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大唐:从李世民远亲到肉身成圣 > 第71章 授业

第71章 授业

自那日起,李明等人便在秦国公府安顿下来。

这座朱门高墙的府邸,不仅成了乱世中庇护他们的港湾,更似一方淬炼锋芒的熔炉。

在这里,他们将褪去稚嫩,日渐锋芒毕露。

长孙待他们,当真视如己出。

晨起时,她亲自为孩子们挑选合身的锦袍,夜读时,她命人在书房多添两盏明灯。

每至节气,她总要查看孩子们的鞋袜是否合脚,衣衫是否合时。

那温柔如三月春风的目光,总能在第一时间察觉谁消瘦了半分,谁又长高了一寸。

不过月余光景,孩子们的变化己肉眼可见。

原本嶙峋的骨架渐渐覆上匀称的肌肉,蜡黄的面色透出健康的红晕,不仅个头蹿高了半头,连曾经干枯如草的头发,如今也泛着绸缎般的光泽。

但长孙的慈爱绝非溺爱。

她比谁都清楚,陇西李氏如今己成参天大树,地位今非昔比。

李氏的未来也需要更加全面的人才,而并非只会拼杀的武夫。

于是,长孙特意聘请了长安城里各种有名望的先生来教导他们课业。

这些先生不仅有精通经史子集的硕儒,还有擅长琴棋书画的才子,更有熟知礼仪的官员。

他们被按照世家望族子弟的严格标准培育。

李明他们开始了每日痛,并快乐的生活。

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

长孙伺候完李世民去上朝之后,就带着丫鬟们捧着早饭来到他们的院子。

她心满意足的看着刚练完晨功的孩子们,吃的饱饱的,精神抖擞的走进学堂。

上午是读书时间,听到学堂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站在学堂外面的长孙脸上就挂着淡淡的笑意,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给予他们鼓励。

没有人敢不认真苦读,就连一看见书就脑仁疼的李明,都不得不强打精神听讲。

只因为这位先生有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房乔,房玄龄。

青史留名,房谋杜断中以善谋为名,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

后人赞为“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说起唐代贤相必然第一个便会想到的房玄龄。

房玄龄是个三十多岁的文士,身形瘦长,眉修唇薄,留着三缕长髯,面容清癯。

出身山东世家的他,举止优雅,谈吐得体,儒雅谦和,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笑意。

房玄龄作为最早跟随李世民的班底,于渭北时便孤身投靠。

他腹有锦绣,足智多谋,又有秀才的身份,所以立刻便为李世民引为知己,大加重用。

(秀才,取有秀异之才可为士者之意,在隋朝年间是科第最高的等级,相当于后来的进士。

隋朝时首创科举制,三十多年国祚中一共才在全国选拔出了十来位秀才。

从唐武德至贞观的三十多年中,每年仅有一,二人得中。比后来明清时代的中“三甲”还难。

房玄龄能在隋朝时便高中秀才,其实力可想而知。)

作为李世民最得力的左右手,现任记事参军的房玄龄每日要处理海量的军书奏章,还要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能在百忙之中,每日抽出一个时辰来教导李明他们,完全是看在长孙亲自说请的面子上。

上午的课业将要结束时,长孙才会悄悄离开。

带着李三通就开始了忙碌。

他们翻遍了各种古籍,上到宫廷秘典,下到民间偏方。

只要是看到记载对于养身健体,滋补元气方面有用的菜肴,她都会小心的记录下来。

和御医讨论过其中的可行性后,就会嘱咐李三通,让伙房换着花样的做。

当孩子们狼吞虎咽的大口吞咽,长孙的脸就会挂着满足的笑意。

可当食物味道不好,孩子们一脸愁苦的时候,长孙就会秀眉微蹙,继续与御医和李三通寻找新的食谱。

午膳过后,下午是授业时间。

孩子们根据性别分成两拨,学习不同的课业。

女娃们要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还要学习算术和管账,为以后嫁为人妇,执掌家宅做准备。

男娃们学的东西就更多了,除了这些都要略有涉猎之外,还要加上骑马,射箭,拳术,以及兵法。

当然,有时候李世民忙完了公务,也会亲自抽身教导。

不过他毕竟事务繁忙,抽不出那么多精力教导每一个人。

当他得知,孩子们的武艺,刀法,军阵都是李明一手训练出来以后。

他立刻做出决定,亲自指点李明,然后让他再传授给其他人。

李世民作为马上皇帝,不仅武艺高强,弓马娴熟,而且一手连珠箭术更是拿手绝技。

他可以在疾驰的奔马上,张弓控弦,一手三箭,连珠般发射,以一息三箭的超快频率箭箭中靶。

如此神射,把李明都看呆了。

就李世民的这手绝技,在史书上都并不能以箭术称雄。

可想而之那些青史上留名的神射手,又该是怎样神乎其神的箭术。

不过教导李明,那是绰绰有余了。

别看李明又会飞刀,又会拳脚,还会练兵。

可对于射箭,那真是一窍不通。

因为他前世根本没接触过。

相比弓箭来说,操作方便,可以拆卸,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的军用弩,他倒是用得不错。

枪法也还凑合,称不得神枪手,但是也能达到特战队伍合格突击手的水平。

可现代战争中,弓的出场机会实在不大,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

己经慢慢退出了战争舞台,逐渐变为运动,健身,狩猎等作用。

不过在冷兵器时代,弓还是战争中的王者。

所谓大将军不怕千军,就怕寸铁。

寸铁,指的就是弓来说的,就是箭簇。

弓和弩作为古代冷兵器战争中的应用最多的单兵远程武器,孰强孰弱真不好评判。

弩的优势是操作便捷,简单省力,射程远,威力强。

基本一个新兵训练十来天就能上战场,发挥出弩的威力。

当然劣势也有,携带不便,准度不高,零件易损,射速慢,不适合马上使用等缺点。一般作为防守伏击武器来使用。

弓的优势是轻便,射速快,准度高,搭配各种类型的箭头,战法灵活多变,马上步下皆可使用。

缺点就是训练难度大,时间长,培养一个合格的箭手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

根据记载培养一个优秀的英格兰长弓手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不懈练习,甚至练到脊椎变形。

另外就是过程繁琐,造价高昂。一张好弓,制作起来往往需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

对士卒体能的补充和训练也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撑。

当然呢,真正的射手,可不是游戏里那种一旦被贴身近战就成了软脚虾的货色。

你想,天天拉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力的弓,那臂力,体力能差得了吗?

冷兵器战争,除了拼武器装备之外,就是拼的一副好身板。

战无不胜,灭国无数的大唐府兵,弓箭配比高达七成。

《唐六典》记载,唐军士卒装备,弓一,矢三十,胡禄(箭囊),横刀,槊,甲。

简单来说,弩属于下限高,上限低。

而弓正相反,上限高,下限低。

不过对于古代将门来说,想要驰骋疆场,弓箭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学习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