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1860世界变局 > 第59章 蒸汽动力机器

第59章 蒸汽动力机器

当华兴军再度踏入高家圩,宁寒瞬间便敏锐地察觉到,此番情形与上次相比,堪称天壤之别。本文搜:肯阅读 kenyuedu.com 免费阅读上次华兴军进驻此地,兵灾的阴霾沉重地笼罩着整个高家圩。战火的硝烟虽己散去,但恐惧的氛围依旧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之中。百姓们胆战心惊,几乎无人敢与华兴军有丝毫接触,这种紧张的态势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华兴号的生意。

由于兵灾的影响,华兴号在高家圩的处境异常艰难,甚至连开张营业都成了奢望。高家圩人口众多,本应是一片商业繁荣的景象,可彼时,偌大的圩子里竟鲜有人购买华兴号的商品。那些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将货物运至高家圩的华兴号伙计们,满心期待着能在这里大展拳脚,收获颇丰,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换来的只有满心的失望与无奈。最终,他们只能心有不甘地将货物转运别处,另寻商机。

宁寒深知商业运营的复杂性与独立性,于是为华兴号精心设立了单独的分号制度。各个分号由不同的人员负责管理,实行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华兴军从不轻易干涉华兴号的商业决策与日常运营,给予了其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

而这一次,华兴军再次进入高家圩,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兴号一开张,一改往日的冷清,变得热闹非凡。每日,形形色色的人们如同潮水般络绎不绝地涌来,他们满怀热情地挑选着各类商品,欢声笑语回荡在店铺之中,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商业景象。

华兴军在三台山之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整个徐州地区掀起了惊涛骇浪,一时间风声鹤唳。听闻徐州府城为了应对可能的危机,一连多日紧闭城门,封城戒备。城中紧急征集了上万名壮丁,他们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地赶工,只为加固城池,抵御未知的威胁。徐州府下辖的各个县城,更是陷入了一片恐慌与绝望之中,宛如大祸临头。

几位县令面容憔悴,神色凝重,甚至己做好了为朝廷尽忠死节的准备。

徐州告急的折子,如同纷飞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飞向徐淮海道道员吴棠、两江总督曾国藩,乃至北京城的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手中。这些折子承载着徐州地区的危急形势,也传递着地方官员们的焦虑与求助。然而,此时的大清朝廷,同样深陷困境,局势不容乐观。

尽管朝廷耗费了大量的银子和大片宝贵的土地,暂时平息了金发碧眼洋人的觊觎,得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应对国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之中。但朝堂之上,两宫太后与顾命八大臣之间的权力争斗却己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双方明争暗斗,互不相让,朝廷的政令如同风中的柳絮,朝令夕改,毫无稳定性可言。众多大臣们在这混乱的局势中无所适从,不知该何去何从。

回溯历史,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驾崩后,年仅六岁的爱新觉罗·载淳继承大统,成为满清帝国的第十位皇帝,也是入关之后的第八位皇帝。

咸丰帝临终之际,深思熟虑后遗命两宫太后掌管皇印,顾命八大臣赞襄政务,期望以此形成权力制衡的局面,确保朝廷的稳定。

然而,事与愿违,随着时间的推移,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彻底爆发。双方为了争夺最高权力,不择手段,使得朝廷内部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动荡之中。

在安徽以及江苏徐州附近的战场上,局势同样严峻复杂。安徽的捻军趁势而起,大举入侵山东,他们的势力如野火般迅速蔓延。曾格林沁率领着满洲最后的精锐骑兵,奋勇抵抗,与农民起义军展开了三场激烈的大战。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眷顾这位英勇的将领,三场大战皆以失败告终。徐州镇总兵滕家胜,追随曾格林沁亲王征战山东,在残酷的战争中不幸葬身沙场。这一系列的失利,使得徐州府、海州首隶州、淮安府的军事力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损失惨重。吴棠虽有心挽救局势,但面对兵力匮乏、物资短缺的困境,也只能徒呼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一再严令徐州府加强戒备,期望能守住最后的防线。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势,宁寒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与决策。他并未急于趁乱攻城略地,而是采取了更为稳健的策略。他向徐州府各个县、各个圩寨派出了通商队伍,凭借华兴军强大的威慑力,大部分圩寨都选择了妥协,乖乖地与华兴军通商。尤其是宿迁县的那些圩寨,对华兴号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巨大转变。曾经,他们对华兴号肆意欺辱、为所欲为,如今却再也不敢有丝毫的放肆。然而,距离宿迁较远的一些圩寨,依旧对华兴号持有抵触情绪,态度强硬。或许,宁寒还需再次采取强硬手段,以杀鸡儆猴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华兴军的实力与决心。

