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册·建州狼烟
1. 龙脉惊变
第一卷:地宫魅影
第一章 赫图阿拉异动
陵裂异香
崇祯四年的雪下得格外烈,赫图阿拉城北的雪层在马蹄声中震颤。?z¨x?s^w\8_./c_o.m-阿古拉勒住马缰时,皮帽上的雪沫子簌簌坠落——他的羊群昨夜少了三只,蹄印在努尔哈赤陵的红墙外断了线,裂缝里渗出的红光正舔舐着残雪,把白皑皑的地面染成诡异的赭石色。
“这味...”他弯腰拨开裂缝边的枯草,人参的浓香突然钻进鼻腔,不是山里新挖的清苦,是像被蜜酿过的醇厚。指尖刚触到红光,就被烫得缩回手,雪地上竟留下串带香气的血珠,落地即化作细小的人参须根。
二
后金贝勒府的密探在三日后围住裂缝。领头的巴图尔踩着阿古拉的羊群尸骨,将火把扔进裂缝:“大汗有令,地宫裂缝若藏着不祥,立刻封死。”火焰在红光中诡异地变绿,照亮了裂缝深处的景象——努尔哈赤的棺椁倾斜着,椁盖的金龙纹正与红光产生共鸣,棺旁散落着数枚青铜令牌,上面的女真文在香气中隐隐发光。
“是‘参引令’。”随队的萨满突然跪伏在地,令牌上的文字翻译过来是“以千年参王为引,启国运之脉”。他的鹰羽冠在香气中颤动,“传说太祖入关前,在长白山得一株会发光的人参,陪葬时用作镇陵之宝。”
裂缝突然扩大,露出地宫的拱顶。巴图尔的刀劈向突然窜出的白影,却劈在半截人参上——那东西长着孩童般的四肢,伤口处流出的不是汁液,是与红光同色的血,落地后竟迅速长成新的参苗,堵住了一半裂缝。
三
阿古拉的女儿在此时发起高烧。小姑娘怀里紧攥着从裂缝捡的人参须,梦里总喊“穿龙袍的爷爷”。萨满看过之后脸色煞白:“是参灵认主。那株千年参王已成精,地宫裂缝是它的灵脉出口,现在要借活人躯体显形。”
巴图尔的密探在夜里挖开裂缝。他们用锁链捆住参灵(已长成半人半参的模样),却在拖拽时被参须缠住,接触到参须的士兵皮肤迅速长出鳞片,口中发出女真先祖的语言:“擅动陵寝者,断国运三百年。”
阿古拉的女儿突然冲出帐篷,指尖的血滴在锁链上。参灵发出喜悦的颤音,红光瞬间将整个赫图阿拉笼罩,地宫里的青铜令牌全部飞出,在半空组成完整的星图——与后金的国运星轨完全吻合,参王的位置,正是星图的核心。
四
皇太极的仪仗抵达裂缝时,参灵已化作人形。他穿着与努尔哈赤相似的龙袍,手中的参须指向长白山方向:“地宫下的参脉连着长白山,裂缝是灵脉换气的通道,封死则参王枯萎,后金的气运也会断绝。”
萨满的占卜在此时显露出真相:努尔哈赤的棺椁并非镇陵,而是守护——参王的灵气能稳固后金的龙脉,但需每隔百年通过裂缝换气,上次换气时正值萨尔浒之战,参香曾助后金军队以少胜多。
巴图尔的刀在此时落地。他看着自己长出鳞片的手臂,终于明白密探队里不断有人失踪的原因:接触参灵血的人,都会被先祖的意识占据,成为守护裂缝的“参奴”。
五
裂缝在雪融时自动缩小。阿古拉的女儿捧着新长出的参苗,将其种在裂缝边缘:“参灵说,只要每年春分祭祀,裂缝就不会再扩大。”皇太极下旨在此修建“参灵祠”,由阿古拉家族世代守护,萨满则需每年进山,采新参的灵气来滋养裂缝。
巴图尔带着被参灵血感染的士兵,在裂缝旁建起石屋,成为第一批“参奴”。他们的皮肤虽长着鳞片,却能听懂参苗的语言,每当有异动,就敲响石屋的青铜钟——那钟声里,混着人参的香气和女真先祖的低语。
六
十年后的赫图阿拉,裂缝已缩小成一眼清泉。阿古拉的孙女捧着参苗,听石屋里的参奴讲述当年的事。泉水中的人参须在阳光下闪烁,映出后金军队入关的景象,也映出数百年后陵寝的模样——那时的裂缝早已被岁月填满,只留下眼带着香气的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参灵祠的香案上,青铜令牌组成的星图依旧明亮。萨满的后裔在牌位前占卜,卦象显示:真正的国运从不在地下的灵脉,而在守护灵脉的人心——就像那株参王,懂得在裂缝中换气,也懂得在守护中延续。
泉水的香气飘过红墙,混着新抽的柳枝气息,像在诉说:有些裂缝不必害怕,它或许是大地的呼吸,是历史的回响,是让看不见的守护,能被看见的方式。
龙图密踪
赫图阿拉的雪粒打在兽皮袄上时,赵莽正用桦树皮擦拭腰间的短刀。刀身映出地宫入口的石壁,女真文刻成的龙脉图在残雪覆盖下若隐若现,图中“龙眼”位置的朱砂点正与地陷处的红光重叠——这与《李成梁手札》拓本里的标记分毫不差,只是手札的图上,龙眼处多了个玉玺形状的阴影。
