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赢粮景从
这是一场近乎于直播的抗洪救灾。`二_八`看~书?网¨ ?耕/薪~最*快`
身为国内战场上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沈复兴亲自背着沙包加固河堤,以近乎威胁的口吻警告日寇勿谓言之不预。
麾下,虎贲放下武器参与抗洪抢险。
治下,数万百姓自带粮食工具日夜奋战。
【三杀令】更是让后方的官员恨之入骨!
救援不力者,杀!
推诿不前者,杀!
擅离职守者,杀!
三道命令,三具尸体,沈复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
【万众一心】、【人在堤在】、【国难时刻见忠诚】
而全国各地纷纷响应通电支援豫北抗洪的行为,更是让所有人看到了民国26年在淞沪才展示过的民族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以前大家都只是喊一喊救灾的口号,然后象征性发一些救灾粮,然后杀两个贪污的替死鬼就完事了。
现在呢,有了沈复兴这样的表率,各地百姓自然看在眼里。
如果不是波兰亡国的新闻冲上了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恐怕这件事情还会被议论很久。
十月五日
漳河洪水水位下降,税警总团组织行舟坐沉于决堤处,洪区水位进一步下降。
这一日老王统计救援百姓数量逾万,另有数万灾民避入安阳等地,但总数也不过3万余人,预计因洪水死亡人数无法估算。
十月六日
波兰在巴黎成立流亡政府,莫斯科与柏林均宣告战争结束。
此役历时36天,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联红军俘虏21.7万人,逃亡10万人。
看着双方公布的数字,委员长只感觉一阵后怕,如果苏德日三国联盟,他不知道自己加入英美法之后是否还能坚持下来。咸鱼墈书罔 埂辛嶵筷
但此时对于政治极为敏感的委员长还没有做出苏德必有一战的判断,而是在一夜思考后,坚定了苏日必有一战的想法。
不过现在,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是:国联要举行投票,将莫斯科踢出国联。
如何投票,成为了弱国在这个时期最为艰难的决定。
十月七日
安阳上报,累计接收灾民逾5万,请求驻军维稳。
也是同日,漳河南岸溃堤合拢,洪水进一步退去。
沈复兴借机成立【大名生产建设团】,重庆行政署当天直接批复,中间甚至没有人提出疑义。
十月八日
豫东驻军伪14、15师3000余人叛逃,带着武器向税警2团投降。
豫东民权、睢县爆发起义,2个营的伪军与当地游击队驱逐伪日官员,向税警2团投降。
驻守宁陵的日寇第12中队主动撤出,退居商丘。
至此,民权、睢县、宁陵三县光复,12万百姓重回祖国怀抱。
同日,长沙战役结束,第九战区大获全胜,日寇退出战役发起后占领区,回归原有战线。
也是在这一日,【大名生产建设团】完成报名,最终筛选出精壮。
十月九日
【大名生产建设团】与6万余百姓重回大名,开始清淤复产。
税警6团北出安阳,税警5团北出范县。
两军以左右护卫之势,保护【大名生产建设团】与百姓重建家园。
至此,轰轰烈烈的豫北抗灾工作进入平稳期。
各路农业、水利专家陆续从云南带着学生赶来,这种有补贴、有经费的课外实践,可不是在云南的课堂上对着书本做题目那么简单。\第¢一,看-书`网′ _已\发\布~最`新.章?节,
张教授与施教授更是将这次【课外实践】当做这些学生的毕业课题。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们所学的知识,就是要为这个国家服务的!”
十月十日清晨
兰封营、郑县营、开封营等部队完成抗洪抢险任务后整军回师。
原本按照沈复兴的意思,部队早些起来,悄悄离开就是了。
千万不要扰民。
可没想到,不知道哪个傻缺,竟然将部队的行踪泄露了。
内黄城外抗洪营地的官兵们才整队结束,外面已经是人山人海。
居住在卫河边上的十数万百姓自发赶来,站在道路两边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送行。
沈复兴还好,梗着脖子硬撑着没有任何表情。
但从没见过这阵仗的士兵们傻眼了,不光是他们,就连军官们也都傻眼了。
放眼望去,道路两边挤满了送行的百姓。
这可不是出征时来送行的父母、家人,而是素未谋面的老百姓。
看着他们手中拿着鸡蛋,土豆,玉米,甚至有年纪大的老人竟然直接跪下,向着正在行军的士兵们磕头。
这下可给沈复兴吓得不行,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可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只见打马走在最前面的沈复兴当即翻身下马,冲到老人身边将他拉起来。
“老人家,这是民国了,不是清朝,不流行下跪了。”
老人看着将他扶起的身影,他自然认得,大门上贴着呢,沈复兴啊!
