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1860世界变局 > 第 214章 颍河之战

第 214章 颍河之战

随着清军僧格林沁、多隆阿、苗沛霖三部七万多人,如汹涌的洪流一般,从河南汹涌而入,踏入了安徽颍州府太和县的境内,战火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再次燃烧起来。

与此同时,华兴军近五万主力部队,在宁寒的亲自率领下,宛如钢铁洪流,也从颍州府城疾驰而出,如饿虎扑食般向太和方向搜索前进。

时间在紧张的对峙中悄然流逝,两三天转瞬即逝。

就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双方派出的前哨犹如敏锐的猎犬,几乎同时嗅到了对方主力部队的气息。

刹那间,紧张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之中,仿佛整个颍州府都被一股无形的压力所笼罩。

双方的指挥部的指挥官们在得到前哨的报告后,立刻展现出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决断力。

他们迅速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开始紧锣密鼓地排兵布阵,准备迎接这场生死攸关的惨烈大战。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清军的行动竟然比华兴军更为迅速。

当华兴军的指挥部还在犹豫不决,争论不休该如何排兵布阵时,对面的清军己经如疾风骤雨般迅速完成了部署。

他们以惊人的效率,将整支军队分成了三个部分,沿着贯穿整个颍州府的颍河,如铁桶一般安营扎寨。

清军扎营的地方更是别出心裁,他们选择了颍河上一道巨大的凹陷处作为营地。

这个凹陷处就像一个天然的口袋,清军在这个口袋的底部,以及两侧,设置了三个巨大的营垒,做出与华兴军在这里决战的态势。

其中,苗沛霖所部再加上僧格林沁和多隆阿各自增援的五千人,总兵力达到了三万人,这些军队被部署在口袋底部,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而僧格林沁和多隆阿则分别率领着两万人马,驻扎在口袋的两侧,犹如两只张开的巨臂,将口袋紧紧的包围在了里面。

好像清军己经提前侦查过这里的地形,大军在三个地方,依托地形和村庄,开始迅速修建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迎接华兴军的进攻。

从清军迅速的安营扎寨和进行各种部署来看,清军似乎早就选择了这里,作为他们和华兴军的决战之地。

其实这次和华兴军的战略决战,到目前为止,所有的事情,都在清军的意料之中。

原来,早在清军几路大军集结之后,僧格林沁、多隆阿以及苗沛霖等人就己经对应该如何应对华兴军,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一开始,胜保提出的是在河南原地驻防、遥遥威胁华兴军,但是被众人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在僧格林沁和多隆阿的心中,胜保的提议简首就是荒谬至极,他们甚至己经对胜保的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并在内心深处给他判了死刑。

毕竟,朝廷将如此众多的大军聚集在这里,每天的人吃马嚼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朝廷绝对不会容忍他们远远地呆在河南,无所作为,白白耗费无数的军资。

因此,他们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以实现朝廷的期望和任务。

因此,在经过僧格林沁与多隆阿一番深思熟虑的探讨之后,他们明确了此次作战的最低目标——攻陷寿州。

原因无他,唯有成功攻占寿州,方能对华兴军构成威胁,并有效地牵制其行动。

寿州地理位置重要,乃是连接凤阳府和庐州府的交通枢纽。

一旦寿州落入清军之手,华兴军在整个安徽的布局必将受到严重冲击,甚至连其大本营泗州也会面临巨大的威胁。

而想要攻陷寿州,必须要重创华兴军,所以僧格林沁和多隆阿,就精心策划了这次颍州会战。

而在针对华兴军的战略战术规划方面,多隆阿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他后来一首在陕西与回军交战,但他始终在暗中默默观察着华兴军的一举一动。

经过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多隆阿终于洞察到了华兴军的一项关键军事行动准则:华兴军的军事行动始终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核心,而对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十分计较。

正是基于这一重要判断,多隆阿为清军制定了此次军事行动的战略战术,旨在充分利用华兴军的这一特点,以达成最终的战略目标。

所以多隆阿判断,一旦华兴军得到自己这一方,集结大军的消息之后,华兴军一定会集结主力,趁机把大清集结起来的军事力量一网打尽。

然后他们就可以选择一个对于自己有利的地形,与华兴军展开决战,以求能够重创华兴军。

因此,在僧格林沁的全力支持下,多隆阿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决定发起这场至关重要的颍河决战。

多隆阿深知华兴军的战斗力异常强大,他们不仅拥有先进的火器,而且作战勇猛。即使自己这边拥有七八万之众的大军,如果与华兴军进行正面交锋,恐怕也难以取得绝对的优势。所以,他认为要想战胜华兴军,必须依靠巧妙的计谋。

清军在表面上的部署看似合理,他们在颍河凹陷处摆出一副严阵以待、准备与华兴军决一死战的架势。然而,这只是一个迷惑华兴军的假象。

实际上,清军真正的兵力部署非常隐蔽。在口袋阵的底部,也就是苗沛霖部所在的位置,多隆阿才真正部署了三万人马。

而僧格林沁和多隆阿所部,则是虚张声势,通过大量设置军帐和灶台来制造出兵力众多的假象。

实际上,他们的实际兵力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少得多。

经过多隆阿的精心策划和部署,在营垒里真正投入战斗的兵力仅有五千人,而其余的各自一万五千人,则被巧妙地隐藏在颍河的对岸,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猎手,静静地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

多隆阿深知华兴军的战术和作战风格,他判断,如果在口袋阵两侧的营垒一旦崩溃,华兴军必定会毫不犹豫地抓住这个机会,企图一举消灭僧格林沁和自己的主力部队。

然而,多隆阿就是利用了这一点,那五千人的作用就是在关键时刻,将华兴军的一部分部队调离主战场。

而此时,埋伏在颍河对岸的伏兵就会如饿虎扑食一般杀出,以雷霆万钧之势围攻华兴军剩下的军队,给华兴军以致命一击。

而目前华兴军的所有行动,都在清军的意料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