“这猎户装可瞒不过萨满的鹰。”身后传来低笑。伪装成牧民的同伴掀开雪橇布,露出里面的青铜罗盘,盘面的刻度与龙脉图的经纬完全对应,“手札里说‘玉玺镇龙眼,龙脉连辽西’,地陷就是因为镇物移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莽的指尖划过石壁的裂缝。朱砂点在触碰的瞬间渗出金粉,在空中组成半枚玉玺的轮廓,另一半的形状,恰好与他怀中的家传玉佩(刻着“李”字)严丝合缝。三年前在辽东战场捡到的手札残页突然发烫,上面“跨卷伏笔”的批注浮现:“努尔哈赤盗明廷传国玉玺,藏于陵寝镇龙脉,失此玺则辽地动摇。”
二
地宫入口的机关在罗盘的指引下启动。赵莽踩着金粉组成的台阶下行,石壁的龙脉图随脚步亮起,每道龙鳞的纹路里都嵌着细小的玉片,拼合成李成梁镇守辽东时的布防图——原来这龙脉图,本是明朝的军事要塞分布图,被后金改刻成风水阵。
“小心拐角的‘护脉兽’。”同伴的箭射向阴影处,打中一尊玉雕熊首,熊眼的红宝石在红光中闪烁,与手札记载的“镇兽守玺”完全吻合。赵莽的短刀劈开散落的玉屑,发现里面混着明廷官窑的瓷片,显然是当年修建地宫时,从辽东明军的废墟里运来的。
龙脉图的“龙尾”处突然裂开暗门。里面的石台上,半枚玉玺正与地陷处的红光产生共振,玺底的纹路与赵莽的玉佩组成完整的“受命于天”四字。手札的最后一页在此时自动翻开,露出李成梁的亲笔:“吾孙若见此玺,当设法归葬明土,断后金龙脉。”
三
萨满的鼓声在地宫深处响起。赵莽的玉佩突然指向暗门后的通道,那里传来人参的异香——与牧民描述的“地陷异香”同源。通道尽头的石壁上,刻着女真文与汉文的对照:“玉玺镇龙眼,参王养龙身,二者缺一,则龙脉崩。”
“是‘参引令’。”同伴指着石壁上的令牌凹槽,形状与之前在地陷处捡到的青铜碎片完全一致,“手札说‘参王借玺气而生,玺凭参香而固’,萨满肯定在用地陷溢出的参香,试图重新稳固玉玺。”
赵莽的短刀突然出鞘,劈向悄然靠近的黑影。那是个披着熊皮的女真武士,颈间挂着与护脉兽同款的红宝石,面具下露出的胎记,竟与李成梁手札里画的“叛将标记”相同——是当年随努尔哈赤叛明的辽东女真部落后裔。
四
玉玺与玉佩在接触的瞬间爆发出强光。龙脉图的龙身在光中活过来,游走的光影里,浮现出惊人的真相:李成梁晚年故意放纵努尔哈赤势力壮大,暗中却将传国玉玺藏于其陵寝,实为“以玺为饵,困后金于辽地”;而“跨卷伏笔”的真正含义,是让李氏后人在合适时机取出玉玺,使后金因龙脉动荡而自乱。
地陷处的红光在此时变弱。赵莽握着完整的玉玺,感受到里面流动的参香与玺气——二者早已相互交融,强行分离只会让玉玺碎裂,龙脉彻底崩塌,到时候不仅后金遭殃,辽东的百姓也要遭地陷之祸。
“李成梁的算计太狠了。”同伴看着石壁上因强光裂开的缝隙,“他不仅要断后金龙脉,还要让我们这些后人,做这毁天灭地的刽子手。”
五
萨满的身影在光中显现。他没有持械,只是捧着一株半透明的人参:“汉人将军,可知参王已与玉玺共生百年?强行取玺,赫图阿拉会变成沼泽,辽东数十万百姓无家可归。”
赵莽的玉佩突然飞向参王。玺气与参香在接触处形成太极漩涡,龙脉图的光影在漩涡中重组,既非明廷的布防图,也非后金的风水阵,而是辽东山水的原貌——原来所谓“龙脉”,本是这片土地的自然脉络,与朝代更迭无关。
手札的纸页在漩涡中化作金粉,融入玉玺与参王之间。李成梁的虚影在光中叹息,渐渐消散,仿佛终于放下了执念。赵莽将玉玺放回石台,只取走了属于自己的半枚玉佩:“这玺不属于明朝,也不属于后金,属于这片土地。”
六
地陷在三日后自动愈合。赵莽和同伴伪装成药材商离开赫图阿拉,怀中的玉佩仍带着淡淡的参香。他们不知道,萨满在他们离开后,将“参引令”与玉玺绑定,立下新规:每代萨满需同时学习汉人与女真的医术,用参王的灵气调和两地的水土。¢狐_恋\雯+茓^ ~哽~鑫-醉^全\
多年后,有人在山海关的废墟里捡到半枚玉佩,上面的“李”字已被岁月磨平,只留下与玉玺吻合的纹路。而赫图阿拉的地陷处,长出了一株奇特的植物,根茎像玉玺,花叶似人参,当地的汉人与女真百姓都叫它“两合草”,说它能治两地的水土不服。
赵莽的短刀后来传给了儿子,刀鞘上刻着简化的龙脉图,没有明与后金的界限,只有连绵的辽东山水。手札的残页早已化作尘埃,但“跨卷伏笔”的真意却流传下来:所谓龙脉,从不是某朝某代的私产,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共同守护的家园脉络。
雪又落满赫图阿拉的红墙,地宫深处的玉玺与参王仍在静静共生,红光与参香交融着,穿过愈合的地陷,滋养着这片曾被战争撕裂,却终在岁月中重归安宁的土地。
白澒秘烟
赫图阿拉的雪夜被蒸馏器的嗡鸣划破时,阿敏的貂皮斗篷上还沾着地宫的寒气。他看着亲兵将铜制器具搬进裂缝深处,烟囱排出的烟雾在月光下泛着银光,飘到雪地立刻融出黑坑——这是倭国运来的“白澒”(水银),气味与三年前从朝鲜战场带回的样品分毫不差。
,!
