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洛阳街头热闹非凡,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昨日祭台上发生的奇异景象。`二_八_看-书^网¨ .无+错/内_容¢
“你昨日瞧见那祭台上的事儿了没?一束阳光穿透云层,祭文化作火球飞上天际,紧接着天空轰鸣,那场面真是太吓人了!”
一个卖菜的老汉激动地说道,手中还挥舞着一把青菜。
旁边的一个年轻书生抖了抖衣袖,一脸严肃地说:
“此乃祥瑞之兆啊!定是上苍有感于大汉百姓之苦,降下神谕,预示着我大汉将迎来复兴!”
这时,人群中一个路人幽幽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喟叹:
“大汉?依我看,大汉昨日便己没了哟。”
......
洛阳城中众人正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云王府邸门口也热闹了起来。
好的,这是优化补充后的后续内容,力求符合历史人物形象和210年的时间背景:
---
洛阳城中众人正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云王府邸门口也热闹了起来。
几辆装饰各异但皆显贵气的车驾几乎同时抵达。
车门开启,三位人物先后步下,正是魏王曹操、左将军刘备,以及讨虏将军孙权。
三人甫一照面,空气中便弥漫开一股无形的张力。
曹操身量不高,却自带睥睨天下的威压,他捋了捋修剪整齐的短髯,目光如电般扫过刘备与孙权,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洪亮中带着一丝玩味:
“玄德公,一别经年,不想在这洛阳城内,天子脚下,又见故人。孤观你益州新定,步履维艰,何苦千里迢迢来此蹚这浑水?莫非是荆州那弹丸之地,己容不下你刘皇叔的‘仁义’了?”
话语间,“仁义”二字咬得格外清晰,暗指刘备借荆州不还之事。
刘备面容沉静,眼神温和却深不见底,他微微拱手,不卑不亢地回应:
“孟德公说笑了。备虽才疏德薄,亦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备忝为汉室宗亲,岂敢不至?”
一旁的孙权,年方二十九,正值英姿勃发,他身着锦袍,腰佩长剑,闻言朗声一笑,笑声清越却隐含锋芒:
“哈哈!魏王与刘皇叔叙旧,倒显得我孙仲谋是局外人了。不过魏王方才所言,倒是提醒了在下。我江东虽僻处东南,然父兄基业,将士用命,也非可任人轻忽之地。魏公去岁在合肥城下,想必也领略了几分我江东儿郎的‘待客之道’?”
刘备虽借荆州未还,但毕竟是盟友,还需要共同抗曹,因此孙权首接提起曹操初征合肥被阻之事,反击其轻视之言。-第\一?看?书¨网* +追?蕞*芯¢璋¢劫~
曹操两鬓微霜,闻言眼中精光一闪,面上却依旧带着笑容,只是那笑容更显深沉:“仲谋年少有为,锐气逼人,倒是颇有令兄伯符之风。合肥小挫,不过疥癣之疾,孤帐下虎贲百万,岂惧区区一隅?倒是仲谋啊,坐断东南易,守成拓土难,你可要小心,莫要步了那坐困愁城之人的后尘。”
他语带双关,既夸孙权有父兄之风,又暗指其可能如刘表般困守江东,同时再次将矛头隐隐指向刘备,让他小心落得刘表的下场。
三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言语间机锋暗藏,既有对旧怨的清算,也有对当下局势的试探,更有对未来利益的争夺。
曹操气势雄浑,咄咄逼人;刘备绵里藏针,以柔克刚;孙权锐意进取,锋芒毕露。
虽未动刀兵,但这言语间的交锋,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战场。
正当这微妙而紧张的气氛几乎凝滞之际,云王府那厚重的大门“吱呀”一声缓缓打开。
云王府管家出现在门口,他目光平和地扫过门口这三位足以搅动天下风云的人物,微微躬身,声音清朗:
“三位驾临,有失远迎,万望恕罪。我家王爷己在府内静候多时。王爷言道,今日不论尊卑,只论天下。请三位暂息雷霆之怒,移步府内一叙。”
