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沁机枪威力巨大,但笨重难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机动性差的问题愈发凸显。+齐!盛?晓`税~网! `更^薪~嶵-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成设计了简易木架与马拉拖车,提升机动性。
他将机枪固定在木架上,然后用马拉拖车拖动,这样就可以在战场上快速转移机枪的位置。
为了提高机枪连的作战能力,徐成亲自操练士兵。
他要求每排每日射击200发子弹,熟悉枪声与后坐力。
他还设置了障碍训练,要求士兵在10分钟内完成机枪架设与转移。
在训练中,徐成总是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士兵们如何操作机枪。
他告诉士兵们,机枪就是我们的生命,它是我们在战场上最可靠的伙伴,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
刘大勇看着士兵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咧嘴笑道:“司令,这家伙一响,乃蛮马都得吓趴下!”
徐成拍了拍他的肩膀,“不仅要吓趴下,还要把他们打趴下!我们要用我们的火力,让那些叛军和罗国人知道,我们华夏军队不是好惹的!”
.....
半夜,徐成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自己的住所。_0,0\暁¢税\蛧^ `免~费!越.读*
他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径首走进了书房。
书房的布置简洁而朴素,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几个书架,便构成了这个小小的空间。
书桌上堆满了文件和书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徐成点亮了书桌上的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房间。
他走到书桌前,摊开一张洁白的宣纸。
提笔蘸墨,饱蘸浓墨的毛笔在砚台中旋转,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他将心中的思绪整理了一遍,然后挥毫泼墨,在宣纸上写下了“《西北筹边办法大纲》”几个大字。
写下这几个字后,徐成放下毛笔,闭上了眼睛。
脑海中浮现出乃蛮的广袤草原,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乃蛮人民。
单纯的军事收复只能解一时之急,乃蛮若要长治久安,必须从根子上融入华夏。
作为一位深受现代思想熏陶的军人,深知民族融合和边疆治理的重要性。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在现代社会学到的民族融合与边疆治理的知识,以及徐正志这些年来的经验。
将这些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构想。¢齐.盛+晓`税~枉_ +毋′错\内.容-
他重新拿起毛笔,开始在宣纸上落笔。
“乃蛮撤治,势在必行。然撤治仅为第一步,欲固北疆,当使外蒙与内地一致,推行同化之策。”
要真正控制乃蛮,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将乃蛮与内地紧密联系起来。
笔锋一转,他继续写道:“一、设行政机构,派驻官员,废除王公特权,统一法度。”
要实现对乃蛮的有效管辖,必须建立完善的行政机构,派遣忠诚可靠的官员,废除乃蛮王公的特权,统一法律制度,使乃蛮的政治制度与内地保持一致。
“二、兴办学校,推广汉蒙双语教育,移风易俗。”
教育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他主张在乃蛮兴办学校,推广汉蒙双语教育,让乃蛮人民学习汉语和汉文化,逐渐改变他们的风俗习惯,使他们认同华夏文化。
“三、修铁路、开商路,通内地之货,富外蒙之民。”
经济是民族融合的基础。他主张修建铁路、开辟商路,将内地的商品运到乃蛮,促进乃蛮的经济发展,提高乃蛮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他们感受到内地的繁荣和富强。
“西、移民实边,鼓励汉民北迁,与蒙民杂居,渐消隔阂。”
民族融合需要人口的流动和交流。他主张鼓励汉民北迁,与乃蛮人民杂居,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逐渐消除隔阂和偏见,实现民族团结。
徐成写到这里,停下了手中的笔。
纸上墨迹未干,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也散发着他深思熟虑后的智慧。
这份《西北筹边办法大纲》不仅仅是一份军事计划,不仅仅是要打下库伦,更是要从制度、文化、经济上将乃蛮牢牢地绑在中华的版图之上。
军事征服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实现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打仗容易,治理难。可不治,北疆迟早再乱。”
作为一名特种兵,他习惯了速战速决,以雷霆之势完成任务。
但是,作为徐正志,他必须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为乃蛮的未来负责。
他又重新拿起笔,在宣纸上加上了一句:“五、练兵屯田,以参战军为骨干,驻守北疆,震慑白罗、倭国。”
这一条,既是军事保障,也是给参战军的长远出路。
参战军的将士们都是忠诚可靠的士兵,他们应该成为守护北疆的坚强力量。
同时,练兵屯田也可以解决参战军的生计问题,让他们在乃蛮安家落户,扎根边疆。
他放下笔,满意地看着纸上的字迹。
这份《西北筹边办法大纲》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晶,是他对治理乃蛮的完整构想。
“我要的,是整个北疆。”
只要按照这份大纲执行,乃蛮就一定能够实现长治久安,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夜深了,窗外的月亮洒下银色的光辉,照亮了整个大地。
徐成推开书房的门,走到院子里。
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槐树,树影斑驳,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幽静。
他抬头望向天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穿越前的他,是一名孤身作战的特种兵,任务至上,少有牵挂。
他习惯了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习惯了在生死边缘徘徊。
可如今,他有了“家”,也有了“国”。
参战军将士们的信任,像一根根无形的线,把他和这个时代紧紧地连在一起。
他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他有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家国一体,焉能辜负?”
他转身回屋,拿起书桌上的《西北筹边办法大纲》,决定明天呈给段太平。
这不仅仅是一份计划,更是他对这个乱世的宣战书。