“贝勒爷,萨满的鹰在头顶盘旋。”亲兵的声音发颤。地宫入口的龙脉图在烟雾中扭曲,“龙眼”位置的朱砂点渗出黑泪,与水银蒸汽相遇,化作刺鼻的毒气。阿敏踹开碍事的青铜令牌(参引令),令牌上的女真文在毒气中显形:“白澒蚀龙脉,触之者骨肉化。”
他的指尖划过蒸馏器的接口。这器具的构造与倭国工匠绘制的“炼汞图”完全一致,只是内胆刻着后金的族徽——三个月前,他以“修补地宫”为名,让倭国走私船将整套设备运进赫图阿拉,船头伪装成运送高丽参的商队,船底却藏着百斤白澒。
二
地宫深处的人参异香在水银蒸汽中变味。赵莽(化名女真猎户)贴着石壁潜行,斗篷下的罗盘疯狂转动,指针指向蒸馏器的方向,盘面刻度被烟雾熏成黑色——《李成梁手札》里记载的“白澒炼玺”之法突然浮现在脑海:“以水银蒸玉玺,可褪其土气,改易天命纹。”
阿敏的亲兵正在往蒸馏器里投放东西。借着裂缝透出的红光,赵莽看清那是地宫里的玉雕碎片(护脉兽的残骸),投入时发出刺耳的尖叫,蒸汽瞬间变成诡异的虹色。他突然想起萨满的话:“龙脉之精藏于玉,白澒蚀玉则脉断。”
“把参须扔进釜里!”阿敏的吼声传来。亲兵将从地陷处采的人参须扔进蒸馏器,异香与金属味相撞,竟催生出银白色的液珠,滴在特制的玉盘里,与玉玺的纹路产生共鸣。赵莽的玉佩(李字家传)在怀中发烫,手札的残页自动贴合石壁,显露出倭国与阿敏的密约:“助贝勒炼改命玺,换辽东铁矿开采权。”
三
萨满的鼓声在黎明前炸响。阿敏的蒸馏器突然失控,白澒蒸汽从接口喷涌,亲兵触之即皮肤溃烂,露出底下的女真文刺青——与龙脉图的龙鳞纹完全一致,显然是用特殊墨汁纹上的“护脉符”,却被水银蚀成了催命符。
“这不是炼玺,是弑脉!”赵莽的短刀劈开烟雾,玉佩与地宫里的半枚玉玺产生共振。玉玺在蒸汽中剧烈震动,玺底的“受命于天”四字被白澒侵蚀,渐渐显露出原本的明廷玺文:“大明受命之宝”。
阿敏的脸在蒸汽中扭曲。他捧着凝结的银珠冲向玉玺,却被突然暴涨的人参异香弹开——地陷处的参王感受到龙脉危机,释放出百年积蓄的灵气,在玉玺周围形成防护罩。蒸馏器的烟囱在此时炸裂,白澒蒸汽与参香结合,化作漫天玉屑,落在赵莽的玉佩上,组成完整的玉玺轮廓。
四
后金大汗的亲兵在午时包围地宫。阿敏的蒸馏器具已化作废铜,散落的玉盘里,银珠凝固成倭国武士的模样,暴露了他勾结外邦的罪证。赵莽的玉佩贴在半枚玉玺上,显露出李成梁手札的最后预言:“白澒虽烈,难敌参香,外邦之谋,终败于土脉。”
萨满的鹰突然俯冲,爪下的青铜令牌(参引令)插进蒸馏器的残骸,令牌上的女真文与汉文同时发光:“龙脉忌巧术,当顺自然生。”地宫里的水银蒸汽在参香的净化下,渐渐化作无害的水汽,从裂缝渗出,在雪地上凝成透明的冰花,形状竟像朵人参花。
阿敏被押走时,死死盯着玉玺防护罩:“我只是想让后金的玺,比明朝的更亮...”他没看见,防护罩的参香里,明廷玺文与后金族徽正在缓慢融合,像两条缠绕的龙。
五
三日后,地宫入口被重新封印。大汗下旨禁用白澒,将倭国走私船全部焚毁,阿敏的亲兵则被罚去长白山种植人参,以赎“蚀脉”之罪。赵莽的玉佩留在了地宫,与半枚玉玺共同镇住“龙眼”,手札残页化作灰烬前,最后显字:“白澒来自外邦,参香生于本土,守土者当知,外来巧术终不及地脉之灵。”
萨满在封印处种了株人参苗,苗下埋着蒸馏器的铜片——意在警示后人,外邦器物虽奇,若违逆地脉,终会被土性化解。赫图阿拉的百姓发现,此后地陷处渗出的香气,带着淡淡的药味,能治被水银熏过的咳嗽。
六
多年后,有人在长白山的参田挖到块铜片,上面的蒸馏器纹路已被参须包裹。当地的老猎户说,这是当年“银烟贝勒”留下的东西,后来被山神化作肥料,养出的人参格外壮实,断面的纹路里,能看见明与后金的文字纠缠在一起。
赵莽的后人在辽东经商,货担里总带着特制的香囊,装着赫图阿拉的参粉与明矾,能解水银之毒。他们不知道,这配方正是萨满根据地宫之事改良的,既用了女真的草药,也融了明朝的医理。
地宫深处的玉玺与玉佩仍在共生。白澒残留的金属味早已散尽,只剩下参香与玉气交织,顺着裂缝滋养着赫图阿拉的土地。偶尔有雪落在封印处,会被地底透出的暖意融化,露出底下新长出的草芽——既非关内的品种,也不是关外的模样,却在这片土地上长得格外茂盛。
就像那些曾被战争割裂,却终在岁月里相融的人与事,外来的烟雾总会散尽,本土的根脉却永远深扎在土里,借着风雪,借着时光,长出新的希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章 玉玺初现
螭虎朱砂
地宫主墓室的青铜灯亮起时,赵莽的靴底正踩着地脉线的纹路。传国玉玺悬浮在石台半空,螭虎印纽的裂纹像极了《李成梁手札》里画的"龙血痕",朱砂状液体顺着纹路滴落,每砸中地脉线的节点,周围的灯就依次亮起,将整个墓室照得如同白昼——灯芯跳动的频率,竟与他怀中玉佩的震颤完全同步。
“这液体...”他的指尖刚要触碰滴落的朱砂,就被突然窜起的气流弹开。玉佩从怀中飞出,贴在石台边缘,显露出地脉线的全貌:像棵倒生的人参,玉玺是根茎,周围的青铜灯是叶片,而朱砂液体,正是滋养这株“地脉参”的汁液。
三年前在辽东战场捡到的手札残页突然发烫,上面“印纽裂,朱砂出,地脉醒”的批注在灯光下格外清晰。赵莽突然想起赫图阿拉牧民的话:地陷后夜里的红光,正是从玉玺悬浮的位置透出的,那时的青铜灯还未亮起,显然是朱砂液积累到临界值,才触发了机关。