管家的话如同投入沸水中的冰块,瞬间让门口剑拔弩张的气氛为之一滞。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对视一眼,眼中复杂的情绪一闪而过——有警惕,有算计,也有对那位神秘云王苏义珩的深深好奇。
他们都知道,真正的重头戏,在门内。
曹操率先收敛了外放的锋芒,整了整衣冠,那股睥睨天下的枭雄霸气内敛了几分,只是喉结不易察觉地滚动了一下。没有言语,但那眼神中的冷冽与审视,无声地传达了他的地位不容轻慢。
刘备微微颔首,脸上恢复了一贯的谦和:“有劳先生引路。”
孙权也按剑的手悄然放下,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既是王爷相邀,权自当从命。”
三人随着管家步入云王府。踏入正殿,一股难以言喻的威仪便扑面而来,仿佛空气都凝滞了几分。
殿内陈设古朴而大气,光线透过高窗,在光洁如镜的地面上投下庄严的光斑。
殿宇深处,主位之上端坐一人,正是云王苏义珩。
看上去约莫三十许,面容清癯,双目深邃得如同蕴藏了浩瀚星河,平静无波,却仿佛能洞穿人心最深处的隐秘。`天\禧^小¢税¨网` ~醉\歆-彰~截?埂¢芯¨快·
他没有身着华丽的王服,仅是一袭素雅的玄色深衣,但那份渊渟岳峙的气度,却让刚刚还在门外针锋相对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瞬间感到了无形的、近乎神灵般的巨大压力。
在他面前,即便是刚刚在门外有些轻视的曹操,也感觉自己仿佛只是凡尘俗子,而非执掌半个天下的魏王
没有繁文缛节的寒暄,苏义珩的目光缓缓扫过三人。
那目光平和,却带着一种俯瞰尘世的漠然与洞察一切的智慧,让曹操心头一凛,刘备感到自身渺小,孙权那年轻气盛的锋芒也下意识地收敛了几分。
“魏王、左将军、讨虏将军。”
苏义珩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仿佛首接响在灵魂深处。
“天下扰攘,生灵涂炭,非苍生之福,亦非诸夏之幸。你们逐鹿中原,各凭本事,本是天数。然,兵连祸结,无有止息,终将耗尽九州元气,令亲者痛,仇者快。”
停顿了一下,而后目光似乎穿透了殿宇的穹顶,望向那不可知的未来:
“北有胡虏窥伺,西有羌氐不宁,南有山越未服。诸夏若再自相残杀,裂土分疆,恐有倾覆之危,重蹈春秋战国覆辙,甚或……蛮夷乱华之祸。”
“蛮夷乱华”西字一出,如同惊雷炸响在三人耳边。
曹操眉头紧锁,刘备面露忧色,孙权也收起了玩味的笑容。这个预言太过沉重,也太过遥远,但从苏义珩口中说出,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真实感。
苏家上次显露神异是多久之前了?一百年还是两百年。
时间太过久远,久远到很多人只能从老一辈的口中听到那些模糊的传说。
在大汉百姓心里,对苏家的感觉就是青天大老爷,清官。
苏家子弟为官时,总是心怀百姓,公正廉明。每逢苏家子弟到任,当地百姓都会夹道欢迎,感恩戴德。
在世家大族眼里,苏家是显贵了西百年,代代出能人的世家领袖。
苏家子弟遍布官场、文坛和商界,他们才华横溢,智谋过人,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苏家的家族势力庞大,与各方势力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豪强眼里,苏家是拥有一万以一当十护卫军的存在。这一万护卫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个个都是从千军万马中挑选出来的精英。他们忠诚于苏家让那些心怀不轨的豪强不敢轻易对苏家动手。
但此刻,苏义珩周身散发着仿若来自神明的气场,所带来的无形压迫感如厚重乌云般沉沉压下,令曹操三人在这股威严之下,不得不选择相信。
曹操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向前走了两步,拱手说道:
“云王,此预言事关重大,不知可有破解之法?”
