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目前开封府超过八成的官员位置已是空缺,但这跟他有何关系?
应该逮捕的都已经抓了,应该处置的也都处理了,而且各种罪证也是毫无破绽。
接下来的事,自然不该是他一个皇子去操心的,自有他的父皇与大哥收拾局面。
不过朱棣心中坚定,这次针对开封府的这些官员,一个都不能留。
按照朱橚的看法,他们即便死一百次也不够偿其罪。
而此次前往中都凤阳,朱橚并没有怀着如马皇后所言那种去警示众人的态度。
他是特意找茬去的!
数日之后。
朱棣带着辎重营终于抵达了中都凤阳。
老实说,看到这座所谓的中都时,朱橚觉得十分好笑。
因为在他眼里,这座中都显得极为怪异。
这是以凤阳县为中心构建起来的,从洪武二年起步,在李善长丞相和淮阴侯吴良监督下建造,大约历时三年。
虽然这段时间,大致将宫阙、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和百万仓等主体建筑物给造了出来,但其他配套设施却是几乎没有动静,就连最基本的城墙都没有踪影。
皇城的城墙也只是刚刚着手修建。
倒是公候们的府第异常显眼,一座座豪宅大气宏伟。
看到这些宅邸,朱橚不禁感叹。
这个中都简直是像是后世那些专门供富豪居住的高档社区。
谁会允许普通百姓住在这里呢?
在朱橚看来,这个中都是完全可以不用兴建的。
老爷子的初心是好的,自己荣登大宝成为开国之君后,便想着为故乡的百姓做些事情。
因此决定大力促进凤阳的发展,还将中都定址于此进行建设。
然而遗憾的是,自元朝末年,凤阳就开始连续遭遇灾祸。
当地的居民要么迁移离开,要么投身军旅,大多死于饥饿。
可以说十室九空也不足以形容当时的情景。
为了建设家乡,老爷子也是绞尽脑汁。
看到家乡几乎没人了,便考虑迁徙外地的人来充实人口。
他将四类人迁移到了凤阳。
一类是建筑能工巧匠,这是建造中都不可以缺失的关键力量。
二类是军籍家庭。
三类是江浙地区的富商巨贾。
最后是一批罪犯,派遣他们来做苦力劳动。
老爷子觉得现在有人了,发展故乡想必不成问题了吧。
但是在朱高炽看来,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凤阳根本就不具备作为中都应有的条件。
第一,凤阳地势平坦没有天然的防御屏障,并且没有什么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其缺乏作为一个首都所必需的基础建设资源。
简言之凤阳只是个小地方,若要把小县城建成都城只能强撑而上,投入的成本会极高。
第三,凤阳本地原住民太少,迁移过来的新居民对这里缺乏归属认同感,长时间会产生思乡情结从而激发民乱的可能性很高。
好比那些从浙江迁来的富有之家,在浙江过得很好,被突然迁到千里之外的凤阳,嘴上虽然不敢说什么,心里肯定满是不愿意。
更麻烦的是还不能随便离开凤阳范围,怨言自然难免。
再看凤阳城内,贵族家眷占比巨大,普通民众和平民子弟与这些高门望族的子女混杂在一起居住相处,久而久之免不了会受到欺凌。
但作为晚辈,朱允炆不好评说祖上的功过与否。
反正他本人还没轮到继承大位的时候。
朱允炆刚踏足凤阳城就见当地一众文武官员迎了出来。
他对这个情况并不感到惊讶。
毕竟他在开封所引起的风波,早该传遍京城。
而且凤凰城距离京都又近,官员怎么可能不知晓他的名声在外呢?
在那些官员心目中,他恐怕就是个随时会闯祸的“定时炸弹”
。
所以哪里有敢轻视的道理?
“我等参拜周王殿下千岁大吉。”
望着一群官吏畏惧的眼神,朱允炆微微一笑,说道:
“大家各忙各事,寡人的地方不需要这么多礼。”
话音落下,转身向背后随行的重装步兵营将士招呼道:
“进城区!”
接着上千重装步兵雄壮威风地跟随朱允炆迈进了凤阳城门。
进城之初,身旁一名百夫长便恭敬请教到:
“殿下,下一步去哪里?”
