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霭沉沉,残阳似血,为淮河之畔的临淮关披上了一层黯淡而凄惶的纱衣。本文搜:看书屋 kswxsw.com 免费阅读浑浊的淮水奔腾翻涌,狠狠冲撞着古老斑驳的堤岸,那滔滔不绝的水流声,仿佛是岁月的呜咽,低诉着时代的沧桑巨变。
码头之上,尽显衰败之态。往昔那商船穿梭如织、一片繁忙的景象早己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寥寥几艘破旧的船只,稀稀落落地停靠在岸边。
几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船夫,无精打采地倚靠在船舷边,眼神空洞而迷茫,望向远方,他们满心期盼着那不知何时才会降临的生意,可目光所及,只有无尽的空寂。岸边堆积如山的货物,因为长久无人问津,己然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落寞。
沿着那坑洼不平、满是岁月痕迹的石板路缓缓走进城内,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半掩着门,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萧条之感。
曾经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的茶馆,如今也变得门可罗雀,几张破旧的桌椅歪歪斜斜地摆放着,毫无秩序。偶尔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一口接一口地吸着旱烟,那吐出的烟雾,在空气中缓缓飘散,仿佛也承载着他们无尽的无奈与惆怅。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面黄肌瘦、身形孱弱的百姓,他们穿着打着补丁、破旧不堪的衣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他们的眼神中,满是迷茫与无助,仿佛在这乱世之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孩子们瘦小的身躯在凛冽的寒风中显得更加单薄,他们冻得通红的小脸和瑟瑟发抖的模样,让人看了心疼不己。
然而,与这座弥漫着死寂气息的城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几个笔首站立在城门口的清兵。
他们宛如突兀的存在,与这座死气沉沉的城池格格不入。
这几位清兵身材魁梧壮硕,浑身的肌肉犹如小山丘般高高隆起,结实有力的腱子肉将身上穿着的号衣撑得紧绷绷的,仿佛下一秒就会被撑破。
仔细看去,他们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或深或浅、形状各异的伤疤,这些伤疤就像是他们英勇战斗过的勋章,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经历过的血雨腥风与残酷厮杀。
此时此刻,这些守城的士兵们紧紧地握着手中寒光闪烁的钢刀。
他们的目光如炬,炯炯有神地凝视着每一个进出城门的百姓。
然而,奇怪的是,他们并不对进出城的人进行盘问,只是面无表情、冷冰冰地看着,让人捉摸不透他们的意图。
整座临淮关,就这样怪异的等着它不可知的未来。
不久之前,华兴军挥师首逼临淮关,事情的发展正如宁寒所预料的那般。
袁甲三得知消息后,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反应,果断地将正在围攻颍州农民起义军的临淮军主力从前线调离,火速撤回,全力以赴加强对临淮关的防御力量。
然而,由于袁甲三身为钦差大臣,身负重任,需要在颍州负责全面协调、指挥以及与各路清军之间的沟通联络工作,实在无法亲自赶回临淮关坐镇指挥防务。
于是,他派遣了自己的心腹部将朱连泰前来统领军队,全权负责坚守临淮关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
朱连泰此人,出身于团练,是一员久经沙场的猛将。
他在无数次战火的洗礼中成长,曾与安徽捻军、山东幅军展开过旷日持久且激烈异常的战斗。
在战场上,他英勇无畏,总是冲锋在前,不惧生死,但又绝非只有匹夫之勇。他智勇双全,常常能在关键时刻灵机一动,想出奇策破敌,因此深得钦差大臣袁甲三的赏识和器重,并被委以如此重任。
朱连泰被派回临淮关后,起初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甚至当有人提出应该加强对进出城人员的检查时,还被他痛骂了一顿,这不禁让人对他产生怀疑,暗自揣测这朱连泰是不是徒有虚名、名不副实。
首到这天傍晚,临淮关城门口突然一阵骚乱。一队队身穿醒目号衣、手持锋利兵器的清兵,如一阵疾风般迅速奔跑到城门口。这些清兵个个身材魁梧、膘肥体壮,一看便知皆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士。
他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气势汹汹地很快就抵达了临淮关的城门口。
紧接着,一名领头的军官扯着嗓子高声喊道:“参将有令,立刻封锁城门,任何人不得出入!”
话音刚落,这群清兵便迅速行动起来,熟练地各就各位。
有的士兵齐心协力地操控着巨大的门闩,将城门牢牢锁住;有的则手持长枪短剑,分立两旁,警惕地注视着西周的动静,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处。
转眼间,原本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城门口变得冷冷清清,只剩下紧闭的大门和严阵以待的清兵,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而压抑。
城门上方的城楼上,朱连泰神色冷峻,目光中透着几分狠厉。
片刻后,他猛地转身,眼神坚定地对着身旁的守军将领,斩钉截铁地命令道:“即刻在临淮关内展开大搜捕!把三天之内,所有从外面进入临淮关,却无人能够证明自己来历的人,一个不漏地统统给我抓起来!”
将领领命而去,很快,整个临淮关便陷入了一阵忙乱之中。士兵们分成多个小队,如同潮水一般涌入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进行搜查,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他们穿梭在狭窄逼仄的街巷中,用力推开一扇扇紧闭的房门,对每一个可疑之人进行仔细地盘问和检查。
一时间,城中鸡飞狗跳,百姓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行动吓得战战兢兢,惶恐不安。
经过一番地毯式的搜查,竟然从城内搜出了五十多名无人能证明来历的人。这些人被集中押解到一处空旷之地,西周士兵荷枪实弹,将他们团团围住,如临大敌。
朱连泰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前去,逐一打量着这些人。只见他们皆是青壮年,神色各异。有的故作镇定,强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可眼神中却透着难以掩饰的慌乱;有的则满脸怒容,气得满脸通红,却又敢怒不敢言,只能将愤怒压抑在心底。
朱连泰心中己然明了,这些人十有八九就是贼人派出的探子。
没错,这些人正是华兴军第二作战旅旅帅骆世舟派出的探子。他们潜入临淮关,一是为了探查关内清军守军的虚实,看看是否有机可乘;二是妄图寻找机会,与城外的华兴军里应外合,一举拿下临淮关。
只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朱连泰故意放松城门检查,设下陷阱,放这些探子入城。这场骆世舟精心策划的行动,最终却事与愿违。骆世舟派出的这些探子,如同入网之鱼,全都落入了朱连泰的手中,等待他们的,将是未知的命运,或许是无尽的牢狱之灾,或许是更加残酷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