二
青铜灯的光晕里浮现出虚影。赵莽看清那是个穿明廷官服的人,正用刻刀雕琢螭虎印纽,朱砂状液体从他的指尖滴落——与此刻玉玺渗出的液体一模一样。手札的另一页在此时自动翻开,画着玉玺的“前世”:本是明太祖赐给辽东都司的印信,后被努尔哈赤所得,重新雕琢时故意留下裂纹,作为“明运已尽”的象征。
“咔嚓”一声,螭虎印纽的裂纹突然扩大。朱砂液体的滴落速度加快,地脉线的纹路开始发红,像在血管里奔流。赵莽的玉佩突然指向主墓室的暗门,那里传来蒸馏器的残响——阿敏虽已被擒,他留在地宫的亲信显然还在活动,靴底的金属刮痕在地脉线上留下了淡淡的黑印,是水银腐蚀的痕迹。
暗门后的通道里,三个女真武士正用银碗接取朱砂液。碗底刻着倭国的太阳纹,与阿敏走私的蒸馏器具属同一批。赵莽的短刀出鞘时带起风声,武士们转身的瞬间,他看见他们颈间的护身符——竟是用明廷铜钱熔铸的,上面还残留着“万历通宝”的字迹。
三
朱砂液在银碗里泛起黑泡。赵莽的玉佩与玉玺产生共振,虚影中的雕琢者突然开口:“此印本是镇地脉之物,裂则裂矣,不可用外邦器物接其血。”话音未落,银碗突然炸裂,碎片上的太阳纹被朱砂液覆盖,显露出女真文的“禁忌”二字。
武士们的铜钱护身符在此时发烫,与青铜灯的光晕产生排斥。赵莽趁机踹翻最靠近暗门的武士,发现他们的腰间藏着阿敏的令牌,背面刻着“以白澒化朱砂,铸新玺”的字样——原来他们想用水银腐蚀玉玺的朱砂液,再重新铸造印纽,彻底抹去明廷的痕迹。\如.雯¨枉_ -罪′辛·章\踕+庚-薪^快_
“地脉认旧主,却不忌新主。”赵莽的玉佩突然飞至玉玺旁,与螭虎印纽的裂纹严丝合缝。朱砂液的滴落突然变缓,地脉线的红光中,浮现出惊人的画面:明太祖赐印时,地脉线是青色;努尔哈赤得印后,渐渐转为金色;而此刻,青金两色正在交融,像条双色巨龙。
四
暗门后的通道传来坍塌声。显然是阿敏的亲信在销毁证据,水银容器破裂的气味顺着风飘来,与朱砂液的气息相撞,竟产生了奇异的香气——既非金属刺鼻,也非朱砂浓烈,倒像长白山新挖的野山参,带着泥土的清新。
赵莽的玉佩突然嵌入螭虎印纽的裂纹。朱砂液不再滴落,转而顺着玉佩的纹路回流,将印纽的裂纹慢慢修复。青铜灯的光芒在此时变暗,只留下最中央的一盏亮着,灯芯的形状化作完整的螭虎,印纽上的明廷痕迹与后金雕琢完美融合,再无裂痕。
“原来手札说的‘地脉醒’,是要认两朝的气。”赵莽看着修复的玉玺,突然明白李成梁的深意——传国玉玺从不是某朝的私产,是辽东地脉的“镇纸”,无论印文如何变化,只要地脉认可,就能继续镇住龙脉。
五
萨满的鼓声在墓室入口响起。赵莽将玉佩收回怀中,玉玺已稳稳落在石台上,螭虎印纽的朱砂液不再渗出,地脉线的红光也恢复了柔和的光泽。他顺着青铜灯熄灭的顺序退出主墓室,每走一步,脚下的地脉线就暗一分,像在为他指引退路。
地宫入口的封锁已解除,后金大汗的亲兵正在清理阿敏的残余势力。赵莽混在搬运工具的民夫中走出地宫,回头望去时,恰好看见萨满将一株人参苗种在石台旁,苗根正对着玉玺的方向——显然是要用参灵之气,巩固修复后的地脉。
手札残页在此时化作金粉,融入赵莽的玉佩。最后显露出的字迹是:“印裂可补,脉断难续,守地脉者,当容新旧。”他突然想起主墓室的地脉线,青金两色交融的样子,像极了辽东大地上汉人与女真百姓共处的景象。
六
三个月后,赫图阿拉的地陷彻底愈合。后金大汗下旨将玉玺重新藏入地宫,规定汉人萨满与女真萨满需每月共同祭祀,青铜灯的灯油改用长白山的参油,既保留了明廷的祭祀礼仪,也融入了女真的草药传统。
,!
赵莽的玉佩上,多了道与螭虎印纽吻合的纹路。他回到关内后,将所见所闻记在新的手札里,画下青金双色的地脉线,批注道:“地脉如人,需新旧气血交融方能活,玉玺如心,容得下两朝印记,方能镇住山河。”
多年后,有个年轻的汉人书生在辽东游历,在地宫遗址附近捡到块玉佩碎片,上面的纹路与传说中的传国玉玺印纽一模一样。当地的老人们说,每逢月圆之夜,地宫深处还会透出淡淡的朱砂光,青铜灯虽已熄灭,却总有人能闻到参香与墨香交织的气息,像在诉说一个关于融合的秘密。
而那枚经历过裂与合的传国玉玺,依旧静静躺在石台上,螭虎印纽的朱砂在岁月中愈发温润,仿佛吸收了地脉的灵气,也包容了两朝的故事,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沉默也最有力的见证者。
朱砂汞精
赵莽的青铜匕首划破掌心时,主墓室的朱砂液正顺着地脉线蔓延。血珠滴在液体中的瞬间,遇热的部分突然蒸腾起白雾,散出比地陷处浓郁百倍的人参香;而靠近石壁阴处的部分,则凝结成银白色颗粒,在灯下泛着冷光——与倭国“白澒”(水银)的特征分毫不差。
“混四海之汞...”他抚摸着石壁的女真文,指尖触到“百草之精”四字时,银白颗粒突然炸开,化作细小的参须,缠上匕首的纹路。三年前在辽东战场见过的《本草图经》残页突然在脑中浮现:“人参得汞气而坚,汞得参精而柔”,原来这液体是龙脉之气将水银与参灵融合的产物。
传国玉玺的螭虎印纽在此时轻颤。裂纹中渗出的新液滴落在加热的青铜灯盏上,一半化作参香白雾,一半凝成银珠,两种形态在灯影中交替变幻,像在演示石壁记载的“吸”与“凝”——玉玺竟在主动调和水银的毒性与参灵的药性。
