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的战场上,第二十二军和第二十三军严阵以待,等待着侦察机传来的消息以便调整战略部署。
杰克终于到达指定空域,通过先进的观测设备,清晰地看到了敌军的兵力分布以及隐藏的火力点,并迅速将情报传回总部。
苏莱得到情报后,马上传递给第二十二军和第二十三军。
这两支军队根据情报重新规划进攻路线,准备对敌军发起新一轮猛烈的攻势,一场大战即将再次爆发。
第二十二军和二十三军迅速展开行动,首先派出了经验丰富的炮兵部队去寻找有利的阵地位置。
这些炮兵们身背沉重的装备,穿梭于山林之间,仔细观察地形和敌军的分布情况。
经过一番艰难的搜索后,终于找到了数个能够发挥最大火力优势的绝佳炮位。
随着炮兵阵地就位,炮兵指挥官一声令下,无数门火炮齐声怒吼起来。
炮弹如雨点般砸向第二军和第三军的炮兵阵地以及他们的军营。
一时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整个战场都被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所笼罩。
炮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第二十二军和二十三军的两位军长果断下达命令,让早已待命多时的机械化师开始向前推进。
这些钢铁巨兽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着敌人碾压过去。
它们的履带扬起漫天尘土,车上的机枪和火炮不停地喷吐着火舌,将前方的一切阻碍统统摧毁。
而与此同时,山地作战师也紧紧跟随在机械化师的身后。
他们身手矫健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奔跑前行,利用地形巧妙地躲避着敌人的攻击。
一旦发现有敌军漏网之鱼,便立刻发动迅猛的突袭,不给对方任何喘息之机。
面对二十二军和二十三军如此凌厉的攻势,第二军和第三军也不甘示弱。
他们紧急调整部署,派遣出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部队,企图冲破敌方的防线。
马蹄声如雷动,骑兵们挥舞着刀剑,冲向那些钢铁巨兽。
然而,机械化师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装甲,一次次抵挡住了骑兵的冲锋。
此时,战场上浓烟滚滚,双方的喊杀声震天动地。
二十二军和二十三军的步兵方阵也开始压上,他们端着步枪,整齐有序地前进,边行进边射击。
子弹呼啸而过,不断有士兵倒下。
但战争的天平逐渐向二十二军和二十三军倾斜,他们的协同作战让第二军和第三军渐渐难以招架。
最终,在激烈的战斗过后,第二军和第三军的第一道防线被彻底突破,不得不向后败退到第二防线。
第二军,第三军见欧阳的两个军如此厉害,只能发报给在宁省的苏大帅,让其派出两个军来支援。
宁省………………
这座繁华且充满活力的省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夏帝国广袤大地之上。
在其核心区域,矗立着一座堪称奢华至极的省府办公大楼。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落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映照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
此时,身经百战、威风凛凛的苏大帅正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墙壁上那幅巨大而详尽的地图。
他微微眯起双眼,仿佛要将每一处细节都深深烙印在脑海之中。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打破了屋内原有的宁静。
“报告大帅!”
随着一声高喊,只见两名军官急匆匆地走进房间,并迅速立正敬礼。
原来他们分别来自于第二军和第三军,此番前来正是向苏大帅紧急请求支援。
苏大帅面色凝重地听着下属接连传来的两份紧急救援报告,他深知此次局势已经到了极为严峻的地步。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尚未抵达战场的后续部队恐怕处境也不容乐观。
没有丝毫犹豫,苏大帅当机立断下达命令。
“立刻派遣第四军火速增援第一军!”
紧接着又喊道。
“第五军,迅速前往支援第二军!还有第六军,即刻奔赴第三军所在之处给予援助!”
一道道军令如疾风骤雨般传达下去。
然而,仅仅这样部署还远远不够。
苏大帅眉头紧皱,略作思考后再次拿起电报机,向驻扎在兰省的第七军和第八军发出指令。
“你们务必以最快速度赶往花市与周市,支援那里的第十一、十二、十三以及第十四军!
务必要抵挡住敌人可能发起的攻击,尤其是要警惕敌方的第三集团军!绝不能让他们有可乘之机!”
随着这一系列果断而精准的调遣安排完成,整个军队都开始紧张有序地行动起来。
各支部队纷纷按照指示开拔前进,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发完电报,此时的苏大帅想着自已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动用的军队了。
第九、十、十五、十六、十七军都要驻扎在兰省做好防御,如果再输就要拉别省的大帅加入了,不然到时怎么全军覆没都不知道。
“唉,真的是多事之秋啊。”
正在苏大帅愁眉不展之时,勤务兵匆匆进来禀报。
“大帅,外面有一人求见,说是有破敌良策。”
苏大帅心中一动自已现阶段没办法,何不听听看来人怎么说呢,忙道。
“快请。”
只见来人一身布衣却气度不凡。
“阁下是?”
苏大帅打量着眼前之人。
“大帅莫急,在下只是一介谋士,听闻大帅战事吃紧,特来献策。”
那人拱手说道。苏大帅示意他接着讲。
“敌军虽强,但我观其阵型,实则首尾难顾。”
“大帅可命兰省守军佯装出击,做出要包抄敌后之势,敌方必然慌乱分兵防备。”
“此时我们集中剩余兵力猛攻其正面,只要冲破防线,必能打乱敌军布局。”
苏大帅听后眼睛一亮。
但随即又面露难色。
“先生此计甚好,可如此一来兰省空虚,若敌军识破反咬一口,兰省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