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军这次可谓是一掷千金、财大气粗!他们毫不犹豫地购入了整整两万支恩菲尔德 1853 步枪,这数量之庞大令人咋舌。本文搜:看书屋 520ksw.com 免费阅读
这笔巨额采购不仅确保了华兴军麾下六个作战旅能够全员配备这种先进的步枪,甚至还绰绰有余。
剩余的那些枪支弹药,则足以支持六个守备旅轮流开展实弹射击训练。
如此一来,华兴军守备旅的战斗力提升速度将大幅加快,守备旅成长所需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到时候,只要拥有充足且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些守备旅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蜕变与升级,摇身一变成为能征善战的作战旅。
随着这一良性循环的持续推进,华兴军的军力扩张之路必将步入正轨,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可以预见的是,假以时日,华兴军必定能够所向披靡,横扫所有的敌人。
然而,就在华兴军内部诸事顺遂、有条不紊地按照既定节奏稳步向前迈进之时,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这份宁静。
从太平天国的天京城出发的一队使者,历经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地抵达了华兴军所掌控的区域,并带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太平天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急需华兴军伸出援手给予支援。
原来数日以前,湘军在曾曾国藩的统帅指挥之下,己经气势汹汹地展开了针对太平天国首府天京城的猛烈攻势。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亲自率领三万精锐主力大军,己经浩浩荡荡地进驻到了天京外围的战略要冲之地——雨花台。
他们在此安营扎寨,如同一群饿狼虎视眈眈地盯着眼前的猎物,给天京城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彭玉麟所统领的湘军水师也毫不示弱,他们凭借着强大的水上作战能力,己经封锁了长江水道,彻底切断了天京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通道。
这一举措犹如给天京戴上了一道沉重的枷锁,使其难以获得至关重要的粮食补给,陷入了物资匮乏的困境之中。
不仅如此,左宗棠和李鸿章,在江苏南部,浙江地区发动了强大的攻势,牵制住了苏浙地区的太平军势力。
令这些地方的太平军分身乏术,根本无暇顾及天京方面的危局,无法及时抽调兵力回身救援。
此时此刻,天京的局势己然变得岌岌可危,仿佛狂风暴雨中的一叶孤舟摇摇欲坠。
洪秀全眼见形势紧迫,心中焦急万分却又苦无良策。
在这走投无路之际,他竟有些病急乱投医起来,匆忙派遣使者星夜兼程赶赴华兴军营地,恳切地请求华兴军能够出兵相助。
洪秀全期望华兴军能向满清朝廷发动大规模进攻,希望华兴军的进攻,能够打破湘军,淮军,楚军对天京的围攻,减轻天京的压力。
宁寒得知这队太平天国信使前来的真正意图后,没有有丝毫耽搁,当机立断地召集了华兴军所有的高层领导,紧急商讨当下华兴军是否应当即刻展开攻势,从而拯救深陷危机之中的太平天国。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众人各抒己见。有的将领认为应该迅速出击,进攻满清朝廷,救援太平天国;而另一些则认为需谨慎行事,先观察局势变化再做定夺。
最后,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激烈争论之后,最终大家达成共识——现在他们和太平天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太平天国灭亡,下一步满清朝廷一定会集中所有的力量,对付华兴军。
而倘若能帮助太平天国再多支撑数年,太平天国便能持续牵制住湘军、淮军以及楚军的主力部队,使其无暇顾及华兴军这边的动向。
此时的华兴军实力与日俱增,但相较于强大的敌军而言仍稍显逊色。
因此,从战略角度考虑,华兴军越是推迟与湘军、淮军和楚军的正面交锋,就越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
毕竟,时间站在华兴军这一边,只要耐心等待时机成熟,待到华兴军积累足够的兵力和资源,具备绝对优势足以全面压制对手之时,那时才是与之决一雌雄的最佳时刻。
既然己经下定决心要出兵援助太平天国,那么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就是究竟应该向哪个方向展开攻击。
目前来看,华兴军拥有北、西、南这三个可供选择的进军方向。
若是选择向北发起攻势,此举无疑会令满清朝廷陷入极度的紧张之中。
然而,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够成功地促使湘军、淮军以及楚军等军队迅速北上实施救援行动。
毕竟这些军队可能有着各自的战略考量和部署安排。
如果选择向西进击,则将成为所有选项中风险最高且危害最大的决策。
因为一旦华兴军继续向西拓展势力范围,便会逐渐逼近湘军的根据地——湖北地区。这样一来,极有可能激怒湘军,导致他们改变原先围攻太平天国的计划,转而集中全部力量对华兴军发动猛攻。
华兴军众人不知道的是,在湘军开始围攻天京城之前,满清的慈禧太后就曾秘密给曾国藩下达过一道圣旨。
在这份圣旨当中,明确要求湘军务必倾尽全力对华兴军展开攻击,至于进攻天京城的艰巨任务,则交由淮军和楚军来承担。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显然心怀叵测,妄图借刀杀人,使得湘军与华兴军相互厮杀,最终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
通过这种手段,她便能轻而易举地一举铲除这两个对满清统治构成巨大威胁的心腹大患。
但是这一意图被曾国藩给巧妙的拒绝了,湘军无论如何一定要攻陷天京,只有这样,湘军才能名正言顺的得到湖南,湖北,安徽,江西,这西个省的军政大权,近而成为一方割据势力,他们可不是真心实意为了满清卖命。
综合考虑之下,华兴军只有向南进攻,既能扩大华兴军的地盘,又能策应太平军,又不会太过刺激湘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