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的蓝光渐渐消失,李明沉思片刻,将它小心放回隔离容器。
"晶体对设计方案的共鸣反应,证实了我们的方向。"
量构投影出工作日程表,"依照计划,今天开始地下入口扩建工程。"
李明拿起工具箱,"地下基地将是我们抵御大融合的关键。先扩建入口,再逐层向下。"
清晨,地下通道入口处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
地质扫描仪显示出完整的地层结构图,李明在全息投影上标记了六个关键支撑点。
"每个支撑点需要双层结构,外层承重,内层防护。"
量构实时计算着材料用量,"按照这个方案,入口通道宽度可增加至3.6米,足够大型设备通行。"
李明开始在第一个支撑点安装钢筋混凝土支柱,手工进行操作显然效率太低。
"如果继续这样,仅入口扩建就需要两周时间。"
量构提出建议,"可以设计一种自动挖掘设备,同时处理挖掘和支撑工作。"
这个想法让李明眼前一亮。
回到工作站,李明迅速绘制出初步设计图。他参考了经典的盾构机原理,但体积大幅缩小,适应窄小的地下通道。
"关键是钻头材质,普通金属无法承受长时间高强度作业。"
量构调出材料数据库,"目前储备的特种合金可用于制造钻头,但数量有限。"
李明思考片刻,目光落在隔离容器中的晶体上。
"晶体不仅是数据载体,也可能是能源源泉。"
李明将一枚小型晶体安装在临时制作的能量转换器上,尝试激活它的能量释放功能。
起初毫无反应,首到他调整到特定频率,晶体边缘突然泛起微弱蓝光。
能量读数开始攀升,稳定在一个惊人的水平。
"这一枚小晶体的能量输出相当于十块高密度电池组!"
用这种高效能源,自动挖掘机的设计方案彻底改变。
三天后,第一台原型机完成。
它形似一只金属甲虫,前端是螺旋状钻头,中部装有晶体能源舱,后端带有自动喷射支撑材料的装置。
李明启动了测试程序,挖掘机钻头缓缓旋转,速度逐渐提升。
"功率控制在60%,避免引发地层不稳。"
挖掘机沿着预设路径前进,每挖进30厘米就自动喷射一层快速固化的支撑材料。
效率令人惊叹,一小时内完成了原计划三天的工作量。
地下通道逐渐成形,宽敞明亮。
量构监测着地层状况,"地下第一层扩建完成度47%,预计三天内可全部完工。"
李明检查着通道墙壁,"支撑结构坚固,但我担心深层会有意外。"
他的担忧很快变成现实。
第二天,挖掘机到达一处地质交界面,地层突然松动。
警报声响起,量构紧急提醒,"检测到微震,通道B区稳定性下降!"
李明迅速切断挖掘机动力,但己经迟了。
一阵闷响后,B区顶部塌陷,大量碎石涌入通道。
"封锁C区入口,防止连锁反应!"
李明启动应急支撑系统,同时调整挖掘机模式从钻探转为清理。
量构计算着影响范围,"坍塌面积约12平方米,深度40厘米,未造成结构性破坏。"
李明松了口气,随即投入清理工作。
挖掘机小心翼翼地移除碎石,李明亲自监督每一步操作。
意外发生在清理工作即将完成时。
挖掘机铲斗刮过一块特别坚硬的物体,发出金属撞击声。
李明立即停下机器,亲自查看。
"量构,这不是普通岩石。"
他小心拂去周围的碎屑,露出一个光滑的金属表面。
量构扫描结果显示,"金属成分不明,硬度超出量表上限,表面有微量能量反应。"
随着更多碎石被清理,李明发现这是一个嵌入岩壁的门状结构。
"这是一个被掩埋的侧室入口!"
门边缘有精密的接缝,几乎与岩石融为一体,若非塌方,很难被发现。
李明用手电照亮门面,发现上面刻有复杂的符号图案,与之前控制台上的符号极为相似。
"这是前代文明的建筑,被掩埋了不知多久。"
门没有明显的开启机制,表面光滑无比。
量构分析着符号,"似乎是某种封印系统,可能需要特定方式激活。"
李明将手中的晶体靠近门面,没有反应。
他调整晶体的方向,尝试不同角度,突然门面的符号亮起微光。
"能量共鸣反应,门在回应晶体!"
符号逐一亮起,形成一条光路,最终汇聚到门中央的六边形图案上。
一声轻微的嗡鸣后,门缝处亮起蓝线。
李明屏住呼吸,轻轻推动门面。
出乎意料,门纹丝不动。
"也许需要更精确的能量输入。"
李明返回工作站,调整晶体能量转换器,尝试模拟门上符号的频率模式。
二十多次尝试后,他找到了可能的匹配频率。
再次来到侧室门前,李明将调整后的转换器贴近中央图案。
能量脉冲传入,门上符号全部点亮,随后整扇门缓缓陷入岩壁,露出一个狭小的空间。
侧室内空无一物,只有中央台座上放置着一个金属容器。
容器约莫足球大小,表面光滑如镜,没有任何接缝或开口。
"太不可思议了,完美保存的前代文明物品。"
量构提醒道,"容器表面有能量屏蔽层,内部情况无法扫描。"
李明小心接近,发现容器底部与台座相连,似乎是一体设计。
"需要找到分离方法,才能带回研究。"
他仔细观察台座,发现边缘有三个凹槽,形状与晶体模块极为相似。
"这是钥匙孔,需要特定晶体才能解锁。"
李明取出随身携带的三枚不同形状晶体,逐一尝试。
第二枚晶体放入凹槽时,台座发出微弱震动。
"找到匹配的了!"
他依次放入其他两枚晶体,但没有进一步反应。
"缺少关键组件,可能需要特定的第三枚晶体。"
李明决定先记录容器和台座的详细数据,回去分析后再做决定。
正当他准备离开时,侧室门突然闪烁,似乎即将关闭。
"必须带走容器!"
情急之下,李明用多功能工具切割台座与容器的连接处。
出乎意料,容器轻易分离,似乎原本就设计为可移动。
抱着沉甸甸的金属容器,李明刚冲出侧室,门便无声关闭,再次与岩壁融为一体。
量构检测结果显示,"容器表面有防护封印,与控制台技术相似,可能存储着重要信息或物品。"
李明将容器放在工作台上,仔细端详它神秘的表面。
"无论里面是什么,它都是前代文明刻意保存的重要物品。"
他轻轻抚过容器表面的符文,思考着如何安全开启这个来自过去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