二
“贝勒爷的蒸馏器果然没白运。”暗门后传来低语。赵莽贴紧石壁,看见两个女真亲兵正用铜勺舀取朱砂液,倒入刻有明廷纹饰的坩埚。加热的液体在坩埚中翻滚,参香与汞味碰撞出奇异的甜腥,飘到地脉线上,竟让原本发红的纹路泛起黑气。
“快舀!萨满的鹰快到了!”亲兵的铜勺碰倒青铜灯,灯油泼在液体中,瞬间燃起蓝火。赵莽认出那是阿敏从倭国换来的助燃剂,燃烧时产生的气体能加速水银挥发,却会彻底摧毁参灵的药性——石壁“忌烈火”的警告,显然是前人吃过类似的亏。
他的匕首突然掷出,精准砸翻坩埚。液体溅在亲兵的皮靴上,银白颗粒立刻腐蚀出破洞,而参香雾气却在接触皮肤时,让溃烂处泛起新肉。这诡异的自愈让亲兵惨叫着后退,撞开了暗门后的储藏室——里面堆满了倭国运来的白澒罐,罐身的太阳纹与明廷官窑的缠枝纹被工匠强行刻在一起,显得不伦不类。
三
玉玺的螭虎印纽突然发出低吼。赵莽的玉佩(李字家传)自动飞向储藏室,与最满的白澒罐产生共振。罐内的水银在玉佩的光芒下沸腾,化作银白色的溪流,顺着地脉线回流,被玉玺的裂纹吸收——石壁的女真文开始发光,显露出更完整的记载:“玉玺能化汞为灵,前提是不以烈火逼之。”
“原来如此...”赵莽看着液体在玉玺中渐渐转红,参香压过了汞味。他终于明白李成梁手札里“以柔克刚”的深意:强行用蒸馏器分离水银与参灵,只会让两者都变成毒物;而借助玉玺的自然调和,却能将外邦的白澒,转化为滋养地脉的灵液。
萨满的鼓声在此时传入墓室。赵莽将最后一罐白澒推回地脉线,看着水银被玉玺缓缓吸收,螭虎印纽的裂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愈合。亲兵们早已逃得不见踪影,只留下打翻的坩埚,里面残留的液体正慢慢结晶,变成半红半银的颗粒,像极了汉人与女真混居的辽东大地。
四
后金大汗的仪仗在午时进入主墓室。赵莽的玉佩悬在玉玺旁,显露出液体融合的全过程:水银的冷冽被参灵的温润中和,参香的飘忽被汞性的凝重固定,最终化作既能稳固地脉,又能滋养百草的特殊灵液。石壁的女真文与汉文在此刻完全吻合,都写着“和而不同”四字。
“这才是太祖藏玺的本意。”大汗的手指抚过修复的印纽,“不是要抹去明廷的痕迹,是要让两朝的气脉,都为我辽东所用。”他命人取来新的青铜容器,不用加热,只以常温承接玉玺渗出的液体,容器的纹饰一半是明廷的龙纹,一半是后金的蟒纹。
赵莽的匕首插在储藏室的废墟上,柄上的红绸与女真萨满的鹰羽缠在一起。他看着亲兵将混合后的灵液分装,一半送往长白山滋养参王,一半注入辽东的水井——萨满说,这样既能稳固龙脉,又能让百姓饮到“两合水”,解水土不服之症。
五
三日后,赵莽带着玉佩离开赫图阿拉。临行前,萨满将半块结晶颗粒塞进他手中:“此乃‘汞参珠’,遇乱则显影,能辨地脉安危。”他回头望时,地宫入口已种满人参,每株的根须都朝着玉玺的方向生长,像无数条细小的地脉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多年后,有人在辽东古墓中发现块奇特的印泥,一半是朱砂红,一半是水银白,钤盖时能同时显出汉人与女真的文字。而赵莽的后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那半块“汞参珠”在灯下会投射出地宫主墓室的影像:传国玉玺静静躺在石台上,螭虎印纽的裂纹处,长出了一株小小的人参,根须缠着银白色的细线,像在诉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如何在岁月中成为彼此的依靠。
赫图阿拉的地脉线再也没有异动。当地的老人说,那是因为玉玺学会了“包容”,既接纳了明廷的朱砂,也吸收了倭国的水银,更融合了本土的参灵——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无论来自何方,最终都会在龙脉的滋养下,长出共同的根。
青铜灯的光晕在地宫深处明明灭灭,映照着那方融合了诸多元素的传国玉玺,它沉默地悬浮着,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变迁与融合,成为了一段独特历史的无声注脚。
馏分秘录
地宫内的蒸馏器嗡鸣如蜂群时,赵莽正贴在玄武岩柱后。阿敏亲信的羊皮纸账本在铜灯映照下泛着油光,"第一馏分:人参皂苷纯度70%"的字迹被蒸汽熏得发皱,笔尖悬在"第二馏分:水银含量超标"的下方,墨滴恰好落在地脉线的朱砂纹上,晕出诡异的黑圈。
“纯度还不够。”穿倭国服饰的工匠用生硬的女真语说,指节叩击蒸馏器的刻度,“萨满的参王灵气要提纯到90%,才能融进玉玺的螭虎纹。”他腰间的铜壶晃出银亮液体,与账本上画的水银分子图(西洋画法)完全吻合。
赵莽的玉佩突然发烫。《李成梁手札》里“汞随参走,参借汞存”的批注在脑中回响——他看着第一馏分的玻璃管泛着淡金色,参香透过木塞缝隙渗出,遇冷凝成的水珠落在手背上,竟带着微麻的暖意;而第二馏分的管子则结着白霜,管壁的水银珠像活物般攀爬,所过之处,地脉线的朱砂纹尽数变黑。
二
亲信的羽毛笔在账本上划出道重线。“第三馏分目标:无汞参精。”他将玻璃管插进特制的玉瓶,瓶底刻着阿敏的私印,“贝勒说,用这东西涂在玉玺裂纹,就能让明廷的痕迹彻底消失。”