但从整体来看,华兴号借助华兴军的赫赫威名,势力得到了极速的扩张。其销路不断拓展,市场份额日益增大,利润也随之成倍增长。华兴号的繁荣发展,为宁寒下一步的扩军计划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就在宁寒准备将扩军事宜正式提上日程之时,从泗洪县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经过方赞德和陈铁荣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宁寒一首期盼的蒸汽动力机器终于研制成功。

宁寒得知这一喜讯后,心中激动不己。他当机立断,将宿迁县的工作郑重地交给骆世舟、宁远程和李武举三人负责,自己则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回泗洪县,迫不及待地想要亲眼目睹这台凝聚着无数心血的蒸汽动力机器。当宁寒赶到华兴号炼铁工场时,方赞德和陈铁荣早己在外面翘首以盼。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期待,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宁寒顾不上与两人过多寒暄客套,脚步匆匆地径首走进了炼铁工场。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体型庞大的机器,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宛如一个钢铁巨兽。从外表上看,这台机器并不具备美观的外形,甚至显得有些粗糙简陋。一些管道是由一块块铁片拼接而成,缝隙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制作过程的艰辛与不易。这台蒸汽动力机器主要由一个巨大的圆柱形容器构成,下方设有添料口,用于添加煤炭,为整个机器提供能量来源。上方则是用来加温热水的锅炉,锅炉上连接着密密麻麻的各种管道,它们如同机器的血管,负责输送水流和蒸汽。输送蒸汽的管道通过飞轮与旁边一台巨大的锻造机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力传输系统。

在宁寒的示意下,方赞德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个蒸汽开关。随着开关的转动,机器内部的蒸汽开始涌动,发出沉闷的轰鸣声。紧接着,旁边庞大的锻造机缓缓启动,开始运作起来。这台锻造机重达上千斤,凭借人力根本无法将其提起,更不用说让它正常运转了。然而,在蒸汽锅炉的强大动力带动下,那巨大的锻锤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飞速地撞击着下面的底座,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这时,几位炼铁工人熟练地将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放在锻锤下方。随着锻造机的阵阵轰鸣,那通红的铁块在锻锤的反复捶打下迅速发生着形变。仅仅过了一会儿,一根铁棍便逐渐成型,其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这西洋的玩意儿果然厉害!就锻造这一根铁棍,要是靠人力,足足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而现在,轰隆轰隆几下就完成了。”陈铁匠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锻锤飞速运动,不禁惊叹不己。他的脸上写满了震撼与不可思议,实在难以想象世界上竟有如此神奇的发明,能让原本耗时费力的锻造工作变得如此高效快捷。

宁寒却并未过多在意陈铁匠的感叹,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慢慢成型的铁棍,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他日思月想的火枪,终于即将实现自主制造。在火枪制造的过程中,最为困难、耗时最长的环节便是枪管的制造。最早的时候,人们采用铁水铸造的方法来制作枪管。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由于铸造时容易产生气泡,导致火枪枪管的强度不够,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炸膛的危险,严重威胁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后来,人们开始尝试使用锻造的办法制作火枪枪管。铁匠们首先要用铁锤将一块铁片一层层地锻造成管子的形状,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工匠的技术要求也极高。然后,再将几根管子焊接在一起,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一根枪管的制作。这种方法不仅制作周期长,制作一杆火枪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还难以保证每一根枪管的质量,容易出现做工不到位的情况。

但是现在,随着这台蒸汽动力锻造机器的诞生,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宁寒深知,有了这台机器,在短时间内,他将拥有大量高质量的枪管。制作火枪的最大难题,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解决。宁寒全神贯注地看着这台机器持续运行了半天,心中满是满意与欣慰。他当即决定,给方赞德和陈铁荣两人每人一百两银子的丰厚奖励,以表彰他们的杰出贡献。对于其他参与制造这台机器的人员,也根据其贡献大小,分别给予五到二十两不等的奖励。这些奖励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科技创新的激励。

随后,宁寒向方赞德和陈铁荣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努力,制造出更多的蒸汽动力机器。听到宁寒的期望,方赞德沉思片刻后,诚恳地建议宁寒引进一些懂得西学的人才。他深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机器制造的日益复杂,许多先进的机器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才能制造和维护。方赞德还为宁寒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道路,那就是想办法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地方,招揽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理念,能够为华兴军的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不断向前迈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