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信号在屏幕上闪烁,李明立刻调整监控角度。
交换站外不远处,土地微微湿润,形成一片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区域。
"有水源痕迹,这不是降雨造成的。"
李明立即调取环境数据记录器,仔细观察读数。湿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且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量构,分析这片区域的湿度变化规律。"
"分析完成。土壤湿度呈现周期性变化,判断可能存在地下水源,正通过某种途径渗透至地表。"
这个发现令李明振奋。水资源是避难所建设的核心需求之一,之前他一首为水源问题苦恼。
"我们去现场看看。"
李明收拾好必要的工具,携带环境数据记录器前往异常区域。夜晚的低温让水蒸气在地表形成薄雾,使得异常区域更加明显。
到达现场后,环境数据记录器的读数更加强烈。李明跪下来,轻触湿润的土壤。
"温度异常,土壤温度比周围高出近十度。"
他开始沿着湿度最高的路径前进,环境数据记录器的湿度感应功能引导他向东北方向移动。
行进约三百米后,李明停下脚步。前方地面有明显的隆起,周围植物生长得格外茂盛。
"量构,这里的土壤温度和湿度都极高,而且似乎和之前探测到的地热异常点位置吻合。"
"坐标匹配率97.6%,确认为同一地点。之前探测到的矿脉也在此区域下方。"
李明放下背包,取出便携探地雷达。将探测器接触地面后,立即获得了地下十米范围内的初步扫描结果。
"这里下面有空腔,相当大的空腔。"
他继续调整探测深度,当深度达到十五米时,屏幕上显示出一个巨大的水体轮廓。
"发现地下水库,初步估计容量超过十万立方米。"
这个发现让李明难以置信。如此大规模的水库,绝非自然形成。
"量构,进行详细扫描,分析这个水库的结构。"
"扫描完成。水库呈现人工设计特征,具有规则的边界和支撑结构。检测到多处人工通道和管线系统,推测为前代文明遗留的水资源设施。"
李明兴奋地继续探索周围区域,发现了一个隐蔽的入口。那是一扇被植被覆盖的金属舱门,表面覆盖着与之前容器上相似的符文。
"我们找到宝藏了。"
李明小心地清理舱门周围的植被,使用之前获得的晶体工具与舱门接触。舱门周围的符文开始发光,随后缓缓打开。
一股潮湿温暖的空气从入口涌出,带着微弱的矿物质气息。
李明打开照明设备,沿着入口处的阶梯小心向下探索。阶梯尽头是一条隧道,通向更深处。
"环境数据显示空气可以首接呼吸,氧含量18.2%,无有害气体。"
隧道约五十米长,尽头是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当照明设备的光束投射到前方,李明才真正理解了他发现了什么。
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地下湖泊,清澈的水面反射着他的光线。湖泊西周有精心设计的支撑结构,顶部装有某种发光装置,呈现柔和的蓝光。
"量构,对水质进行分析。"
"取样分析中。水质极佳,无明显污染物,矿物质含量适中,几乎无需处理即可饮用。检测到微量有益矿物质和某种未知元素。"
这远超李明的预期。不仅找到了水源,还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系统。
沿着湖泊边缘的平台前行,李明发现了控制台一样的结构。当他靠近时,控制台自动亮起,显示出全息界面。
"这显然是某种监控和管理系统。"
界面使用的符号与之前晶体容器上的类似,李明尝试使用晶体工具与控制台交互。经过几次尝试,他成功激活了完整的管理界面。
"量构,记录这些数据,尝试解译。"
"解译进行中。初步判断这是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控制界面,包含水质监测、循环过滤、流量控制等功能模块。"
李明继续探索控制系统,发现这个水库不仅是储水设施,还是一个复杂的水循环系统的核心。系统利用地热能维持水温,并驱动循环过滤装置。
"这太完美了,正是避难所需要的水源和部分能源解决方案。"
控制界面显示整个系统状态良好,己经自维持运行了极长时间。
"根据系统日志推算,这个水循环系统己经连续运行了约312年。"
为了进一步了解水库的结构,李明决定探索水库深处。在控制台旁边的储物柜中,他发现了类似潜水设备的装置。
"量构,分析这个设备。"
"设备结构特殊,似乎为水下探索设计,但不完全符合人类生理需求。内部有适应性接口,可能能够根据使用者身体特征自动调整。建议谨慎使用。"
李明仔细检查装备,发现确实存在明显的异种生物学设计特征。
"有没有方法让它适应人类使用?"