蒸馏器的冷凝管突然炸裂。赵莽趁机滚到阴影处,看见工匠慌忙用银勺接取飞溅的液体——参精遇银立刻变黑,而水银遇参精则化作青烟,两种物质的排斥反应如此剧烈,却被强行锁在同一套器具里,像极了被战争扭在一起的辽东汉人与女真。
玉佩的光芒透过衣襟,照在账本的夹层。里面藏着张倭国商人的便条:“可加‘白澒催化剂’(西域硫磺),加速汞参分离。”字迹旁的批注出自阿敏:“不惜一切代价,要在大汗发现前得到纯参精。”
赵莽的指尖触到地脉线的黑痕。用指甲刮下一点粉末,竟闻到三年前朝鲜战场的硝烟味——那时他亲眼看见倭军用类似的蒸馏器提纯毒药,只是当时的原料是鸦片,而非参汞混合物。
三
“参王在反抗。”赵莽突然明白。主墓室传来的人参异香越来越浓,蒸馏器的压力表指针疯狂摆动,显然是地宫深处的参王感受到同类被分解,正释放灵气干扰提纯。第一馏分的玻璃管在香气中炸裂,淡金色的液体化作参须,缠住亲信的手腕,所过之处,被水银腐蚀的皮肤竟开始愈合。
“加硫磺!”工匠的喊声带着惊慌。他从行囊里掏出黄色粉末,刚要投入蒸馏器,就被突然窜出的赵莽踹翻药箱。硫磺与参精在地上相遇,燃起的火焰竟是绿色的,照出账本最后一页的秘密:“纯参精可控制参王,纯水银能摧毁地脉,两者结合...”后面的字迹被火焰吞噬。
玉佩在此时飞至蒸馏器上方。参精与水银的蒸汽在玉佩光芒中突然和解,化作半金半银的雾气,顺着地脉线流向主墓室——赵莽跟着雾气移动,看见传国玉玺的螭虎印纽正在吸收这奇特的雾气,裂纹处的朱砂液渐渐变得均匀,再无之前的斑驳。
四
萨满的铜铃在地宫入口响起。亲信和工匠想砸碎账本逃跑,却被突然亮起的地脉线困住——朱砂纹与银亮纹交织成网,将两人缠向主墓室,所过之处,被汞污染的黑痕全部褪去,长出细小的参苗。
“分离即是毁灭。”赵莽捡起烧焦的账本残页。上面的馏分数据在玉佩光芒中重组,显露出完整的结论:“参汞本是共生体,强行分离则两败俱伤,唯有相融,方能滋养地脉。”
蒸馏器在此时自动冷却。残留的液体结晶成双色颗粒,一半像人参切片,一半似水银珠,却再也没有刺鼻的金属味,只有淡淡的草木香。赵莽将结晶收进玉佩的凹槽,突然想起李成梁手札的开篇:“辽东之患,不在夷夏,在强求划一。”
五
后金大汗的亲兵赶到时,地脉线已恢复常色。赵莽的玉佩悬在玉玺旁,显露出馏分融合的全过程:被提纯的参精失去活性,被分离的水银剧毒无比,唯有两者保持自然比例,才能化作地脉的养分。阿敏的账本被呈给大汗,上面的馏分数据成了他“逆天而行”的铁证。
,!
萨满将双色结晶埋在主墓室的石缝里。三日后,那里长出株奇特的植物,叶片是人参形状,根茎却泛着银亮光泽,当地人称其“两生草”,说它的汁液能治被水银所伤的人。
赵莽的玉佩从此多了道双色纹路。离开赫图阿拉前,他看见工匠和亲信被萨满罚去种植人参,蒸馏器则被改造成灌溉工具,用来引导地脉水滋养参田——那些曾被用来分离的器具,最终成了融合的媒介。
六
多年后,辽东的药铺里出现种新药。用“两生草”提炼而成,既含参的温补,又带汞的敛疮功效,汉医说它符合《本草纲目》的“阴阳调和”,女真医则称其暗合萨满的“万物共生”。药罐的纹饰一半是明廷缠枝,一半是后金云纹,像在诉说那段在地宫深处,关于分离与融合的秘密。
赵莽的账本后来成了辽东医馆的教材,其中“强行分离不如自然融合”的批注,被医生活用在诊治汉人与女真杂居村落的疫病上。而那方传国玉玺,螭虎印纽的裂纹处永远留下了淡淡的双色痕,像在提醒每个看到它的人:真正的力量,从不是提纯单一的成分,是让不同的元素,在尊重彼此特性的前提下,共生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地宫的蒸馏器早已锈成废铁,却在铁锈下长出了新的菌菇,一半喜阴,一半向阳,紧紧挨在一起,借着地脉的灵气,在黑暗中开出了小小的花。
第三章 多方势力的窥探
考工秘纸
后金工匠的凿子刚触到地脉线,“寻玺使”的羊皮袄袖口就滑出半页《考工记》。泛黄的纸页在青铜灯下发脆,夹着的纸条趁乱飘落,“倭国近年向辽东输入大量水银”的字迹被蒸馏器的蒸汽熏得发涨,与赵莽偷看到的账本数据在地面组成完整的证据链——水银的输入量,恰好与玉玺朱砂液的汞含量成正比。
“这螭虎纹得用高丽玉补。”伪装者的凿子故意偏了半寸,在传国玉玺的基座上留下暗记(明廷工匠特有的“回纹凿痕”)。他眼角的余光扫过阿敏亲信的玻璃管,第一馏分的参精在灯影中泛着贼光,与纸条“用途不明”的批注形成刺目的呼应。
赵莽的玉佩突然贴向《考工记》。纸页上“攻金之工,审其金锡之齐”的经文在光芒中活过来,化作明廷工部的水银采购记录:“万历四十三年,倭国商船入辽东,所载白澒(水银)远超贡品数额,疑流入后金。”原来明朝廷早已知晓水银异动,派寻玺使潜入,正是为了证实水银与玉玺的关联。
二
伪装者的凿子突然“失手”,砸向蒸馏器的压力表。银白液体喷涌的瞬间,他大喊“玉碎了”,趁机将《考工记》塞进赵莽手中——书脊的夹层里,藏着明廷绘制的“水银走私路线图”,每个码头标记旁,都画着与玉玺朱砂液相同的化学符号(西洋传教士传入的画法)。
“你是...”赵莽的指尖触到回纹凿痕,与三年前护送明廷贡品时见过的工部印记完全一致。伪装者的耳后露出褪色的刺青,是明朝廷“锦衣卫”的飞鱼纹,被刻意用墨汁掩盖。