“哎哟,青天大老爷!”
说着,老人又要跪下去。
这一跪,四周送行的百姓竟然也跟着跪下。
这沈复兴怎么受得起?
古稀老人一跪,这可是要折寿的!
沈复兴“咚”一声双膝着地,也跟着跪下:“老人家,您这就折煞我了,赶紧起来!”
!!!
沈复兴这一跪,直接将所有人整不会了。
士兵们看着沈总团长跪下了,犹豫着自己是不是也要跪下,而百姓们看着沈复兴跪下了,自己跪着好像不太合适,但站起来好像更不合适。
一时间,两边你跪你的,我跪我的。
竟然陆陆续续互相跪了下来,军民的心至此彻底融为一体。
毕竟沈复兴可说不出“饿死了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这种混账话。
随军的回师的记者将这震撼的一幕拍了下来,成为民国28年最震撼人心的画面。
当《大公报》记者按下快门时,他并不知道这张名为《跪别》的照片将引发怎样的风暴。
画面上白发苍苍的老农与身着军服的沈复兴相对而跪,身后是绵延数里的军民跪别场景,远处“国难时刻见忠诚“的旗帜迎着旭日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而最后老百姓们蜂拥而上,将手中的玉米、土豆、草鞋等他们能拿的出的东西一股脑塞进年轻士兵们的手中时,所有人再次被震撼了。
白远樵更是呆若木鸡:“当年,先总理北伐也没有这样的场面啊。”
贾幼慧惊得嘴巴都合不拢:“没听说过有人被箪食壶浆淹没的啊,历史书上没记过这场景啊。”
只有老王,低着头、擎着泪,呢喃低语:“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他们殊不知,这些对沈复兴来说,只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而已。
“王博啊,记得今年卫河南岸百姓救灾有功,赋税就免了,漳河以南地区,我把【大名生产建设团】交给你了,什么时候能正常耕种,什么时候再收税。”
说完这些,沈复兴准备带着又是感动又是懵圈的士兵赶紧回去休整。
毕竟这次抗洪没带武器,要这时候全军武器齐整,怕是沈复兴要他们回师打重庆,只要老百姓站在身后,怕是他们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可他看着这些早已泪流满面的士兵们,沈复兴抹了把脸,突然扯开嗓子吼道:“全体都有,向左向右转,敬礼!“
刷的一声,上万条手臂齐刷刷举起,这些个在战场上面对枪林弹雨都不曾退缩的汉子,此刻却因为百姓塞来的一个熟鸡蛋、几个土豆而浑身发抖。
当队伍终于穿过人群继续前进时,沈复兴发现每个士兵的背包都鼓鼓囊囊,里面塞满了百姓硬塞的土豆、玉米、鞋垫,甚至还有绣着“平安“二字的荷包。
“记得给钱!”沈复兴对着王博说了最后一句,便打马离开。
行至半路,沈复兴就看到了急匆匆追上自己的通信兵。
“报告!重庆急电!”
沈复兴接过电文,眉头渐渐皱起,骑马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干脆打马来到路旁。
老王见状便凑上来看了一眼,顿时也是倒吸一口凉气:“这国联要表决开除莫斯科?委员长问你该怎么办?这.”
沈复兴摇了摇头,他问老王:“北面有多久没送来军援了,我记得还欠我们50辆坦克的吧?”
老王摸了摸下巴回忆道:“好像.5月份,哦不,6月份诺门坎开打之后,军需那边就说要等待生产的时间,这都10月了,连子弹都没运过来一颗,以前每个月都有好几辆专列的。”
“有没有可能被西北那边截胡了?”
老王摇头:“不可能,这胡宗南过去不就是为了监督物资运输么?哪怕要截留,总是要运往重庆的,不经过我们可做不到。”
沈复兴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看来,这莫斯科的援助是彻底断了,罢了,还是回重庆一趟,小嘟宝也该想爸爸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