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李明在能源中心周围设置了额外的监测装置。
"量构,校准所有传感器,我要捕捉矿食者的每一个反应细节。"
监控屏幕上显示着整个能源中心的三维视图,每个角落都被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覆盖。
"监测网络己激活,可同时记录能量波动和生物反应数据。"
李明调整了几个储能单元的输出参数,创造出变化的能量模式。
"设置三种不同的波形,每西小时切换一次,看看它们是否对特定模式更敏感。"
他走向中央控制台,启动了自动记录系统。
"现在等待观察结果。"
中午刚过,第一只矿食者就出现在监控范围内。
"记录开始,这是波形A的第三小时。"
李明盯着屏幕,观察着矿食者的每一个动作。
它沿着特定路线接近能源中心,每隔几米就停下来,前肢触地,似乎在确认什么。
"行为模式显示明确的三段式反应:趋近、感知、反应。"
量构实时分析着数据。
"趋近阶段沿着能量梯度最陡的路径,感知阶段会停顿并发出微弱震动,反应阶段则根据感知结果调整行进方向和速度。"
李明点头。
"如果它真能感知能量,那么应该能分辨出不同波形的变化。"
西小时后,系统自动切换到波形B。
变化发生得很快,正在入口处探索的矿食者突然停下动作,身体微微震颤,然后迅速后退了几步。
"它感觉到了!当波形变化时,它立刻做出了反应。"
李明兴奋地记录着这一发现。
几分钟后,矿食者小心地重新接近,姿态更加谨慎。它在入口处停留了更长时间,发出的震动也更加复杂。
"量构,对比矿食者的震动和我们的波形。"
分析结果很快出现。
"震动频率与波形B的基础频率有87%的匹配度,但包含微妙变化,像是在尝试调整以达到更高匹配度。"
李明思考着这个发现。
"它不仅能感知,还在尝试模仿或回应我们的能量模式。"
到了晚上,监控系统捕捉到三只不同大小的矿食者同时接近能源中心。
"它们形成了某种协作模式,按照大小排列,保持特定距离。"
最小的一只走在最前面,中等大小的两只则保持警戒,形成三角形阵型。
"波形C正在启动,记录它们的反应。"
波形C是三种模式中最复杂的,包含多个频率叠加和规律性变化。
矿食者们停在原地,似乎在分析这个新模式。最小的那只突然发出一系列快速震动,然后缓慢接近。
"它们在相互通信,可能在商讨如何应对新模式。"
李明决定进行主动实验。
"量构,准备移动屏障,我想创造一个观察窗口,但保持安全防护。"
五台移动屏障被激活,缓慢移动到预定位置,形成一个开放但受控的通道,引导矿食者进入特定观察区。
"屏障就位,启动友好信号发射。"
低频声波从屏障上的发射器传出,模拟之前成功的友好交流模式。
矿食者们谨慎地检查这个新安排,最终,最小的那只决定沿着通道前进,进入观察区。
"太好了,记录所有数据。"
李明调整能源单元,将特定波形定向投射到观察区,创造可控的实验环境。
"波形D启动,这是基于晶体自然谐振频率的简化模式。"
效果超出预期。
小型矿食者立即对波形D产生强烈反应,身体姿态变得放松,前肢不再保持防御位置,甚至主动接近能量源头。
"惊人发现,它对晶体频率的反应远强于其他人工波形。"
李明迅速调整参数。
"波形E启动,纯净的单一频率,没有晶体特征。"
矿食者的兴趣明显降低,姿态重新变得警惕,慢慢后退。
"切换回波形D。"
兴趣立即恢复,矿食者再次接近,甚至发出节奏性震动,模仿波形的频率。
"这确认了我们的猜测,它们特别对晶体能量敏感。"
李明继续测试不同频率和强度,绘制出完整的"反应谱",记录矿食者对每种能量模式的反应程度。
结果清晰地显示,矿食者对晶体能量有特殊感应,尤其是特定频率范围内的波动。
"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被能源中心吸引,晶体核心正是关键。"
更让李明惊讶的是,当他连续播放特定模式时,矿食者开始产生复杂的回应震动,精确模仿能量波形的节奏和变化。
"它们不仅感知,还能与能量建立共鸣关系。"
量构分析着积累的数据。
"根据所有观察结果,提出一个理论假说:矿食者可能是生物与机械的混合体,具有类似共振电路的结构,能够感知、吸收和反馈特定频率的能量。"
李明点头同意。
"这符合我们的发现。它们的半机械结构、对能量的敏感度、甚至它们与前代文明遗迹的关联,都支持这一理论。"
量构继续推测。
"考虑到这颗行星的大融合现象,这种混合生物可能原本是前代文明的某种辅助工具或造物,但大融合的能量波动加速了它们的演化,使它们获得了更高的智能和自主性。"
李明思考着这一可能性。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找到了与它们沟通的新途径。"
他开始设计新的实验。
"如果能量能影响它们的行为,那么特定模式是否能产生可预测的反应?"
李明设计了一系列波形,每个都针对不同的行为假设。
"波形F设计用于测试平静反应,G用于测试警觉,H用于测试离开行为。"
测试结果令人振奋。
波形F确实产生了平静反应,矿食者在这种模式下变得更加放松,甚至允许李明通过屏障更靠近它。
"这太神奇了,特定的能量脉冲确实能让它们表现得温顺。"
李明小心地记录每个成功模式的参数。
"这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找到一种与矿食者和平共处的方式,甚至可能建立某种合作关系。"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李明扩大了实验范围,邀请更多矿食者参与测试。不同大小和年龄的个体对能量模式的反应略有不同,但基本模式保持一致。
"小型个体反应最强烈,中型个体更加谨慎,大型个体则最为警惕,需要更长时间建立信任。"
李明逐渐完善了能量共鸣技术,设计出一套可靠的模式,能够在不同情况下影响矿食者的行为。
"这可能是解决资源冲突的关键。如果能让它们理解和接受我们的采矿活动,双方就能和平共存。"
就在实验接近尾声时,一个意外发现让李明更加兴奋。
一只小型矿食者在特定波形的影响下,主动将一小块稀有金属放在了观察区的边缘,然后退后等待。
"这是某种主动交换行为,它理解了我们之前的交换模式,并尝试再次建立这种关系。"
李明立即回应,放置了一块精炼铝作为交换。
矿食者接受了交换,带走铝块,然后离开了。
不到一小时,它又回来了,带着另一块矿石。
"量构,我们刚刚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交互模式。"
李明激动地记录着这一突破。
"通过能量共鸣技术,我们可以创造一个互利共生的环境。"
他关闭了实验系统,开始绘制一个更加复杂的设计图。
"我需要开发一种便携式装置,能够生成这些有效的能量模式,可以部署在采矿区和其他关键位置。"
量构开始构建初步设计方案。
"基于实验数据,可以设计一种紧凑型共鸣装置,使用微型晶体核心产生精确的能量脉冲。"
李明点头赞同,在工作台上快速勾画出设备草图。
"这不仅仅是一个防御工具,而是一座沟通的桥梁。"
他思考着这项技术的各种应用可能。
"明天我要开始第一个原型机的制作,然后在采矿区进行实地测试。"
李明看着屏幕上矿食者的活动记录,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