定兵分两路,一路佯攻洛阳,剑指崤函,钳制洛阳秦军,吸引关中重兵防守函谷关。另一路主攻南阳,打开进击武关的通路。

崤函通道刘邦很熟悉,他曾走过多次,地势险要,城池坚固,重兵把守,不易攻取;若顿于坚城之下久攻不克,则秦人可从河东调兵南下形成包抄后路。武关通道沿途没有大的城邑,秦人防守力量相对薄弱,可以奇袭。还有重要的一个因素,走武关通道,需要打下南阳作为后方基地,此时南阳有一支义军队伍活动,为首的是刘邦的老朋友王陵。

王陵略地南阳数月,已占据南阳北部十余城。而南阳之南的南郡等地,已发使联络刘邦,欲发兵合攻南阳。如此以来,刘邦在南阳就有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取得南阳,有稳固的后方基地,这是可行之计、稳妥之策。

章邯在河北与项羽不断沟通,如果章邯降楚,项羽即挥军西进,破秦易如反掌耳。时不我待,刘邦令全军开拔,进击方城夏道,直逼南阳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