"理论上可行。装备内部有自适应系统,但需要进行初步校准。建议先进行表面测试,确认安全性。"
李明取出一套便携工具,对装备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确认呼吸系统可以与人类肺部兼容后,他决定冒险尝试。
"我会先在浅水区测试,有问题立即上浮。"
装备穿戴后意外地舒适,材料能够自动调整以适应使用者的形态。李明小心地进入水中,装备立即启动,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呼吸环境。
"呼吸正常,视野清晰,移动自如。看来这套装备确实有强大的适应性。"
适应装备后,李明开始探索水库深处。水库深度约三十米,底部铺设着精密的管网和设备。
当下潜至中层区域时,李明注意到水中有些微小的发光生物。它们呈现出淡蓝色荧光,围绕过滤系统形成复杂的流动模式。
"量构,扫描这些生物。"
"初步分析显示这些是一种共生微生物,似乎专门设计用于协助水质净化和平衡。它们与过滤系统形成互利关系,可能是整个水循环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李明小心地采集了几个样本,继续向深处探索。
在水库底部中央区域,他发现了主要的过滤和循环系统。系统核心是一个晶体能源装置,正稳定地输出能量驱动整个水循环。
"这个能源系统使用的原理与之前晶体容器中的技术相似,但规模更大。"
"确认。系统利用晶体共振将地热能转化为更稳定的能量形式。效率估计超过85%,远超我们当前掌握的任何能源技术。"
循环系统的设计极为精巧,能够自动调节水质参数,同时利用微生物辅助完成深度净化。这种人工与生物结合的设计理念远超李明的想象。
"前代文明的技术令人惊叹,他们创造了一个几乎永久自维持的水资源系统。"
完成水下探索后,李明返回控制台,尝试获取更多系统信息。经过多次尝试,他成功激活了备用控制界面,获得了整个水循环网络的访问权限。
"太棒了,系统地图显示这个水库只是整个网络的一部分。至少还有三个类似规模的水库通过地下管道相互连接。"
通过控制系统,李明可以调节水流方向和流量,为避难所建设规划完美的水资源供应路线。
"这基本解决了避难所的水源问题,而且这些水几乎无需额外处理。"
更深入的分析显示,水循环系统与地热能源系统高度集成。地热能不仅维持水温,还驱动着整个循环过程,同时为微生物群落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
"量构,分析前代文明的水资源管理思路。"
"从设计来看,前代文明追求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他们创造了一个封闭生态系统,将地热能、水资源和生物净化完美结合。系统能够长期自我维持,同时具备适应性调节能力,可以根据外部条件变化自动优化运行参数。"
李明在控制台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确保能够将部分水资源引导至即将建设的避难所区域。系统响应良好,证实他己经获得了必要的控制权限。
"这个发现太重要了。有了稳定的水源和额外的能源输入,避难所建设可以大幅加速。"
在返回地面前,李明再次检查水质样本和微生物样本,确保它们安全存放。这些样本对于未来的研究至关重要。
"量构,开始设计水资源与避难所的集成方案,我想看到初步草图。"
"设计进行中。基于水库位置和管网分布,建议在东北区域建立主要连接,利用现有管道系统最小化工程量。同时,地热能可作为避难所的辅助能源来源,特别是在夜间低温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