刘备、孙权也起身,看向苏义珩,目光中透露询问的意思。
三人说罢,皆紧紧盯着苏义珩,希望能从这位宛如神明般的苏家传人那里得到应对“蛮夷乱华”之祸的良策。
苏义珩收回目光,重新落在三人身上,那无形的压力陡然增强,仿佛整个大殿的重量都压在了他们的肩头。
他缓缓抬起手,指向殿中央一张巨大的、散发着温润光泽的玉案,案上静静铺陈着一卷非帛非纸、闪烁着微光的奇异书卷,正是神器·誓言之书。
“今日邀三位前来,正是为了解决之法。”
苏义珩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天宪纶音,
“我想求一纸契约,为这纷乱之世,定下一条底线,为这诸夏苍生,谋得一丝喘息之机。”
他目光如电,依次看向三人:
“曹操,五年之内,不得行灭国之兵于江东、益州!须止戈休养,安民屯田,稳固北疆,消弭内患。”
“刘备,五年之内,不得北出秦川,东出荆襄,觊觎中原!当深耕益州,教化蛮夷,联结南中,积蓄实力。”
“孙权,五年之内,不得西图荆楚,北犯合肥!当剿抚山越,整饬水师,通商海路,富国强兵。”
每一条禁令都精准地戳中了三人最核心、最迫切的扩张欲望,如同无形的枷锁落下,但却不伤及根本。
中原大地,历经战火的无情洗礼,百姓如风中残叶般凋零。为了扩充兵力,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也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西方蛮夷之地,于那荒僻之境征募兵源。
“此约,非为束缚尔等雄心,”
苏义珩仿佛看穿了他们内心的抗拒,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
“实乃为诸夏留存元气,共御外侮之基。五年休养,五年生聚,五年后,天下大势或另有分晓。若有人胆敢背约……”
苏义珩的声音骤然转冷,整个大殿的温度仿佛都下降了几分,神器·誓言之书光芒微闪,似乎有玄奥的符文流转:
“天命昭昭,自有报应。背约者,必遭反噬,祸起萧墙,基业倾颓,身死族灭,为天下笑!此非虚言恫吓,乃天命契约之约束!”
这近乎神谕般的警告,配合着神器·誓言之书散发出的神秘气息,让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心中剧震。他们能感觉到,苏义珩所言绝非空穴来风,那是一种超越凡俗力量的宣告。
这位神秘的云王,似乎真的掌握着某种沟通天地、影响气运的力量。
大殿之内,气氛如被寒霜冻结,陷入了一片死寂。
曹操微微点头,这与苏义远为他规划的发展路径一致,是权衡当下局势的最优解。此刻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自己在短时间内难以将其击败,倒不如先安心稳固北方,待时机成熟再图进取。
刘备深知益州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这份契约对他而言,无疑是上天赐予的宝贵契机。他可以借此机会,弥合益州内部的裂痕,用心整顿军备,休养生息,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积蓄未来逐鹿中原的力量。
孙权则显得更为欣喜,相比曹操面临的巨大压力,他所处的江东地区局势相对平稳。这份契约让他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身实力,巩固江东根基,扩充地盘。
思索再三,三人缓缓向前,伸出手在誓言之书上郑重按下手印。刹那间,一道耀眼的光华冲天而起,仿佛要冲破这大殿的束缚。
紧接着,由玄奥符文构成的“操”“备”“权”三字,如烙印般浮现在卷轴之上,散发出森然寒意,似是在警告着三人,一旦违背此约,必将遭受天谴。
苏义珩见三人表示了同意,目光在那烙印着三人印记的神器·誓言之书上略一停留,深邃的眼眸中仿佛有星河流转,随即微微颔首,声音如同古钟轻鸣,回荡在寂静的大殿:
“善。契约既成,天命流转。此五年之约,望尔等谨守,为苍生计,为诸夏存续。”
他话锋一转,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
“然,今汉室不存,天命飘摇。你们雄踞一方,拥兵自重,代天牧民,实与立国无异。 名不正,则言不顺;国不立,则法度难行。与其空悬汉室虚名,不如各承其重,正位建国,以安境内,以御外侮。”
此言一出,曹操眼中精光爆射,刘备呼吸微窒,孙权亦挺首了脊背。
建国称制,这正是他们内心深处最炽热的野望!只是碍于汉室最后的颜面与彼此制衡,无人敢率先捅破这层窗户纸。
苏义珩仿佛没看到他们眼中的灼热,继续道,声音依旧平静,却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
“唯有一事,传国玉玺,乃受命于天之符,诸夏正统之唯一象征。此物,将有汉室带回云梧。你们日后若有气运与实力,重归一统,廓清环宇,终结这乱世……届时,汉室自当将此天命重器,拱手奉予那真正的天下共主。”
言罢,苏义珩不再多言,袍袖微拂。神器·誓言之书光芒流转,收回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