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 第930章 再赌一把

第930章 再赌一把

清河崔家。¨s′o,u·s+o-u`2\0-2`5+.?c¨o*m?

从汉朝开始,便是士族门阀中最顶尖的那一撮。

他们的祖谱上,能一路追溯到战国时期齐国的崔氏。

而东汉以后,几乎没有哪一个朝代的史书里,没有他们的名字。

无论是中郎将崔烈,还是太尉崔琰。

一代代的子孙,或为宰辅、或为太守、或为学官祭酒。

族人仕籍之广、渗透之深,远非常人可以想象。

而到了魏晋时期,崔氏更是以清谈名士着称。

一句“王与马,共天下”的背后。

不止是王、谢两家在斗。

崔家,同样是默默掌控天下风向的那只手。

他们也许不争权柄,但却能决定风气。

他们也许不上战场,但却能左右人心。

哪怕到了乱世,诸侯四起,崔氏依旧坚挺如初。

家族隐于清河,却能影响朝堂。

朝代更迭如风云,士族门阀如磐石不动。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士族。

这句话看似文人调侃,实则是最贴近事实的写照。

在李北玄这个穿越者看来。

崔、卢、郑、王这些家族,其实就像是小说里那种隐世宗门。

不问政事,不争帝位。

但每次有谁登基称帝,总得去他们家族老祖坟前磕个头,求个应允。eEμ?Z!?*小;?说¤:网¨. ˉ÷最¥新?>-章÷?节*更/,新ˉ?快??

地位超然,影响深远。

更关键的是,这些门阀并非靠刀兵起家,也非靠贿赂维系。

而是靠知识、文化、传承。

在科举制度还未完善之前,整个士人系统,是以家学和门第为筛选机制的。

谁家出了几代名臣,谁家的学问正宗,谁就能入仕为官。

而这些大族手里,则垄断着知识的分发权。

天下士人,皆出其门。

百姓想读书,要靠他们办的私塾。

士子想进仕,要靠他们掌握的学府。

朝廷选拔人才,要从他们荐举的名册中挑选。

这就是权力。

这就是门阀。

而这些年来,哪怕皇帝再忌惮,哪怕朝局再变动,崔家始终屹立不倒,不是因为他们靠山有多硬,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山。

直到李北玄出现。

他带来的,不只是脑子和见识。

更是一种,正在缓缓改变这个时代的技术根基。

活字印刷。

是真正能动摇门阀士族根基大杀器。

一旦印刷术彻底普及,最先动摇的,就是这些门阀垄断千年的家学传承。

你会讲《易经》?

我印出来让十万人看。,x.q?i_u\s·h,u¢b_a¨n`g_._c!o~m`

你会训诂注疏?

我办个《新义通编》,一万本免费送。

你有五百年藏书,我有五百套《三经附注》印出来送进乡学县塾。

只此一动,便门阀震荡。

如今,印刷术已推广三年。

虽然尚未成气候,但再过五年十年……

当天下士人不再仰望门阀子弟,当读书的孩子,可以从市集上买到整套经典注解,当私学、书院、家塾逐渐被州学、官学、义学取代时……

那时候,门阀再也不是门阀了。

他们也许还富贵,但已无法左右朝堂风气。

所以,此时此刻,崔家是真的慌了。

他们也许并不真想反,但他们必须要立威。

让人们知道,天下还是他们这些士族说了算。

而赢高治,其实对此看得挺透彻。

虽然在李北玄面前,赢高治总是犯蠢。

但赢高治其实是个挺聪明的人。

而且,极善于看势。

他和赢高明、赢高熙的年龄相差不大。

但老三的身份让他很尴尬。

前面老大老二打的不可开交,后面又有赢丽质异军突起。

所以赢高治在此之前一直没什么存在感。

只是偶尔过分小透明的时候,才会搬出“孝”名来给自己刷一刷存在感,别让别人都把他这个皇子给忘了。

这听起来挺窝囊,甚至挺无能的。

但这其实,是一种相当聪明,甚至,也相当考验人心性的做法。

毕竟不管是太子赢高明,还是魏王赢高熙。

两人虽然明争暗斗了好几年,在京中风头无两。

动辄搅得六部人仰马翻、朝野皆惊……

但再风光的皇子,也难保没有失势的那一天。

朝堂局势起伏跌宕。

有时不过是一道诏令,一次训斥,一个马前失足,便能将天之骄子拽进尘埃。

而在这漫长而危险的角力中,赢高治从未试图插手,更没有在任何一个兄长落势之时,趁火打劫。

这并非胆怯,也非懦弱,而是一种极度克制的冷静。

因为赢高治很早就意识到,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赢的筹码。

既无母族加持,又无文臣班底。

无兵权,也无学派。

若他贸然下场,那不是参与博弈,而是替人做棋。

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把孝顺当作标签,把小透明作为保护色。

把没存在感,当成一种伪装。

把一切野心和锋芒,都裹在笑语晏晏的温顺里。

旁人只当他憨直,不争不抢。

实际上他是在等。

直到他等到十八岁这一年。

等到太子昏聩被父皇再三训斥。

等到魏王赢高熙被勒令就藩。

这才终于等来了一个站到台前的机会。

而这份等待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耐性。

要知道,对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来说,其实保持沉默,比保持进攻更难。

在那个年纪,最难的从来不是冲锋。

而是能忍,能扛。

能放下自尊,承认自己此刻还没有资格站到台前。

尤其在“皇位继承人”这个圈子里,赢高治的身份本就微妙。

前有两位兄长把持朝局,后有赢丽质深得圣宠、声势渐涨。

他夹在中间,不尴不尬。

仿佛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落不到他身上。

而赢高治,也确实曾有过短暂的挫败感和困顿期。

在去年赢高明,赢高熙和赢丽质三足鼎立的时候。

连他自己都觉得,也许一辈子就这样了。

但他最后还是按捺了下来。

最终,被他等到了一个上桌的机会。

而他,也把握住了。

前段时间,他跟着李北玄一起。

强渡旱河,不顾生死运粮赈灾。

换来了流民感恩,百姓颂德。

一举确立了“晋王仁德”的名声。

接着,在潞川设局。

联手李北玄谋划士族,逼得门阀让步。

不仅拿到了粮食,还顺势和王家结了亲。

得了一位出身堂室、极有教养的王家嫡女。

而如今……

赢高治要再赌一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