蒸馏器的警报声掩盖了对话。寻玺使的声音压得极低:“倭国用水银换后金的貂皮,阿敏用参精换倭国的提纯术,他们想让玉玺变成既能镇龙脉,又能制毒的凶器。”他的凿子突然指向主墓室的暗格,“那里有整箱的‘白澒催化剂’,是西域硫磺。”
赵莽的玉佩在此时显影:硫磺、水银、参精混合后,会产生足以腐蚀玉玺的毒液,而毒液的配方,与倭国在朝鲜战场使用的“糜烂剂”同源。
三
阿敏的亲信带着倭国工匠冲进墓室时,正撞见两人在转移《考工记》。玻璃管里的参精突然沸腾,伪装者立刻将书扔进蒸馏器的冷却池——纸页遇水非但没烂,反而显露出新的夹层:明廷工匠的批注“以玉屑(和田玉粉末)可解汞毒”,旁边画着用玉玺粉末中和水银的实验图。
“抓起来!”亲信的刀劈向伪装者,却被突然亮起的地脉线弹开。赵莽将玉佩贴在暗格上,整箱硫磺在红光中融化,与玉玺渗出的朱砂液融合,化作无害的金粉——原来《考工记》的“攻玉之法”,早已藏着破解之术:玉能克汞,就像参能化毒。
寻玺使的凿子在此时完成使命。他故意将玉玺基座的回纹凿得更深,露出里面的明廷玉芯——与赵莽的玉佩同出一源。“这才是真正的传国玺。”他的声音带着释然,“外面的后金纹饰只是伪装,内里的明廷玉芯,才是镇地脉的关键。”
四
后金大汗的亲兵在地宫入口列阵时,伪装者已恢复明廷官服。他将《考工记》呈给大汗,纸页上的水银路线图与阿敏的账本在灯影中重叠,每个数据都在诉说这场跨越三国的走私阴谋。
“倭国想借我们的手,毁了辽东的地脉。”大汗的手指抚过玉玺的玉芯,“他们在朝鲜战败后,就想从辽东找补损失。”他命人将所有水银器具熔铸成农具,“让这些杀人的东西,去种养活人的粮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莽的玉佩与玉玺的玉芯产生共鸣。寻玺使突然单膝跪地:“明廷愿与后金共守辽东地脉,此玺既属过往,亦属当下,让它留在该留的地方吧。”
五
三个月后,地宫的蒸馏器被改造成“地脉调和炉”。明廷派来的玉匠与后金的萨满合作,用和田玉粉末中和残留的汞毒,再以参精滋养玉玺——炉壁上,明廷的回纹与后金的云纹交错缠绕,像两条守护地脉的龙。
《考工记》被供奉在赫图阿拉的议事厅,夹着的纸条成了两国工匠的合作指南。寻玺使的凿子被永久陈列,旁边放着赵莽的玉佩,标签上写着“汉金同工”。
赵莽留在了辽东,成为明廷与后金的“地脉通事”。他常对往来的使者展示那页记载水银的纸条:“所谓阴谋,往往藏在最普通的交易里,而破解之道,就藏在彼此的智慧中。”
六
多年后,有人在辽东古墓中发现块奇特的玉牌。正面是明廷的“受命于天”,背面是后金的“永续之疆”,中间的夹层里,封着半页《考工记》和几粒参汞结晶——专家考证后发现,这是当年赵莽与寻玺使共同制作的“地脉符”,用来警示后人:不同的文明可以交易,但不能交易毁灭;可以融合,但不能用阴谋强行改变彼此。
赫图阿拉的地宫里,传国玉玺的玉芯仍在静静发光。当年的水银早已被参灵转化,化作滋养地脉的微量元素,而那些曾经用来分离、提纯的蒸馏器,如今成了孩子们讲述“三国工匠斗智”故事的道具,在青铜灯的光晕里,映出跨越国界的智慧之光。
就像《考工记》最后被补全的批注:“工不分夷夏,器无论新旧,能利民生、安疆土者,皆是巧夺天工。”
釜山汞运
赫图阿拉的雪刚没过马踝时,朝鲜密探的油纸信就在赵莽手中洇开墨痕。"后金从釜山港购得‘倭汞’"的字迹被参香熏得发褐,与地宫主墓室朱砂液的出现日期(女真文记载的"十月望日")完全重合,最末行"淬玉玺、强龙脉"的批注,墨色深得像淬了毒。
“釜山港...”赵莽的玉佩突然抵着信纸。三年前在朝鲜战场见过的倭国商栈幻影浮现:穿和服的商人正用青铜秤称水银,秤砣是后金的铜铸族徽,而装水银的陶罐,印着与阿敏蒸馏器相同的太阳纹。
伪装成后金工匠的寻玺使(明廷派来的"寻玺使")突然撞翻工具台。凿子落地的脆响掩盖了他的低语:"朝鲜世子说,这批倭汞是万历年间遗留的战争储备,本是用来对付明朝的,现在竟成了后金的宝贝。"他的指尖划过《考工记》的插图,釜山水银仓库的剖面图与地宫暗格的尺寸分毫不差。
二
地脉线的朱砂液在此时变稠。赵莽看着液体顺着纹路流向蒸馏器,与釜山运来的倭汞产生奇异的拉丝——每根丝线都一半银白(汞)、一半金黄(参精),像在重演"倭汞入辽东"的走私路线。
密探的信在玉佩光芒中显影。背面藏着用明矾水写的细节:"后金以五十张貂皮换一斤倭汞,交易时用高丽参作担保,若汞不能淬玉玺,则参归倭国。"赵莽突然想起阿敏亲信账本上的"参汞等价"记录,原来这不是简单的买卖,是场赌上龙脉的豪赌。
寻玺使的凿子突然刺入地脉线的节点。倭汞与参精的混合液在此时喷溅,溅到青铜灯盏立刻燃起绿火,而火焰的形状,竟与朝鲜战场上倭国火铳的弹道完全一致。"他们在复制战争武器。"他的声音发颤,"淬过倭汞的玉玺,既能镇住地脉,又能在需要时释放毒气。"
三
朝鲜密探的第二封信藏在人参捆里。赵莽解开绳结时,干燥的参须突然渗出液珠——与玉玺的朱砂液成分完全相同。信上画着釜山港的卸货时间表:"每月初三,倭国商船借补给之名入港,后金亲兵以'采参'为号接应。"
"初三正是萨满祭祀的日子。"寻玺使翻到《考工记》的"日月星辰篇",上面标注着初三的地脉能量最弱,"他们选这时候运汞,就是怕被龙脉排斥。"
