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讨好的词汇,但人们却丝毫没有从她的表现中看到一丝的讨好。
她的讨好只是虚假的伪装, 其目的是让人们彻底坠入欲望的深渊。
”这个白真比之前进步了好多。”
”舞蹈的僵硬感全部得到了改善, 看的出来starm应该是在她身上了下了苦工。”
”而且这个vocal,果然老牌公司的审美还是有保障的。”
”编曲很丰富,明明是迪斯科的曲风却没有给人一丝一毫老旧的听感。最重要的是人声与歌曲的比例。”
”没错, 本来还以为starm也要学其他公司走那种清汤寡水的曲风,但这丫头的vocal显然给到了两者明确的曲风。”
屏幕前的娱乐公司制作人们频频点头。
作为kpop的先锋,starm无疑是潮流的代表。
所以当市场开始风靡那种有气无力的”淡淡风”时,许多经纪公司也在不约而同注视着starm的反应。
而此时此刻的白真, 或者说navis便是starm给到大众最有力的回应。
淡淡风为什么能火, 归根基地这样的歌曲本质上的优秀在于它们的编曲。
它们编曲本身在鼓点旋律听感上的强势,会让听众很快的适应其中。
但问题是这样的编曲并不是淡淡风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听众口中的有气无力究其根本就是演唱者的vocal无妨驾驭如此重视旋律的编曲。
当旋律完美覆盖人生的时候, 就是淡淡风出现的本质。
说白了”淡淡风”只不过是人声拖累了编曲的代表。
这些编曲本身其实并不是多么适配人声。
他们更多时候其实更适合作为纯音乐而存在。
而若是想要将其与人声组合在一起,那就会对演唱者本身的音色和唱功产生极高的要求。
说白了很多经济制作公司选择这样的方式,其实就是想要通过歌曲的去歌手化,来降低对歌手本身素质的要求。
在这样的一个模式下,他们快速且批量化的生产出一大片拥有”高质量曲目”的歌手。
而且由于歌手本身能力的不足,她们在出道后即便揽获了大量的人气,也必须要完全依附于他们的公司。
因为他们本身的实力根本无法支撑自己的人气。
甚至很多时候她们连自己的歌曲都无法完整演绎。
这是那些艺人作为市场快销品的悲哀。
偶像本就是市场上的快销品。而这些艺人更只是噱头下的网红。
她们打从出道开始,便清楚公司随时可能也随时可以将她们取代抛弃。
但没有办法,她们自身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她们成为一个独立的艺人而存续。
而眼下白真在众人面前展现着的,便是如何用人声去驾驭舞曲极致的编曲。
形象,嗓音,舞蹈,整个舞台上的一切都被编排的恰到好处。
那种来自完成品血脉上的压制,正彻底的洗礼着大众眼中快销品构建出的”虚假繁荣”。
那一刻,当舞台上的白真随着歌曲结尾,缓慢走向荧幕,并用自己的侧颜留给大众一个噬魂的眼神时。
在所有kpop眼中,短暂繁荣的淡淡风遭遇了彻底的洗礼。
【不是歌曲本身没劲儿,是演唱者本身不行。】
【kpop不该是这样的。】
kpop的工厂化虽然有它公式化的弊端的存在。
但究其根本这样的流水模式能够得以维系的核心原因,便是因为流水线作品本身平均质量的过硬。
这才是kpop赖以生存的本质。
但当生产者为了提高产量而强迫机器高速运转时。
粗制滥造的流水线将不再具备原有的竞争力。
starm就这样巧妙的用白真的一个舞台向众人展示了一切。
明明是来自虚拟世界的歌姬,却使用着最为直接的全开麦。
再加上那几遍用着”物化的形象概念”,却依旧将自己定位于”掌控者”的歌手形象。
这样的概念组合本身就是对当下kpop市场最为直接的冲击和审判。
人们或许在看到舞台的第一时间不会有这样的联想。
但只要他们对白真的舞台留有印象,那么当他们再去收看所谓”快销品”的舞台时。
那种最为直接对比便会反复强调着starm在白真的概念上强调的东西。
”为什么不开麦。”
”为什么不会唱歌。”
”为什么不好好训练。”
”摆臭脸就是所谓的girlcrush?”
”偶像真的只是什么都不行的花瓶?”
一个个问题在观众回神的瞬间反复质问着。
他们看着女孩儿重归于”荧幕”。
就好像他们看着曾经有血有肉的kpop,正在被虚假的繁荣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