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在那遥远的西北 > 分卷阅读7

分卷阅读7

间会互相介绍。

车子摇摇晃晃,快天黑了,才摇到石水村。

石水村坐落在距离平整地面大约两百米的黄土矮破上,周围的山坡呈尖锥,有海拔一两千米的高坡,也有矮坡绵延不绝,村子坐落其中,被群坡包围着,看起来特别的贫穷落后。

老于头把骡子车直接赶到石水村大队部,本该在床上躺着的村支书,拄着个拐杖,一瘸一拐地在村里大喇叭,通知村里人到大队部前的晒谷场,迎接新的知青。

这会儿正是大家伙儿下完工,回到家准备做饭洗漱的时候,听到大喇叭的广播,全村社员们抱怨几声后,纷纷来到晒谷场,或站或立,懒懒散散地看着站在骡子车旁新下来的知青。

这些社员们看向知青们的目光十分呆滞,表情麻木,每个人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灰头土脸,看起来衣衫褴褛,跟城里讨饭的叫花子没什么两样,给人一种,他们虽然已经活着,但已经死去的荒唐感。

村里唯一鲜活的景色,大概就是那些成群乱跑,嘻嘻哈哈不管不顾追逐打闹的孩子们。

明明是在开会,男人们吸着旱烟,不呵斥孩子们安静,女人们手里折着菜,干着针线活,也不会让孩子们停下来。

舒曼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都凉了,她穿书过来,知道石水村穷,但也没想到石水村能穷到这个地步。

村子四处没有一处像样的房屋,全是就地挖山崖或者用土夯出来的窑洞,村里人黄皮寡瘦,衣衫褴褛,这得多穷,才能让人变成这样。

村支书解志是个年近五十岁的小老头,长得一副老实人的模样,一双深凹的眼睛却泛着精明的光芒,他常年在脑袋上裹着一张被黄沙黑灰吹得看不见原本颜色的毛巾,身上穿着一件汗津津的灰色褂子,手里拿着一杆长长的旱烟,浑身打扮就是陕北常见的老农民形象。

他看村里人到齐之后,把旱烟杆往地上磕了磕,站起身大声道:“乡亲们,都静一静,莫说话了,听说我。咱们村儿今年又下来一批知青,人不多,就六个,四个女同志,两个男同志,都是按照伟人那老人家的政策下来,咱们石水村本来地就不多,又离河道远,每年都是看天吃饭,这一下又多添了几张吃饭的嘴儿,大伙儿平时干活得更加卖力才行。同时啊,我也希望你们能管管□□子,别再天一黑就上炕造娃,咱们村儿的娃子也太多咧,村里实在养不起了......”

石水村穷,离最近的镇上坐驴车都要一天的路程,村里人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又舍不得多用灯油,天一黑,除了上炕造娃,就没别的乐趣。

村里的人家,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三五个娃子,有些人家甚至一年生一个,孩子七八个,十来个都挺正常,那家伙吃起来饭菜来,跟土匪进村抢劫一样风云残卷。

一个脸黑的妇人跳出来说:“解支书,你也知道咱们村儿人多,养自个儿村里人的粮食都不够,咋滴又接收知青来吃白饭?而且这回接收的知青,四个都是女的,有两个长得还跟妖精似的,这不是来嚯嚯咱们村里的老爷们儿吗?”

乔希瑶跟舒曼两个女同志俏生生地站在大队部的中央,一个身材高挑,身形却十分纤瘦,跟天上的嫦娥仙子似的,美艳又清冷。一个身材纤浓有度,五官明媚俏丽,似那画中人,两个女同志一出现,村里大小老爷们儿都目光火热的落在她们的身上,魂都被她们勾了去,这还怎么得了!

解志撇一眼站靠大队部门口看热闹的解堰,心里一面恼恨这个侄子办事不靠谱,不给他争取年轻力壮的男知青回来,带两个妖精女知青回来作妖。

一面呵斥那妇人道:“这是上头的政策,我们下面的人要坚决拥护国家政策,服从组织安排,要乱说话扣帽子,小心被有心人听见,抓你们去革委会改造!”

革委会在这年头代表着什么,那是不言而喻。

那妇人还不服气,张着一张嘴还想说什么,被她男人一把抓住,在她耳边低声道:“行了,你别在胡咧咧了,你要再胡说八道,是想让我们一家子都跟着你,去革委会吃官司吗?”

黑脸妇人这才消停了。

解志又说了一些场面话,例行公事的把知青们分到较为富裕点的六个生产队,虽然是一个生产队分一个知青,但是新来的知青们还是要跟老知青们住在知青点。

分配完后,解志就让知青点的组长,把新来的知青领去知青点。

知青点在距离村子左侧大约一千米的半高山坡上,靠墙挖的四孔窑洞,里面原本已经住了二十五个知青。

因为人太多,原本的窑洞住不下,村里人又在附近给他们清了两口破窑洞出来,里面的洞顶裂开些许手指粗的裂缝,窑洞的门框用的是烂木头,压根不顶风,窗户是用纸糊住的,风稍微大点就能把窗户纸吹跑。

窑洞里面砌了炕,但是炕洞许久没人用,里面全是灰,炕床上铺得当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