蒸馏器的冷凝管在此时发出哀鸣。赵莽的玉佩与参须液珠产生共振,显露出倭国工匠的密信:"淬玉玺需用活人血引,后金已选好三十个辽东汉人奴隶。"信末的落款是釜山港的倭国奉行,印章与阿敏私印的纹路能拼合成完整的"疆"字。
四
初三夜的祭祀鼓声在地宫回荡时,赵莽与寻玺使正堵在暗格入口。三十个汉人奴隶被押来的瞬间,寻玺使突然敲响青铜编钟(明廷祭祀礼器),钟声与地脉线的频率产生共鸣,倭汞在朱砂液中剧烈翻滚,竟化作无害的银雾。
"这是《考工记》的'声振法'。"他的凿子劈开奴隶的锁链,"金石之音能破汞毒,就像汉人的文脉能融关外的风雪。"赵莽的玉佩同时飞向玉玺,螭虎印纽的裂纹在钟声中愈合,渗出的朱砂液滴在奴隶身上,将他们被汞气灼伤的皮肤修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阿敏的亲信带着倭国商人冲进来时,正撞见这一幕。釜山港运来的整箱倭汞在钟声中炸裂,化作漫天银粉,与参香结合成新的灵液,顺着地脉线流入辽东的水井——后来百姓说,那夜的井水突然变甜,能治多年的咳嗽。
五
朝鲜世子的密探在黎明前离开赫图阿拉。赵莽托他带回半块参汞结晶:"告诉世子,倭国的阴谋已破,这结晶能解战场上的汞毒。"寻玺使则将《考工记》的抄本交给密探,上面补全了"参汞相克"的解法,用汉、朝鲜、女真三种文字书写。
后金大汗下旨查封釜山港的倭国商栈,将阿敏贬为庶人,命其终生种植人参赎罪。寻玺使的伪装虽被识破,却因揭露阴谋被特许留在辽东,与后金工匠共同改良地脉调和炉——炉壁上新增了朝鲜半岛的地图,象征三国合力守护辽东地脉。
赵莽的玉佩上,多了道朝鲜半岛的轮廓线。他常对着结晶自语:"从釜山港到赫图阿拉,走私的不仅是水银,还有仇恨;而化解它们的,从来不是武器,是彼此的了解。"
六
多年后,釜山港的倭国商栈旧址长出了片人参田。当地的朝鲜老人说,这是当年从辽东飘来的参种,开出的花一半像汉字"和",一半像女真文"安"。而赫图阿拉的地宫里,传国玉玺的基座上,永远留下了三个细小的刻痕:代表明、后金、朝鲜的图腾,在岁月中被香火熏得愈发温润。
赵莽与寻玺使的合葬墓前,立着块无字碑,只在基座刻着釜山港到赫图阿拉的路线图。往来的商人路过时,总会放上一把参籽和一撮水银(早已无毒),像在纪念那场始于走私、终于和解的跨国暗战。
雪又落满辽东大地,地脉线的朱砂液在冰层下静静流淌,带着参香,带着汞的余温,带着三国工匠共同刻下的印记,滋养着这片曾被猜忌割裂,却终在理解中重归安宁的土地。
尸畔参汞
地宫角落的冰碴沾着暗红时,赵莽的靴底正碾过段干枯的人参须。女真士兵的尸体蜷缩在玄武岩柱后,指甲缝里的参须还带着新鲜的断口,而口鼻处凝结的银白粉末(汞中毒的特征),与地脉线渗出的朱砂液在地面汇成诡异的溪流——这液体,果然如《李成梁手札》"跨卷伏笔"所记:"玉玺镇龙脉,其气至烈,直触者无生。"
“是看守暗格的士兵。”伪装成后金工匠的寻玺使(明廷派来的"寻玺使")用凿子挑起尸体颈间的令牌。"参引令"的青铜表面刻着齿痕,显然死前曾剧烈挣扎,而令牌边缘的腐蚀痕迹,与蒸馏器旁的汞斑如出一辙。
赵莽的玉佩突然压在尸体的手腕。死者的血管在光芒中显形,银白的汞线与金黄的参精在静脉里纠缠,像两条互相撕咬的蛇。三年前在辽东战场见过的《洗冤录》残页突然浮现:"汞遇参则化,参遇汞则烈,二者相混,入血即毙。"
二
尸体旁的石壁有抓挠的痕迹。女真文的"救命"二字被指甲刻得极深,旁边散落着半块啃过的干粮——里面掺着细小的参籽,与指甲缝里的参须同属一株。寻玺使的《考工记》突然无风自翻,"金石篇"的批注在尸体的映衬下格外刺眼:"玉玺之气需借器皿引导,若直接入体,如饮鸩止渴。"
赵莽的匕首剖开尸体旁的冻土。下面埋着个破碎的陶罐,残片上的太阳纹(倭国标记)与汞斑重叠,罐底还粘着张字条:"贝勒令:亲试参汞液,活则记功。"字迹是阿敏亲信的手笔,墨色被液体泡得发乌,与士兵口鼻的银粉同出一源。
“这不是意外。”寻玺使的凿子敲向尸体的肋骨。里面的内脏已呈灰黑色,唯有心脏部位残留着淡金(参精)与银白(汞)的结晶,"他们在用人做实验,想找到直接接触液体而不死的方法。"
地脉线的朱砂液在此时漫过尸体的脚踝。接触液体的皮肤迅速溃烂,而溃烂处又立刻长出细小的参须——这致命的治愈,像极了"玉玺镇龙脉"的悖论:既能稳固地脉,也能摧毁生命。
三
尸体的发髻里藏着块玉佩。与赵莽怀中的李字玉佩不同,这是女真贵族的"护心符",上面的纹路被汞液腐蚀得模糊,却仍能辨认出与传国玉玺相同的螭虎印纽。寻玺使的《考工记》突然投射出虚影:士兵曾偷偷用护心符接取朱砂液,想据为己有,结果反而加速了汞中毒。
“跨卷伏笔的真正含义。”赵莽看着虚影中士兵贪婪的眼神,突然明白手札的深意,"玉玺镇龙脉的危险性,不在玉玺本身,在人的贪念——强行攫取地脉之气,终将被其反噬。"
蒸馏器的警报声在地宫回荡。阿敏的亲信正带着新的"试验品"(汉人奴隶)靠近,赵莽迅速将尸体拖进暗格,用冻土掩埋时,发现士兵的靴底粘着釜山港的沙粒(与朝鲜密探描述的汞运路线吻合)——他不仅是实验品,还是釜山水银走私的见证者。
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