朱允炆含笑沉思片刻,直接回道:
“咱们先去陆亨大人府上转转吧。”
陆亨以侯爵之身份主动投效于他是首位公候,按理他需得考察一番。
既然日后要成大事就必须有可靠的亲信班底相助才行。
陆亨还算有才干,年富力盛并且又是尊贵的身份,既然选择投靠那就没有拒绝的理由。
当然首要前提是人品过关才行。
随后,朱允炆带着部队一路气势非凡前往吉安候陆亨的府邸。
不过当队伍来到陆侯门外时,发现大门早已打开。
一排侯府成员整整齐齐地站立门前,好像早就有准备等候一般。
场面让朱允炆不由怔住了片刻时间。
陆亨的妻妾们连同家人全体跪地叩首高声呼报:“吾等恭迎周王殿下万福千岁。”
一位相貌秀丽的妻子上前引领众人一同行礼。
朱允炆注视这位佳人问道:“你们一直在等待我的到来吗?”
对方点头回答确认了。
我是吉安候的正妻宁氏。
前几天收到侯爷来信,说若是王爷路过凤阳,定要热情招待。
他还让我把家中田契呈给殿下过目,他说自打决定追随殿下那天起,就已准备好接受一切考验。
我们吉安候府从未侵吞百姓一亩良田,也没指使百姓做过任何坏事,更没有参与残害乡绅和士子之事。
殿下若不信,尽管查证。
说着,宁氏双手奉上一个木盒,里面装着所有田契。
朱棣没接,笑了笑:“陆亨果然厉害,人在塞外带兵,凤阳的事却清清楚楚。
这么说,你们对那些事也有所知晓?”
宁氏点头:“知道一些,但不多。
如果殿下想查,我愿意全力配合。”
“本王此行并非为了调查,只是顺便拜访而已。”
朱棣摆手,“田契就收回去吧,没必要看了。”
宁氏摇头坚持:“老爷嘱咐过,一定得让王爷亲眼看过才放心。”
朱棣摇摇头:“既然你们不怕得罪人,本王自然相信。
收起来吧。
把你们知道的事详细说说即可。”
宁氏只能答应:“我知道的都会全告诉殿下。”
她顿了顿,又说:“在那之前,能否请殿下答应件小事?”
朱楠皱眉:“你还跟本王谈条件?”
“殿下误会了,这事跟方才说的无干。”
她回头招呼身后两人,“欣儿、贤儿,过来。”
两个孩子上前,一个是十三岁的姑娘陆欣儿,一个是十一二岁的男孩陆贤。
宁氏指着女孩说:“这是我女儿欣儿,希望能在殿下身边侍奉左右。
不要求名分,只求殿下能善待于她,将来有个归宿便好。”
接着又指男孩:“这是我儿陆贤,老爷想让他追随殿下效命。”
朱棣听了立刻明白了陆亨的心意——这是把儿女都送过来表忠心啊!这下自己这个访友之旅,倒成招贤纳婿了。
不过看陆亨如此诚意,要是再拒绝反倒显得矫情了。
“好吧,他们我收下了。
放心,无论将来如何,本王都不会亏待他们。”
宁氏这才彻底安心:“多谢殿下大恩!”
街头上,朱楠与道衍和尚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身后跟着新收的小向导陆贤。
辎重营将士已被安排住进了吉安候府。
朱棣打算趁此机会好好转转中都,看看如今凤阳成了什么样。
站在街上看着人群往来,朱棣心中思忖:这中都凤阳虽贵为国都,繁华程度却远不如开封。
虽然人来人往看似热闹,但人数明显少了许多。
就算是在街上走动的小商贩,也显然比开封来得稀少。
关键的是,中都的百姓看起来生活确实还算优渥。
从他们的穿着来看,连一件打补丁的衣服都没见到。
而且,每个人都似乎有些余钱,在街道两旁的店铺里,顾客和商家交易络绎不绝。
但朱糖很快想明白了:这里是中都啊,住在这里的人不是浙江的大富人家就是朝廷中的显贵之流。
同样,明朝初期的手工艺者和军户的日子也过得不错,几乎都能算得上小康之家。
这时,朱棉不由感慨一句:"这中都还真是贫民不多呀!"
道衍和尚听后偏过头看了一眼朱棣,合十双手:"阿弥陀佛,佛陀曾说,所有外在形象皆为幻象。
若能看透这些形相虚幻不实,便能真正见到如来的真相。”
朱楠听到这话愣了下:”
怎么这时候说佛家言语了?”
他对佛法了解并不深,不禁问:"和尚,你刚才那句话到底啥意思?”
道衍和尚却笑着不作答,保持沉默,没有解释的意思。
朱楠瞟了一眼这位僧人,见他摆出一副神秘莫测的表情,无奈道:"你们出家人都这么爱装腔作势吗?”
道衍和尚神色一滞:"贫僧……”
"别再装深沉啦,明明白白说出来吧。
我还真不了解那些自封为得道高僧的人怎么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