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重生一世,我才不做大冤种! > 第74章 淮西鏖战(二)

第74章 淮西鏖战(二)

事实上,对于李昊白的才干,他们从未有过丝毫怀疑。这位年轻人虽然年纪尚轻,但他的才华与智慧却早已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年纪,使得他们在心底里难免对他的阅历产生了几分疑虑。

毕竟,阅历这东西,非岁月沉淀不可得,他们担心李昊白年轻气盛,未必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

然而,转念一想,他们又不禁想起了李昊白那位妖孽一般的曾祖父——荥侯李源翎。

那位老人家可是自幼便成名于世,以一已之力将国家从奄奄一息的境地中抢救回来,成为一代贤臣。

再想想李昊白,虽然年纪轻轻,却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杂学知识和领袖天赋。

三人不由得感叹,这李家祖孙两人,真是一个比一个妖孽!

“淮西,那是一片与河北截然不同的土地。它孤悬于外,四周并无强大的党援可依靠。正因如此,国家不得不常驻数十万的精锐之师,时刻准备着,以防不测。这般巨大的军费开支,长此以往,实在是难以支撑啊。”

李昊白悠悠道,他稍稍停顿,目光在裴大人与淳于相公两人身上流转,继续说道:“‘失今不取,后难图矣。’这句话,乃是去年已故的宰相常药师大人,在淮西易主之初所作出的判断。裴大人、淳于相公和王爷对此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吧?”

淮西易主,那是一个震动朝野的大事件。

去年,前任淮西节度使吴群锋在任上病故,其子吴谭羽心怀不轨,秘密隐瞒了父亲的死讯,甚至伪造吴群锋的字迹上表朝廷,谎称父亲病重,请求让自已接任留后。

若非使者王元卿对朝廷忠心耿耿,当庭戳穿了吴谭羽的诡计,恐怕长安的君臣们还要被这层谎言蒙蔽多年。

惠宗皇帝原本打算先礼后兵,派遣一位工部员外郎作为钦差,前往淮西吊唁吴群锋。

然而,吴谭羽却嚣张至极,不仅拒不接迎钦差,反而派遣淮西军四处出击,接连屠戮了舞阳、叶县等地,掠夺鲁山、襄城,整个潼关以东都为之震骇。

这场由淮西权力交替引发的悲剧,其影响之恶劣可谓罄竹难书。

但正是这场变故,为朝廷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师出有名的借口,去讨伐那个已经公然反叛的淮西!

“常公当年的忠告,我等自然是铭记在心。”

裴立沉声回应道。

“昊白郎君,你今日重提此事,不知有何高见或是指教?”

“指教二字,实不敢当。”李昊白谦逊地摆了摆手,继续说道,“常相公确是战略大家,他的见解与眼光,直接让陛下与诸公下定决心讨伐淮西。然而,自几十年前邱熙烈在淮西称帝以来,那淮西之地,便如同一块顽石,始终与朝廷离心离德,难以驯服。”

说着,他弯下腰,拾起一根木棍,在地上徐徐画出了“洛阳”、“蔡州”等地名,每一个笔画都显得沉稳而有力。

很快,一张从洛阳到淮西的简略舆图便呈现在众人面前。

“朝廷对于这种刺头,理应痛下杀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平定。然而,如今的战况却演变成了拉锯战、对峙战,这实在是让人费解,也极为不正常,迟则生变,拖久了恐怕会贻误消灭他们最好的战机。”

李昊白的语气中透露出几分忧虑与不解。

淳于羡闻言,不禁长叹一声:

“昊白所言极是。这也正是我等所困扰之处……明明是我朝廷精训已久的精兵强将,怎会对付不了这区区淮西藩镇呢?这其中的缘由,实在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困惑,显然对于当前的战局感到十分棘手。

“小子这些日子也听取和整理了一些这一年的战报,胸有拙见,不知三位可愿意听上一听?”

李昊白叉手行礼道。

“但说无妨。”

高珪抬手示意他可以开始了。

“那在下便献丑了。”

李昊白蹙眉沉思片刻,开始娓娓道来自已的分析:

“首先第一点,在下深感朝廷所派遣的客军战斗力实在有所欠缺。”

“朝廷此役征兵之制过于繁杂,所征集的客军数量又相对稀少,他们难以自成一军,往往需要依附于地主势力。这样的军队,力量薄弱,心志不一,往往在战场上力不从心,多致败亡。从初战的一年间便可看出,每每战斗,虽有时能取得胜利,但更多的是以牺牲大量客军为代价。”

裴立听后,微微点头,接口道:

“对,此事韩退之也曾与我提起过。他与我共同分析淮西塘报之时,便曾指出,诸道所发之兵,每道仅二三千人,势力单薄,又在异乡作战,与敌军并不熟悉,往往心生畏惧。”

“将帅们对待这些士兵既冷淡又刻薄,使用他们又极其苛刻;有时甚至会将队伍分割使用,导致兵将失散,士气低落,难以取得战功。再加上这些军队还需要各自负责自身的给养,长途跋涉,劳费甚巨。”

李昊白点点头,大致明白朝廷内部并非没有分析出这个情况,只是暂时不知道解决办法而已,于是继续说道:

“我听闻陈、许、安、唐、汝、寿等州与敌军连接的地方,村落里的百姓都备有兵器,熟悉战斗,了解敌情。近来虽然未有具体的军事部署,但这些百姓仍愿意自备衣粮,保护自已的家乡。”

“如果我们能够招募这些土著人士,相信很快就能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待平定敌军之后,他们也能轻易地回归农耕生活。因此,我建议朝廷能够罢去诸道的客军,改而招募当地的土著人士来替代他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