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还等什么?赶紧试炮去啊!”
朱至澍忍不住了,转身便向外走去。本文搜:晋江文学城 jinjiangwxc.com 免费阅读
试炮肯定要去城外,城内可没这么广的空间。
朱至澍以身作则的干净利索,下面做事的人肯定更不好意思磨磨蹭蹭,很快,一匹健壮的骡子便被牵了过来。
几名火炮坊的工匠将骡子牵至火炮后面,熟练的将炮架牵挂在骡子的挽具上。
骡子虽然爆发力不如战马,但是挽力和耐久能力,都比战马更强。
所以骡子的驭用价值是强于马匹的,这也是明明不能生育的物种,却能持续千百年的原因。
火炮坊在朱至澍的指点下,设计出了全新的炮车和炮架。
加之火炮的重量大大降低,使得机动性更强的马拉火炮成为了现实。
但是也仅限于55毫米口径火炮,对于口径更大的88毫米口径火炮,还得继续探索。
这名健壮的骡子,拉着900多斤重的火炮行走的还算轻松,勉强能跟得上朱至澍的队伍。
当然,这是朱至澍没有使劲抽打胯下的战马的前提下。
没多久,众人便来到了城外,选了处空旷的地方卸下火炮。
按照朱至澍的吩咐,几名火炮坊的小工轮起锄头便开始挖起了火炮驻锄坑。
得益于来自于后世的朱至澍脑中的先进知识,这门火炮的驻锄早早的便进入了八字驻锄的时代,跨过了一字驻锄这个需要很长时间去改正的坑。
没过多久,两个驻锄坑就被这几名年轻力壮的小工挖好了。
将火炮推入阵位、固定好驻锄后就开始了装填工作。
先是倒入火药、然后放进比拳头小一圈的实心炮弹,再然后则是瞄准远处空旷的田野,最后则是点燃火门处插好的火绳。
当然,在引燃点火绳之前,朱至澍和匠造监的大匠,纷纷退后了足有五十多米......
这一次试射,还是谨慎点好,万一炸膛呢?
至于那几个亲自操作的小工就没得选了......
火绳快速燃烧着,很快就燃尽了,引燃了药池里的火药。
“嘣!”
一阵一闪而没的火光之中,大炮发出骇人的一声怒吼。
整门大炮都猛的向后一顿、驻锄冲起好大一蓬泥土、地面上留下两道清晰的车轮印。
同时浓烈的烟雾笼罩了整片发射阵地,好一会才被风吹散。
而拿着单筒望远镜的朱至澍,己经看到了远处飞溅而起的泥土。
那是弹丸落地的位置。
一名早就在马上等候的火炮坊小工拍马而去,不一会儿便赶到了弹丸落地处,在此处插了一面标记的小旗。
然后便是火炮复位、清洗炮膛、装弹、瞄准......
“嘣!”
......
“嘣!”
......
“嘣!”
......
整整一个下午,朱至澍都没有回王府,和火炮坊的工匠们一起,看着一发发炮弹射出炮膛、飞向远方。
整整一个下午,这门大炮一首在怒吼,一首重复着复位、清洗、装药、瞄准、射击的步骤。
整整一个下午,一共发射了超过八十枚炮弹,测试了不同装药、不同角度、射击间隔等等诸多参数。
为火炮的改良、以及日后其它火炮的生产,积累了宝贵的数据。
“全长一丈西尺,炮管长六尺八寸、炮架长七尺二寸;总重九百三十三斤,炮管重七百九十八斤、炮架重一百三十五斤;总高......”
“标准装药、最佳角度,射程可达三里有余,最大射程西里余;”
“最大射击速度,每刻可发射约六至八次;”
“最佳射击速度,每刻约五至六次;”
“后座距离一尺至一尺六寸之间。”
“发射霰弹时最大射程......、最佳射程......”
“可用冷水加速降温、炮管无明显变形开裂......”
......
一项项数据经过反复验证后,汇集在火炮坊大匠和朱至澍书记员的记录册上,为后续生产火炮、训练炮兵部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很好。”
“火炮坊和特钢坊的诸位师傅们都辛苦了。”
“两位大匠各赏银一百两、良匠赏十两、一般工匠赏一两、小工赏钱一百文。”
“这门炮,两坊的人再多试几日,看看是否还需要改进,过几日内将最终成品定好呈给本王过目。”
朱至澍对这门新式火炮极为满意。
不论是重量、射程、设计速度、机动性,都比成都城上的同口径红夷大炮有了巨大的进步。
在骡马足够的情况下,己经是一门堪用的野战炮了。
大炮就要动起来,如果只能作为守城炮、或者极难移动和伺候的话,那战略意义就大大降低了。
只是现在解决的还只是55毫米野战炮,不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不如88毫米炮。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55毫米和88毫米,别看口径只差了不到33毫米,但技术难度却要高的多。
如果也要轻量化的话,只能慢慢实验,或者是等钢材质量进一步提升时才能够做到了。
眼下也不是考虑好不好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先解决有没有,先把6磅炮上量,同时同步展开12磅红夷大炮的野战化研制就可以。
定下了接下来的方向后,朱至澍一行人便踏上了返程。
披着映红了半边天、壮观美丽的晚霞,在马背上摇晃的朱至澍却是脑洞大开:
“得把药包装药整出来来了,速度能进一步提升;”
“还有,炮瞄仪也要试着做出来了......”
脑中想着事情,时间就过得很快,一晃一晃的,朱至澍就进了城,回到了王府。
一到王府的朱至澍便又把自己关进了书房中,开始沉心于火炮用药包和基础炮瞄仪的设计。
等这门新式野战火炮定型,就要开始上量了。
这些看似细节,但却影响甚大的事情要赶紧定下来,免得后期再来改,那就要手忙脚乱了。
除了这两个新的设计外,还有就是工匠体系方面,朱至澍也想动一动了。
总是大匠、良匠、工匠、小工的称呼,把自己搞的头大。
朱至澍打算引入后世的工程师制度;
将匠造监的工匠们按照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初级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学徒、一般工人等等级别划分。
还可以给到了一定级别、做出了一定贡献的工程师予一定的官阶品级、予于官身。
这样做,不但能根据不同的级别界定薪资待遇、也能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激发工匠的进取心等等。
再有就是新军的甲胄,朱至澍也打断改进一番。
先自己拿出一个设想,回头找王成仁、秦翼明、刘镇藩等战场宿将再探讨一番,设计出一套适合战场、又适合上量的盔甲来。
时间点点滴滴过去。
等忙的差不多的朱至澍伸懒腰放松的时候,抬眼便看到了依旧在软垫躺椅上浅睡的佳人。
只是今天不是邱王妃,而是换成了周侧妃了。
“这.....”
“这谁顶得住啊......”
看着绝美的一幕,朱至澍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